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黄茂钦 《河北法学》2002,20(6):53-56
在法哲学的视界下 ,“经济审判庭的撤销”既是一个具体的法律事象 ,又是一种亟待考察的法意识。对此二者的“反思” ,有待我们直接深入观照现实的社会化的法律生活世界 ,同时给予“撤销”这一文本以解释学的诠释 ,由此获得对“撤销”事象思维与存在关系的体认。通过这样的理路 ,建构融时代性与民族性于一体的经济审判机制方才显出其必要与可能。  相似文献   

2.
"法律事实"概念的法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法哲学的角度对法律事实这一概念进行了分析 ,认为法律事实是客观事实的一种 ,并不是有些人所说的“经验事实”或“主观事实” ,也不是“法律证据”、“法的事实”、“事实上的法” ;法律事实与其它客观事实的区别只在于它对法律有意义 ,对于法律工作者来说具有历史性、间接性 ;法律事实是由事物、事物的运动及其结果构成的 ,可分为物的方面和人的方面 ,而人的方面又分为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两方面。对法律事实的认识是通过对证据的认识进行的 ,而这一认识是很复杂的 ,不同历史时期 ,人们把对证据的普遍性认识固定在法律中 ,因而形成历史上特定的证据制度。人们对法律事实的认识与法律事实本身的一致是相对的 ,也就是说 ,其真实性是相对的 ,从程度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种 ,即形式真实和实质真实。人对法律事实的认识的相对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司法工作中“以事实为根据”的事实只可能是客观事实或法律事实本身 ,而不能是法律工作者内心对事实的认识或一般所说的“经验事实”、“主观事实”。  相似文献   

3.
哲学应和法律拉开距离,法哲学只是一个从外在的视角帮助法律人加深对法律和司法过程的理解的东西。在一个运行良好的民主体制下,优秀法官的裁判应该是从中立性的原则出发,做出一种合乎理性的裁判,这种裁判既非哲学的也非科学的,而是真正的法律的。法官应该从"哲学王"的诱惑之下走出来,加入促进和监督民主的进程之中。  相似文献   

4.
一、法律文化的哲学理解 人是文化的人,总是生活在文化之中。而对于文化的理解和界定则存在多方的歧义与争论,因为文化并非与经济、政治、科技等具体对象所并列的一个对象,而是内在于人的活动之中制约人、影响人、左右人的行为方式的深层的机理性的东西,是难以直接把握的东西。而法律作为人在认识文化角度中形成的特殊层次,则形成其特有的认识方式。 法律文化作为文化之一,暗含着哲学的某种理论内涵。首先,法律文化体现为抽象性、静态性、  相似文献   

5.
宪法哲学:自由的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哲学是以人为起点并以人为归宿的哲学。一切与人有关的哲学 ,都与人的自由有关 ,因而 ,都可以说是自由的哲学。早期的自由哲学是借助于宪法来谋求其目的的 ;而现代的宪法哲学 ,又往往借助于自由哲学来建构其自身。人的自由状况取决于人的生活方式。普遍的自由只能是一种低度标准的自由 ,低度自由的标准同时也就是有限政府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论哲学化的法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理学名称经历了从部门哲学、法哲学、法律哲学、法理学到哲学的法理学的演变过程;法理学学术问题有描述性问题、规范性问题和哲学问题三种基本类型;研究法的哲学问题的法理学实际上就是法的世界观的学问,具有人的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特征;在当今时代研究法理学哲学问题的最好途径和最好方法是对历史中的法理学进行理解和解释。  相似文献   

7.
法哲学解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哲学的基本属性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总体性 ,即法哲学是从总体的角度来研究法律世界 ;求实性 ,即法哲学要面向现实 ,从现实出发提出和解决法哲学问题 ;批判性 ,即法哲学对法律实践要进行反思和批判 ;分析性 ,即分析是法哲学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功能 ;思想性 ,即法哲学追求的是法律的抽象思想。  相似文献   

8.
在两大法系的立法上,意思表示真实一直是法律行为及至合同的有效条件范畴。然却缘何如此,碍于“中体西用”以及民事法律行为本质合法说观点的禁锢与束缚,而使新旧中国的民法理论一直甚少正视这一问题。但是,客观上所存在的法律行为之法理逻辑结构表明,该项结构不但有三个环节之分:法律行为的法哲学目的,又称“价值”或“道”、法律行为的事实构成,又称“成立条件”或“器”、有效法律行为之事实构成,亦称“有效条件”或“用”;而且,其“器”与“用”均决定于其“道”。总之,意思表示真实的法哲学价值仅在于维护表意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胡余旺 《法制与经济》2013,(7):111-112,114
在法哲学视阈下",以人为本"表现为以人的尊严为本、以人的自由为本、以人的利益为本与以人的权利为本。人的尊严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自由是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地位的体现,利益是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生活资源,权利是人的尊严、自由、利益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0.
法哲学视野中的疑难案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疑难案件关涉法律的本质、方法以及法律与社会的关系,可以说,是当今各路法哲学流派竞相角逐的核心战场。梳理当今一些主流法哲学派别在此问题上的分析和反思,将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疑难案件的性质及其裁判问题之所在,并进而更好地理解法律,理解决定法律的生活形式以及法律与生活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王申 《现代法学》2012,(2):21-34
法律作为一门独立的体系知识而与其他知识区别开来是人类社会分工及知识分化的必然结果。法律知识具有其内在价值,对于法官来说,法律知识本身就是一个自为的目的。法官的知识就是对于正义等理念的沉思。法官必须具有将抽象的法律规范同特殊的个案事件联系起来的司法技巧与方法。法官必须要精通法学领域内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论修养。法官的司法实践必须以法律知识为前提。法官既是法律知识系统,同时也是司法行动系统。确认法律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法官应该理性地思考,在现代法律规范中,所有的规定都应该与人类理性的基本价值、人类行为的实践合理性等基本要求相一致。确认法律必须体现自治的原则。法官要力求达到掌握最完全的法律知识,力求达到最高层次的法的确定性追求。  相似文献   

