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许秀云 《法制与社会》2010,(12):191-19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社会主义法治来保障。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如何切实履行检察职责,强化服务大局意识,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本文拟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法治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以及检察机关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途径等方面作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命题的提出,在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方面得到了全面深化与拓展.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具体法治道路上的深化与拓展;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对西方法治理论优秀成果的学习与借鉴,更是对西方法治理论的拓展与发展;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命题、新概念,既是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拓展与超越,更标志着执政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升华到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密切联系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论以民主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瑛 《行政与法》2010,(7):32-34
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目标,法治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稳定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法治内部的整体性和外部联系,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的内在联系及我国建设以民主为基础的法制国家的艰巨性。探讨了推进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是我国治国方略的重大战略选择 ,是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在十六大报告中 ,对依法治国理论有了战略性的新认识和新发展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阐述比以往更加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 ,并对依法治国的基本途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这标志着我党的执政方式将发生重大变革。依法执政 ,强化监督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密切结合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等问题的论述 ,明确地、具体地丰富了依法治国的内涵。十六大报告所体现的加强法制、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精神 ,充分地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依法治国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高校法制教育的内涵、特点,分析当前中国高校法制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从十七大报告法治理念的指导、高校法制教育的途径、方法的改进及依法治校等方面探讨了高校法制教育的完善教育目标机制内容体系和实现途径等问题,以期达到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现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吕琰 《中国律师》2015,(2):26-28
法治中国,如今正变得愈加清晰可期。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法治建设作出重大部署。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法治建设发表重要论述,进一步指明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方向和道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对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了系统性的全面的谋篇布局,指明了治国理政的法治化方向,描绘了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民主与法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林 《法学研究》2007,29(5):3-21
在我国语境下,可从国家权力、国家制度、公民权利三个角度理解民主,区分民主的本质与其实现形式,识别民主的功能及其局限。在民主与法治的位阶关系中,两者存在三种基本关系:上下位阶中的决定关系,并列位阶中的互动关系,下上位阶中的从属关系。社会主义法治通过对民主的确认、引导和规制三种主要形式,实现对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通过自己特有途径和功能,保障并促进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法治思想的新概括和新发展,从根本上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加强政法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文结合检察工作实际,从加深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与内涵的理解着眼,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检察工作,并在检察实践中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三个结合点。  相似文献   

9.
黄斌 《人民司法》2012,(9):68-71
正我国当前提出司法政策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提出司法政策的命题,既是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认识,也是对国家治理模式的深刻认识。就我国社会发展阶段而言,尽管国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表明,我国的各项事业包括制度建设都处在发展完善的转型期,因此社会转型期应确立有别于法治高度发达完善的规则治理方式。司法政策的提出首先是基于对我国司法资源和司法能力有限性的认识。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推进,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纠纷的方式应当更为普遍和有效。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数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原创性法治理论成果,在理论上厘清了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间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丰富发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拓展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广阔空间,为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石,使之成为吸收古今中外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对世界法治文明和人类法治文化具有原创性理论贡献的法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郭跃军  张东梅 《河北法学》2004,22(4):157-160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密切联系中国法制建设的实际,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认真总结我国过去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探索并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思想;江泽民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法制理论,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十余年来,社会各方面对中国法治的应有形态及理想图景认识出现了一定分歧。形成这种分歧的实质原因是,在"什么是法治"的问题上,人们更多地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法治理论的影响。自由主义法治理论所建构的法治模式以及所描绘的法治的某些特征,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人们对于法治的深刻记忆,并成为认知和评判我国法治现实的依据。为此,应当在充分揭示和深刻认知自由主义法治理论乖谬的基础上,加强我国法治意识形态的自主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基础构建中国特色法治话语体系。在此过程中,应注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学传统理论及知识谱系的对接,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转化或体现为具体的法律思想、法学理论、法律原理、法律文化、法律知识以及法律思维,藉以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我国法治的"元理论"和"元知识"的权威地位。  相似文献   

13.
喻中 《法律科学》2012,(4):3-10
法学体系中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了政治法学的中国风格,是政治法学的中国化表达。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既是一门课程,也可以培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它在法学体系中的位置可以得到清晰的界定。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课程设置与法学体系中,已经出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雏形;在西方国家的课程设置与法学体系中,也可以找到它的对应物。因此,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法学体系中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把中国的法学体系悬挂在中国政治的天花板上、连接在中国政治的火车头上,以促成法学体系与现实政治之间的血脉贯通。  相似文献   

14.
作为国家根本法,宪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与制度体系三个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提出的涉及到十三个方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是对现行《宪法》第1条第2款所规定的国家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内涵的补充、深化和发展,充分体现了宪法所规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之间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概念的提出并不是要在理论上替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而是通过进一步理顺法律体系、法治体系与制度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凸显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既强调宪法和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又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各项具体制度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15.
制定行政法总则对于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制定行政法总则的时机已经成熟,我国的行政立法实践已经走出了中国特色创新之路,党和国家对法治政府建设的强力推动,为制定行政法总则夯实了基础和条件保障。行政法总则的制定,应当以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将行政法律体系中已有的或应该有、可能有的共有普遍性和引领性规范提取出来,作出统一规定,既构建我国行政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也为各分编的规定提供依据。从行政法总则到行政法典的制定,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步骤,是促进我国建成法治政府的极为重要的举措和通道,也是对世界行政法发展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张启江 《时代法学》2008,6(1):87-93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法律基础》课的使命并不仅仅在于对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教育与传授,而在于法治理念的培养、法的精神与实质的领悟、法律信仰的确立。当前,高校《法律基础》课在教学实践中的法律教育的思路与模式难当此任,应紧扣新课程方案与时代的要求,确立“以法治理念教育及法的信仰培养为主线,以具体法律制度与知识讲授为支撑”的教学思路与模式。  相似文献   

17.
赵钢  王杏飞 《现代法学》2012,34(4):163-171
古今中外均曾有过形形色色的法律虚无主义思潮。新中国成立以来,曾一度盛行完全否认法律作用的法律虚无主义,使得中国社会全面陷入了"无法无天"的混乱状况,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当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的观念亦已初步深入人心。然而,近些年来,在我国民事司法领域却悄然出现了新的法律虚无主义倾向与实践,集中表现为轻视、否认、虚置立法权威与法律规范的"违法司法"与"法外操作"等。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法律虚无主义,倡导在严格遵守现行立法与遵循司法规律的前提下适度地能动司法,这是社会主义司法原则不可动摇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李林 《法学论坛》2007,22(5):8-12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新形势下,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应当从制度上、程序上保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弘扬法治精神、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切实确立宪法和法律至上的法治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有效监督制约公权力,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努力提高法治整体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工程启动并已经初步造就成为我国取得的诸多举世瞩目成就领域中最突出的一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工程首在立法,并坚持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开放发展的体系,它将随着法治工程建设的进展而自我完善。我国法治建设任务的重点就是实现行政法治,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法治政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成熟将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行政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成熟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