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社会管理作为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的重大系统工程,是人类社会正常开展活动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了明确而深刻的论述,对社会管理有了新定位、提出了新要求、做出了新部署,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2.
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社会经济改革,带来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现在,社会结构变迁的结果,除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外,还导致了社会分化  相似文献   

3.
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社会管理,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秩序,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进步。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把社会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不断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制定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4.
李斌 《今日海南》2011,(5):35-35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管理,为形成和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重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我们不断就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制定方针政策、作出工作部署,有力推进了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我国建立了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构建了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制定了社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相似文献   

5.
社会分层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社会分层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我国的社会分层有很深厚的历史根源。一方面,社会分层导致了贫富的两极分化,财富的过度集中,低收入群体与社会保障体系的脱节,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但同时社会分层也有其正面影响,它加强了社会的流动,促进了社会利益多元化的发展,增加了保障社会稳定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张氦铟  潘尔春 《人民论坛》2013,(12):164-166
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肩负着相关的社会管理责任,在很多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我国社会管理与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阐述了社会组织承担社会管理责任的必要性,并剖析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困境,最后提出社会组织的社会管理责任实现机制,供社会各界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改革也引发了重多的社会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社会分化问题.在社会转型期,不同领域、阶层、组织、群体间的社会分化极大地震撼和冲击了我国高度整合的传统社会结构,逐渐向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发展.毫无疑问,社会分化在促使社会结构功能更加完善、更加充满活力的同时,也使社会结构更加多样化、复杂化,从而维护社会和谐运行带来一定的难度.社会分化容易导致阶层之间的冲突和对立,会威胁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8.
针对社会管理理论研究如何与社会管理实践以及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目的,基于复杂社会系统的基本属性,结合传统社会管理研究的特点,运用可拓学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社会管理可拓学的学术思想与研究框架。文章介绍了社会管理物元概念、社会管理可拓思维以及社会管理可拓性,探讨了社会管理的可拓协同理论、从非优到优的经验融合管理模式以及对立-偏差-协同社会管理诊断结构。研究表明,社会管理可拓学从理论上建立了社会矛盾系统转换与调解模式,从而设计了一种社会管理策略的生成机制;另外,从非优到优的实践认识角度可以建立社会管理目标的评价准则。  相似文献   

9.
探究影响犯罪的宏观社会因素,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本质是社会利益分配格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与社会系统复杂性密切关联的社会利益的分化引起了社会结构性系列矛盾,加剧了社会系统内部的资源竞争,以致社会冲突的频度与程度不断升级,这构成了当代我国犯罪的社会基础。鉴于当代流行犯罪学理论中普遍存在的忽视社会分化的持久和显著作用的倾向,必须认真审视当代我国犯罪,尤其是侵财犯罪的社会结构意义,并从社会稳定的角度确定犯罪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中间人群"的特点与社会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 ,伴随社会转型出现了现代社会的结构变化。其重要表现就是“社会中间人群”的形成和凸现。社会中间人群的存在 ,有效地防止了社会两极分化 ,极大地减轻了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相互摩擦和利益碰撞 ,削减了社会张力。社会中间人群的数量变化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 ,社会中间人群将会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根据当代中国现实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理想诉求,它不是子虚乌有的乌托邦梦想。文章具体考察了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着重阐明了中国古代儒家的社会和谐思想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深刻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社会和谐思想的理论基础;全面分析了我们党针对我国现阶段各种不和谐现象、各种社会失衡甚至社会冲突而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于成文 《桂海论丛》2008,24(2):10-13
目前,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理论成果,但是,对和谐社会的一些理论问题,比如,关于提出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关于如何理解和谐社会条件下的矛盾与斗争、社会差距、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关于和谐社会与社会稳定、社会形态的关系,等等,仍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进一步破除这些误区,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转型初期,自由市场逻辑主导下的社会变革激发了社会活力,释放出了巨大能量,但也因利益在社会成员中的不均衡分布而产生对经济发展公平性的质疑。伴随市场力量的不断强大,社会自我保护力不断增强,使得社会矛盾呈愈演愈烈之势。在世界社会治理机制由一元向多元转变的趋势下,中国也开启了社会治理机制的变革之路,其核心议题在于建构何种国家、市场与社会力量的分配格局。这对于深化中国社会转型进程,实现社会稳定有序,奠定社会管理的社会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如何进行社会建设,不能给出简单的、想当然的结论,而需要挖掘其背后的支配逻辑——双向运动,以此重塑国家、市场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的和谐,需要推进社区矫正的完善与发展。未成年犯罪适用社区矫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将引发未成年犯罪行刑制度的变革。对于未成年犯罪和具有犯罪倾向未成人的矫正,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明确分工、责任到位,以营造未成年人矫正的健康良好氛围,最终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5.
位于城市周边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治安形势日趋严峻。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地区社会资本的下降,其原有的“熟人社会”变成了新的“陌生人社会”,人们相互之间缺乏一定的互动网络与信任,行为容易“失范”。促进城乡结合部地区社会安全的基本策略是建立规范、构建网络、建立组织、重建信任,以增进这些地区的社会资本;这已经初步为北京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实践所证实。要更有效地维护好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社会安全,就必须适应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形势变化,加快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社会管理体制变革,加强社区建设,促进政府管理力量与基层组织的合作,推进社区警务战略,形成警察与基层组织的良好合作关系,努力建立规范,促进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的互动,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努力增进这些地区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6.
根据符号学理论,音乐是一种特定社会以及文化的符号,音乐符号形式成为人类认知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意向。侗族大歌作为音乐形式是一种原声态符号,在侗族的社会生活中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它不仅是音乐、语言和生态环境符号的结合体,也是侗族文化、历史、生态、社会规约、道德准则等的载体,是侗族社会不可缺少的具有社会凝聚力的民族符号。  相似文献   

17.
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在实施中,必须与依照法律和妇联章程开展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要求联系在一起,正确处理好与政府、其他团体及妇女群众的关系;必须与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联系在一起,抓住决策、执行和评估三个环节来实施参与;必须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联系在一起,找准工作定位。  相似文献   

18.
物权法的制定和实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物权法是一部起支架作用的法律,有利于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物权法突出了平等保护,有利于鼓励创造财富,激发社会活力;物权法体现了社会公平,有利于公平正义的维护;物权法能够调动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物权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社会稳定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稳定是社会正常运行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能否保持社会稳定,如何维护社会稳定,怎样发展社会稳定,不仅关系到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而且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涉及亿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稳步提高。因此,研究和重视新时期社会稳定的本质、地位和作用,探索如何保障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安徽经济社会安全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树新 《中国发展》2011,11(2):76-80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安徽,面临现代化的挑战,社会动态变化性特点越发突出,安全领域出现问题难以避免,而保持经济社会安全发展的意义更加非比寻常。该文通过对安徽省经济社会安全发展的调查研究,了解现状,分析成因,并据此提出应对公共安全危机的政策路径、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以及促进安徽经济社会安全发展的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