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由弱转强的关键,秦国君主通过推行并沿袭商鞅之"术",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商鞅以强秦为目的,顺应时势采取了合理的"道"与"术",从而为成就秦国强盛之世奠定了基础。商鞅强秦的成功之处在于确立了合理的目标与方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既敢于破除传统,又能与秦国国内背景相结合,时至今日仍不乏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商鞅变法是促成秦国强大、最终完成大一统的重要原因。商鞅变法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对此史学界也多有著说。社会风俗的改易也是商鞅变法中的重要内容,其一改秦国原始的蛮夷之气、彪悍之风,使得秦国形成了遵从法纪、服从政令、民风朴实的社会风尚,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改革措施的推行奠定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3.
商鞅变法与中国传统法制的初次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并非一脉相承,夏、商、周三代原生的礼治法律传统至战国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其最为典型的事例即秦国的商鞅变法。变法后,秦国在全新指导思想和法律原则基础上建立了体现法家法律思想的专制法律制度。"徙木赏金"是商鞅变法的预备措施,商鞅的这个行为有特定的用意即愚民,又包含了他将推行的法律制度将会具备的基本要素,并且预示了变法的后果及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的宰相是最有名的。 像秦孝公遇到商鞅、汉景帝遇到晁错一样.宋神宗在想富国强兵、洗刷国耻的时候.遇到了一心变法改变大宋积贫积弱局面的王安石,而且很快把他扶上了宰相的大位。  相似文献   

5.
秦国历史上有重大贡献的谋士有很多,穆公称霸西戎时的百里奚、蹇叔,孝公时为秦奠定基业的商鞅,秦昭王时提"远交近攻"的战略家范雎,支撑秦国文化发展的吕不韦,遑论最终一统天下时的朝廷重臣李斯、尉缭,均是不问出身,量才而用,最终为秦国的一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秦国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的。其成效显著的非主流原因是:秦孝公"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心理压力,商鞅"法及太子,黥劓其傅"的变法策略,"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变法手段,以及变法措施与历史传统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早期秦文化是在对华夏文化认同、对西戎文化采借和对自身发展经验的总结中逐渐形成的。战国时期,秦国在内外交困的条件下,积极探索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文化创新之路,而商鞅以法理政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与秦国长期以来奉行的国家公利哲学理念相契合。在秦孝公支持下,秦国将商鞅之法推向全国,在制度建设、道德伦理、社会风俗等方面实现了秦文化变迁的突破和转型,从此确立起以国家公利哲学为指导,以法家治国理念为政治策略,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取向,以责任伦理为道德规范的秦文化模式。此种文化模式对于秦国力挽狂澜,最终实现统一全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秦文化变迁的历史轨迹为后世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8.
云梦秦简田律有“入高刍稾,以其受田之数,无豤(垦)不豤,顷入刍二石,稾二石”,反映秦在商鞅变法之后,还长期存在着授田制。对秦国的授田,已有不少人进行探讨,看法不尽一致。这里,笔者拟结合商鞅的制辕田,对此作几点辨析,并向方家求教。  相似文献   

9.
“战﹃法治﹄的理想与悲剧 商鞅治国思想略论李永伟政治现实与商鞅入秦国诸子虽然不知道新到来的社会是什么 ,然而都有他们自己的理想方案 ,所以他们中间有一个共同的倾向 ,即理想主义的特点。”商鞅 (约公元前390—前338年 ) ,一个体现完整人格的战国中期政治活动家 ,作为诸多受雇于争霸诸侯的文人中最突出的代表 ,在这段最富激情的历史时期用自己的生命划出了一道深深的印痕 ,留给后人的是永远的争辩与思索。春秋战国阶段 (公元前770年—前200年 )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生命力的时代。特别是进入战国之后 ,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日趋激烈 ,为…  相似文献   

10.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是战国中期一位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原是卫国人,姓公孙氏,名鞅,所以人们称他为卫鞅或公孙鞅。后来在秦国变法有功,受封商邑,号"商君",因而历史上又称他为商鞅。"鞅少好刑名  相似文献   

11.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是战国中期一位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原是卫国人,姓公孙氏,名鞅,所以人们称他为卫鞅或公孙鞅。后来在秦国变法有功,受封商邑,号“商君”,因而历史上又称他为商鞅。“鞅少好刑名之学”(《史记·商鞅列传》),其政治法律主张见于后人辑录的《商君书》。  相似文献   

