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俄罗斯文化培育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其中宗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俄罗斯是一个宗教民族,东正教自“罗斯受洗”起近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俄罗斯的国教,对俄罗斯的民族精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俄罗斯的专制制度、村社传统以及救世理论都与东正教的影响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农村公社是俄国农民的自治机构,是农村的基本组织细胞,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农村公社被俄国人视为"特殊的俄罗斯精神".漫长的村社生活,造成俄国农民所特有的社会心理和生存意识,并进而影响到俄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村社制度孕育了俄国集体主义、平均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文化传统.村社所具有的经济和社会二重性特征使农民、地主、国家三者的利益得到调和甚至达到平衡,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社会发展的稳定器.村社在满足农民基本生存的同时,培养了俄国农民对村社生活的依恋,农民的村社情结却是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转型道路上不可忽视的障碍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雷丽平 《东北亚论坛》2006,15(1):104-108
俄罗斯农民的东正教,大量渗透了农民自己传统信仰的成分,有些是打着信仰东正教的名义,行的是多神教或传统信仰的诸多内容。俄罗斯农民作为一个缺少文化的下层群体,在东正教信仰上,特别迷信于俄国东正教特有的圣像崇拜,专心于神秘主义。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仅能透视出被俄国农民改造了的拜占庭东正教文化—俄罗斯东正教文化的保守落后的实质;也能透视出俄国农民在俄国历史发展中起到的阻碍进步或阻碍改革的历史作用;更重要的是,能透视出俄国,这个革命前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因文化的落后而频频引发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俄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民因素。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现代化是在其民族精神的独特性与强势西方文明之间相互鼓荡中催生而出的,它呈现出一幅既波澜壮阔,又谜团纷纭的图式.这一特征与俄罗斯文化底蕴密切相关.村社制度导致俄罗斯老百姓比任何一个国家的老百姓对国家和集体更加服从,对政府和制度更具有忍耐精神.在近千年的时间里东正教一直是俄罗斯帝国的国教,是专制王权的精神支柱.村社精...  相似文献   

5.
斯托雷平改革在俄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内容涉及较广,村社政策是改革的重要方面。虽然由于村社的自身特点,改革没能彻底打破村社,但对村社生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份地交易培养了农民私有财产的观念;越来越多的农民被卷入市场经济,同城市和工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村社权威削弱,村社成员不再视村社各种规范为金科玉律。  相似文献   

6.
浅析俄罗斯东北亚政策中的文化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因素是影响俄罗斯东北亚政策制定的深层次因素。俄罗斯文化的基础是东正教和东方专制制度。俄罗斯的集权专制制度催生出农奴制、兵役制和村社制等制度 ,导致社会的分裂和集体主义、尚武精神的发展 ,进而为制定具有扩张性的东北亚政策提供精神准备。俄罗斯的文化起源于西方的东正教 ,形成于金帐汗国结束对俄罗斯的统治之后。面对西方文化 ,俄罗斯文化一直在自卑和自负的两个极端之间左右摇摆 ,这也是构成其东北亚政策中后方性和次重要性的主要原因。今天 ,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变化 ,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也必然不断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 ,文化因素依旧会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19世纪,墨西哥自由派发动了一场以教会财产和村社土地私有化为中心的改革运动.这场运动剥夺村社农民的土地,侵犯村社的自主权利,从而诱发了持续不断的农民反抗运动.北部索诺拉州亚基人的反抗运动,中部查尔科地区的农民运动,南部尤卡坦半岛和恰帕斯州的玛雅人的反抗运动,最为典型.19世纪的农民运动虽然最终被镇压,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墨西哥的土地私有化进程,并成为1910年墨西哥革命中农民运动的前奏.  相似文献   

8.
1631年曼加泽亚运动是东西伯利亚带有阶级性质的头几次著名运动之一。“曼加泽亚骚乱”的全部变故情况已由C·B·巴赫鲁申详细研究过,因此无须重复。我们感兴趣的主要是这次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村社”的积极性。在西伯利亚阶级斗争发展史上,由村社这个组织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在曼加泽亚的反抗行动具有特殊意义,因为村社组织在日后西伯利亚阶级斗争尖锐时期,曾起过当地居民赖以试图使自己免受督军管理重压这样一个机构的重要作用。据C·B·巴赫鲁申的看法,曾号召同图鲁汉斯克“村社”团结起来的曼加泽亚“村社”的政治积极性,是由对十…  相似文献   