12.
Hans Kelsen’s purity thesis is the basic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 of the Pure Theory of Law. Indeed, it i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virtually everything that is peculiar to Kelsen’s legal theory stems from the purity thesis. This includes Kelsen’s normativism or non‐naturalism and his polemic against various dualisms in legal science. I set out Kelsen’s position on these issues after looking at the nomenclature of purity in his writings as well as the philosophical and contextual sources of purity as he understands them.  相似文献   

13.
汉斯·凯尔森的法学理论与新康德主义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已为学界所周知,但究竟是何种关联以及如何关联的,却并不清晰。作为德国二战前最重要的哲学思潮,新康德主义是凯尔森法学思想的灵感和基础所在。无论是马尔堡学派的先验认知理论,还是西南德学派的判断和效力学说,都为凯尔森所继受,并纳入到其法学理论大厦的建构当中。正是建立在这两个学派基础之上的凯尔森法学理论,为法学成为一门科学奠定了几乎所有重要的概念。这些新康德主义要素就此成为凯尔森法学乃至法哲学思想研究必要的对象。然而,凯尔森自己却几乎没有专门论述过新康德主义思想。通过调查,本文不仅揭示两者之间的关联,也试图间接为我国学者建构中国自身的法学理论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人超越于他物的主体性得以确立,其内容包括不可侵犯的人格尊严、自主决定、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性以及基于自身目的利用自然。然而,人工智能已经从以下方面挑战了人的主体性:冲击了人格尊严的基础,削弱了自主决定,降低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亟需法理学基于整体性反思和价值视角予以回应。法理学应采取的立场包括:注重人的道德主体性以彰显其独特性,明确反对赋予人工智能法律人格,坚持对人工智能涉主体性应用的合法性审查。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环境资源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蔡守秋 《现代法学》2002,24(3):45-60
目前国内外有关环境资源法律法规已经含有大量规定或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条款 ,而且环境资源法制建设的实践已经取得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丰硕成果。本文拟从现实生活、环境资源法律条文和环境资源法律实施的角度出发剖析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环境资源的调整对象 ,希望能引起法学界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compares and contrasts the notion of informed consent in medical decision making in the Western legal system with the traditional Jewish biblical legal system. Walter critically examines the philosophical underpinnings of disease and medical healing in both legal systems, and describes the practical consequences that emanate from the different ideologies in terms of the individual's rights of choice of treatment. She explains that the Western system is predicated on notions of individual autonomy and self determination. Patients therefore have the autonomous ability to select and direct their own medical therapy. By contrast, the traditional biblical system of law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that the body does not belong to the individual. Instead, the body is given to man by God as a trust to respect and preserve. Therefore, the individual patients "has no absolute right to control his body and ... he has no real decision making power as to medical treatment choices." In the Jewish biblical tradition, consent is not necessary for obviously beneficial or obviously non-beneficial procedures; consent is only necessary in decisions with uncertain outcomes or when making choices between equal options. Patients are encouraged to seek the counsel of religious authorities and to conform to rabbinical interpreta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Jewish law.  相似文献   

17.
Hart’s criticism of Devlin’s stance on the legal enforcement of morality has been highly influential in shaping a new liberal sensibility and in paving the way to many important legal reforms in the UK. After 50 years it is perhaps time to go back to Law, Liberty and Morality to see it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eneral evolution of Hart’s thought since the early 50s. This is a period of extraordinary creativity for the Oxford philosopher, in which he writes many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legal, mor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Prominent among these is ‘Are There Any Natural Rights?’, an article that sets the agenda for Hart’s subsequent work on liberty, fairness and rights, and provides the philosophical background for the lib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law and morality defended in Law, Liberty and Morality.  相似文献   

18.
叶晓川  曹飞 《河北法学》2012,(10):153-158
警察任务在警察法治化构建过程当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2条有关警察任务的规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明显过于宽泛,又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引起众多对于警察职责职权方面的争议,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造成警察在执法中进退两难的境地。警察任务如何执行,既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秩序健全,更影响到国家在法治化建设进程中如何适当脱离"人治",入轨"法治"的转型。对此,需要通过对当前我国警察任务相关规定的拆解,分析时下警察任务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找到问题的根源,结合法治化进程明确警察任务的规范化途径。  相似文献   

19.
法律事实的概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建军 《法律科学》2004,22(6):43-52
法律与事实存在着相对的区分。法律事实有别于哲学上的事实、生活事实、制度事实,它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二重属性及规范性、具体性等属性。法律事实是能够引起法律关系演变的事实。站在司法裁判的立场上来看,法律事实是由法律所规定的,被法律职业群体证明、由法官依据法律程序认定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20.
A new concept of “legal infrastructure” has recently been emerging and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China. The concept offers a novel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explore China’s existing legal organism for creativity. For this academic mission, the perspective of venture capital is developed by this article in that it has been already been convincingly demonstrated by extant studies that venture capital is an indispensable catalyst for the output level of a country’s creativity. The findings of this article are that the current legal infrastructure in China impedes the life cycle of venture capital, to some degree, and in turn impairs the capability of creativity in China’s econ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