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是"愚民"还是"民本"--《论语》一则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刚 《思想战线》2004,30(6):115-117
按传统方式理解《论语·泰伯》中的“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这句话 ,可解释为统治者当时推行的愚民政策 ,但从诠释学的角度来看 ,这种解释无法与《论语》文本背景融合。若将这句话点断为“民可使 ,由之 ;不可使 ,知之” ,译为 :“民众若能得到很好的管理 ,就继续使用这种方法 ;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 ,作为统治者就要观察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则与此话相关的困惑就能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2.
<正> 孔子在《论语·泰伯篇》上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今天看来,这将是他老人家的一大错误。信息不对称,特别是政府垄断信息,已经成为侵犯公民知情权的最大弊病。随着透明政府工程的不断推进,“知情权”这个词也越来越频繁地进入我们的视野。1993年,全国人大通过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首次使用了“知情权”。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人们如此关注“知情  相似文献   

3.
2010年初,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作家在病房中读过《论语》之后,写他眼中看到的一个矛盾的孔子。文章中有这样的话:"读《论语》,很多时候就是听一个抱负难展的人在长吁短叹。有诗意的时候……有讨厌的时候……更讨厌他说过这样的混账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读到这里,便想将书抛下了。"这位作家对孔子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厌恶与愤怒跃然纸上。经历过上世纪60年代批林批孔运动的,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子这句话,认为这句话是几千年愚民政策的理论根据,而孔子就是封建社会愚民政策的老祖宗。  相似文献   

4.
建各种各样的形象工程,是一些庸官用来提高知名度的常用方法。须知,知名度有美名和臭名之分,劳民伤财、欺上瞒下之徒,即使有很高的知名度,最后也只能是落下骂名;而脚踏实地、清廉为民之官,才能美名远扬。因这名气是群众给的,所谓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听民声、知民情、解民忧,这样的官其美名一定会长存老百姓心中。有个好的知名度,就得有扎实的知民度。为官必先知民,知民先要爱民。因此,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只有时刻注意提高自己的“知民度”,才能时刻不忘“根”和“本”,才能真正达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执政为民”的要求。知民,就…  相似文献   

5.
从农村的村务公开,到一些企业中实行的企务公开,再到党政机构中正在推行的政务公开,应该说,中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领域不断在拓展,内容不断在深化。形势喜人。 “公开”原本是个平常的词汇,一些为政执事者之所以对它讳莫如深,从表面上看,即使不是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大约也是为了维护某种“必要”的形象和权威。从根子上看,则似乎要追溯到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牧民之道上。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说得相当坦率:小老百姓么,让他干什么他就老老实实地干  相似文献   

6.
公民有知情权,这已经成为国人的共识。当今之世,如果有谁公然否定公民的知情权,宣扬什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那就难免因"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这是由于我国宪法有以下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二条第一款)"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第二条第三款)知情权当然是"一切权力"的一部分,此其一;其二,既可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以及"社会事务",当然可以"知"这些方面之"情";其三,若不知情,根本不可能管好这些事  相似文献   

7.
据《半月谈》的报道说:吉林省某县的一位乡党委书记就任时,党委宣传委员要地方电视台采访他,说是“有助于提高知名度”。这位书记执意不肯,说“知民度”更重要。于是,他走村入户,体察民情,问计于民,知民度高了,知名度也高了。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8.
2010年初、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作家在病房中读过《论语》之后,写他眼中看到的一个矛盾的孔子。文章中有这样的话:“读《论语》,很多时候就是听一个抱负难展的人在长吁短叹。有诗意的时候……有讨厌的时候……更讨厌他说过这样的混账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读到这里,便想将书抛下了。”  相似文献   

9.
在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开展新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要做到六要六戒。 一、要诚而戒欺。江泽民同志指出:“什么是政治?从根本上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的关系问题。”宣传思想干部要认真领会江泽民同志这两句话的深刻内涵,在工作中树立诚心诚意为民服务、为民办事的意识,真正做到“知民所想、察民所虑、亲民所爱、为民所需”。内乡县衙有联云:“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做到诚而戒欺,首先要心里有群  相似文献   