9.
东正教在俄罗斯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及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历史上 ,东正教曾是俄罗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但苏联时期东正教不仅丧失了国教地位 ,而且经常成为被专政的对象 ,教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被彻底边缘化。俄当局认真吸取苏联在宗教政策方面的教训 ,重新评价东正教的作用 ,有意借东正教思想来团结社会 ,增强民族凝聚力 ,使其再度成为“准国教”。东正教也借机大力拓展势力 ,加紧发展教会事业 ,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已成为一股十分引人注目的社会力量 ,在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东正教是基督教三大教派之一,额尔古纳地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中国东正教徒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该地区历史上一共建有21座东正教堂,但这些教堂在“文革”期间全部被毁。鉴于没有教堂这一事实,当代额尔古纳地区俄罗斯族的东正教活动主要是在其他形式的活动场所进行。这些场所包括居家的主室、山顶上的十字架、祈祷所和汉族民间信仰活动场所——龙王庙等,而每一种场所都对应有若干特定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1991年12月25日,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为标志,建国近70年的苏联解体了。十多年来,关于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东西方学者从政治、经济、历史、民族和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且各持己见。有人认为政治上的理想主义和专制主义、经济体制上的教条主义、民族关系上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及对外关系上的霸权主义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有人认为苏联的解体是联邦制不适合国情及各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所导致的结果;有人认为这是西方施压的结果;也有人认为这是当时苏联领导层决策不当造成的后…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80年代末,俄罗斯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戈尔巴乔夫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出现私有化。叶利钦时期,私有化制度由隐形到公开。在私有化过程中,各行各业的商业精英不断涌现。他们多数来源于各个部门的领导阶层,利用手中的特权或直接把国有资产据为己有,或通过从事商业活动,迅速暴富起来。  相似文献   

13.
远东与后贝加尔发展前景将取决于对发展战略的选择。在俄罗斯的东部地区原则上可以选择两个发展战略。一是国家不对该地区采取任何政策。也就是说在没有国家任何形式的支持下让该地区经济自我增长。在这一条件下,地区经济将发生不可逆转的衰退,并完全变成国际原料产地,不可避免地造成对自然环境和国界进行监控体系的崩溃,打破亚洲在军事战略上的平衡。地区将不可避免地被“蚕食”。支持俄罗斯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更无从谈起。二是远东在开始阶段就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依靠对地区经济的结构改革为加速发展创造前提条件。国家的支持可以为远东…  相似文献   

14.
乔光汉 《西伯利亚研究》2001,28(3):17-19,29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条件下,为加强中俄区域性合作宜在黑龙江省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组建一个自由贸易区。要实现这一设想,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克服一系列的障碍和困难。为此,提出了5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布尔什维克党民族政策的纲领出发等,远东共和国制定并执行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正确的民族政策。它宣布各民族一律平等,赋予土著民族,包括北方小民族以自治权,建立了民族事务部。民族事务部和地方政权机关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拯救濒临绝境的北方小民族,并在一些地区通过选举成立了北方小民族自治机构———土著人管理局。  相似文献   

16.
独联体或俄联邦的标准,就是经独联体或俄联邦的标准化机构批准的规范性文件。现行有效的独联体跨国标准都是逐步由前苏联标准转化而来,还有一部分是由国际标准"修改"后转化的标准。俄联邦的国家标准是俄罗斯联邦标准化委员会制订的标准。大体上有10000多件标准。  相似文献   

17.
十月革命是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一直是学术界经久不衰的争论焦点。从世界研究的范围看,关于十月革命的评价,主要有四个代表派别:苏联派、自由派、自由意志派、重评派。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大国关系也处于全新的构筑之中。其显著的标志是美、俄、中、日、欧盟世界五大力量的相互关系带有根本性的调整。在这种国际环境背景下.中俄两国关系在以往中苏关系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逐步确立了中俄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冷战后的两国关系呈现出三大特点两国关系稳定迅速发展;政治关系重于经济关系;变与不变同时存在。对于中俄关系。在发展趋势上我们要在努力争取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同时.关注两国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做到有备无患、未雨绸缪、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9.
当前,俄罗斯正处在一个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大力开发远东地区的自然资源对于其经济振兴和国家安全来说既是必由之路,又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20.
张凤鸣 《西伯利亚研究》2002,29(2):40-42,55
19世纪中叶俄国占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并向该地派遣驻军和移民后,俄国远东地区所需物资、尤其是农畜产品极度缺乏,所缺农畜产品中的相当大部分需从相邻的中国东北购买。19世纪后半期中国东北农畜产品的对俄输出,一方面满足了俄国远东地区对粮食、肉类和畜力的迫切需要,从而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对中国东北农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