12.
秦国"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制度看上去与《周礼》《管子》记载的吏师制度和布宪之法十分相似,但实际上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前者继承了后者。本文认为它是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形成的一项独有的制度和政策,秦统一天下后为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经李斯重申而施行于全天下,并流传后世,影响久远。官师一体、政教合一的制度在周代有其合理性,但秦国的"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政策扼杀了思想文化发展的活力,造成了严重的倒退。  相似文献   

13.
翻开史册,历史上凡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都非常重视立法,尤其强调执法立信。据说,商鞅在为秦国变法时,当时社会上是非不分、赏罚不明,国家法令在人们心目中已经一文不值。为了使新法取信于民,他在都城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的木杆,宣布谁能把木杆移到北门去,就赏予十金。群众最初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心存疑虑,没人敢去移,商鞅于是再宣布说,谁能移就赏予五十金。不久,果然有人去移了,当即被赏予五十金。这样一来,民众认为商鞅说话算数,便都相信他颁布的法令了。历史上这个"予金移木"的故事流传已经二千多年了,至今仍然为人们  相似文献   

14.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开展变法图强,颁布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包括"改法为律"。为增强法律规范的约束力和权威性,实现政策的始终如一,商鞅将"律"从一般行为规范中抽离,改法为律,使各项改革措施得以制度化、法律化,不因人因时而恣意改变,因此而得到更好的贯彻执行。"改法为律"对战国末期的法制甚至对后世延绵千年的中华法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官无信失国     
《春秋》2001,(3)
民无信不立,大约是说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国家就站不住脚。商鞅变法时,最先采用的就是取信于民的办法。他立了一个大木头在城门边上, 许诺谁能将它搬到北边,就赏10两金子,围观的人不敢相信有这样天上掉馅饼的好事,都观而不动。商鞅一看没人动,就把赏金加到50两。大伙起哄让一个愣头青搬,这小子当玩似的,把木头搬到北边,50两金子到手。大伙这才知道国家说话是算话的,从那以后,变法顺利进行,秦国日益强大。  相似文献   

16.
速效性是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和特点,其根源在于极端贯彻运用了"利出一孔"思想。在国家掌控所有生存资源的前提下,秦国统治者遏制并关闭所有个人生存通道或空间,仅把"农战"作为民众唯一的生存"孔道",因此能快速集中国家肌体上每一个细胞的力量,驱动全民为兼并战争、统一中国效力。这对秦国暴兴功不可没,同时,也由于其缺乏制度弹性、悖逆人情等副作用,给秦朝暴亡埋下了重大隐患。秦国兴亡留给历史的昭示是,只有把强民作为强国的前提和基础,协调发展民力与国力的关系,才能走出"利出一孔"的利弊循环。这对进一步深入反思商鞅变法、总结改革与兴衰关系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翻开史册,历史上凡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都非常重视立法,尤其强调执法立信。商鞅在为秦国变法时,社会上是非不分、赏罚不明,国家法令在人们心目中已经一文不值。为了使新法取信于民,他在都城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杆,宣布谁能把木杆移到北门去,赏十金。群众  相似文献   

18.
律学是中国古代法学的集中代表,其滥觞于秦国商鞅变法,历经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等多个阶段成熟、衰微、复兴。律学是对制定法作文字和逻辑上的解释,确保制定法的宣传和实施,借以维护大一统的国家法制与政治统治。它与经学、玄学、理学、考据学相互融合,其发展方向与程度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具有浓厚的官学色彩。  相似文献   

19.
何平 《人民论坛》2014,(1):140-142
律学是中国古代法学的集中代表,其滥觞于秦国商鞅变法,历经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等多个阶段成熟、衰微、复兴.律学是对制定法作文字和逻辑上的解释,确保制定法的宣传和实施,借以维护大一统的国家法制与政治统治.它与经学、玄学、理学、考据学相互融合,其发展方向与程度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具有浓厚的官学色彩.  相似文献   

20.
吴礼明 《人民论坛》2014,(8):129-131
商鞅的法律思想集中体现在《商君书》中,其在法律起源、法律变革、刑法的功用等方面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文章探究了《商君书》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了法律思想的制度化,认为对《商君书》的法律思想及其制度化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对秦国的强盛历程进行客观关照,并且有助于深化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