10.
梅德高 《理论月刊》2003,(11):F002-F002
孟子生当乱世,其时诸侯混战,民不聊生。他清醒地认识到,德治并不简单意味着道德教化,而是首先要施行仁政,以德惠民。孟子认为,以德惠民并不是君主的恩赐行为,而是关系到其统治存亡的治国措施。就君民关系而言,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政治成败而言,得民心者得天下,“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施行仁政必然得到民心,“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就社会和谐而言,民众拥有基本的生活条件和财产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民众若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根本无法接受治理和教化,“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实施以德惠民的具体措施,一是制民之产,使民众有维持生活的能力,“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二是使民以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三是省刑薄税,“省刑罚,薄税敛”,“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四是善养孤寡,“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旬子·富国》)意思是说,如果不加教育就去惩罚,则刑法繁多,违反法纪的现象也多;如果只是教育不用刑法,奸猾的人就得不到惩治。古人对“教”与“诛”的见解可谓精辟,颇值得今人借鉴。 教为本,教为先。教,方能使人知法纪,辨善恶,明是非。就党风廉政建设而言,思想教育是治本措施,可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使之自觉遵纪守法,减少违法违纪问题发生。如果忽视和放松思想教育,即使法律再完备,纪律再严  相似文献   

12.
假如只要"精英民主"而排斥"大众民主",政事不透明,言路不畅通,沿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老谱,只是少数"精英"凑在一起搞设计定方案,既不能摆脱利益的纠缠,又不能突破思路的局限,难免陷入困境对于中国政治民主的进程,有人设想:首先实行"精英民主",最后实行"大众民主"。即让一部分人先"民主"起来。这"一部分人",当然是极少数"精英"。为什么"精英民主"可以"首先实行"而"大众民  相似文献   

13.
《荀子·劝学》说:“干、越、夷、骆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吕氏春秋·知化》说:“夫吴之与越也,按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越绝书·纪策》云:“吴、越为邻,同俗共土。”又说:“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地户之位,非吴则越。”《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也有类似记载,说“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相似文献   

14.
<正>“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1]立法应充分考察民情民意,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行人民之所嘱。立法公开是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重要方式,是立法察民意、知民情、解民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有效途径。立法透明度的提升,有助于贯彻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利于提高社会公众法治文化水平,有益于推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完善。一方面,立法越公开,社会公众参与立法的成本就越低,立法全过程人民民主贯彻的就越彻底,社会公众在推动法治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就越明显。另一方面,立法越透明,公众就越能了解法治的各种细节,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更能够做到尊法、守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无法无天”的十年“文革”的结束,被砸烂的公、检、法等政法机关相继重建,被历史扔弃的法律重新得以重视,中国的法律界出现了一派生机蓬勃的景象,全民的法律意识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法必严、违法必究”。然而,中国农村八亿多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仍是农村法制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从而阻碍了全国法制建设的进程和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农民受统治阶级的愚弄和压迫,受“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立法思想的束缚,受“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封建等级思想的压制,对于统治阶级野蛮残酷的立法…  相似文献   

16.
麻栗坡县人大常委会在县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人大机关工作,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首位,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人民办好事、实事。在结对帮扶工作中,切实做到:察民之情,体民之苦、知民之盼、解民之忧,努力帮助人民群众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把农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作为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结对帮扶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政廉为本     
宋前贤相包拯恶如仇,不畏权势,刚正不阿,正气凛然,虽历经千年,正气常存于天地之间,被人民誉为“青天”,堪称“官”之楷模。但人尽知包拯之“铁”之“硬”,却未必知其廉。据史载,包拯“虽贵,衣食器用饮食加布衣”。他在《乞不用赃吏》的奏折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贫者,民之贼也。”直到63岁病逝,临终嘱咐后代:“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监,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坟之中。不遵吾志,非吾子孙。”可见,“廉”在包拯为官之道中的地位。在“千里为它只为钱”的封建社会,如包拯一般以廉作为官之本者却也不少,诸葛亮在…  相似文献   

18.
《政协天地》2023,(1):46-47
<正>“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期间强调要“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福建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领悟好实践好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人民政协为人民,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组织所联系界别委员按照“委员点题、对口协商、凝聚共识、促进发展”工作思路,试点开展“点题协商”,  相似文献   

19.
“三知”就是“知恩、知足、知责”。“知恩”,就是要真正搞清楚个人的成长进步靠什么,解决好“帐往哪里记”的问题。首先,知恩最重要的不是知个人之恩,而是要知人民的养育之恩。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除了要记住父母的养育之恩外,还要记住:如果离开人民的养育,任何人将一事无成。其次,知恩还要知社会和集体的扶助之恩。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人要想事业有成,离开社会和集体的扶持与合作,都是无法想象的。第三,知恩更要知党的培育之恩。党的培育无处不在,如党组织和各种教育、引导,提供的良好学习、工作环境,给予的荣誉、奖励,帮助解决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与管理机构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与管理机构的演变杨立群据《礼记·礼运》上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桧巢”。《韩非子·五蠹》也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