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不正当竞争的概念何谓不正当竞争,各国立法定义不一,人们的认识也极不一致。我国现行地方不正当竞争立法和国内许多学者皆认为不正当竞争是一种违反法律、政策和商业道德的行为。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因为这样定义不正当竞争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其一,将违反其他法律的违法行为视为不正当竞争,不仅使得不正当竞争本身庞大臃肿,而且还混淆了不正当竞争行为与其它违法行为,使得不正当竞争与其它违法行为无法界定。  相似文献   

2.
苏阳 《法学研究》1984,(3):27-27
民事义务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一方当事人公民或法人依照法律规定,"应当"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民事责任是公民或法人违反民事义务时所"必须"承担的责任,是民事违法行为必然引起的法律后果,这种后果可以表现为民事制裁。  相似文献   

3.
论行政违法     
法律所调整和规范的社会关系,从形成方面来说,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横向的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一类是纵向的带有从属、管理关系的主体之间的行政关系。国家主要就是通过这两类法律规范,来巩固、促进和保障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和社会关系。违反民事法律规范的,是民事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就是行政违法行为。还有第三类违法行为,这就是犯罪行为。在很多情况下,犯罪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恶性发展,它们常常是在情节和社会危害轻重上有很大不同。例如、违反交通法规,情节轻微的是行政违法,造成严重伤亡事故,违反刑法的则是犯罪。国家行政工作人员“玩忽职守,贻误工作的”,按《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工  相似文献   

4.
一、民刑归责的含义及意义归责,是指决定行为人对于其所实施的行为,在法律价值判断上应负担某种性质的责任。民刑归责,即在立法上决定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行为负担民事责任或负担刑事责任。显然,根据立法者既存的有效法律标准,行为归于民事者,即属民事侵权行为(还有违反民事义务行为),承担民事责任①;行为归于刑事者,即属刑事违法行为,承担刑事责任。作为基本法律的民法和刑法都致力于保护法律主体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但,某种具有社会危害性行为,究竟是民事侵权,还是刑事犯罪?②对立法者来说,是一个复杂的归资判断过程。…  相似文献   

5.
公共秩序从传统的政治、社会以及道德领域走向经济领域,于此,公共秩序具有保护性公共秩序与指导性公共秩序的区分。公共秩序在法律调整以及法律体系的构建与协调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法国司法实践已经改变了违反公共秩序概念的法律行为绝对无效的做法。我国民事立法需要以公序良俗的概念来取代传统的公共利益概念。在民事司法中,尽量避免适用公共利益对私人的法律行为进行判断,更不能一概地以此来判断法律行为为绝对无效。  相似文献   

6.
DIFFERENCEBETWEENCIVILLIABILITYANDDELAYEXECUTIONLIABILITY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对违反民李法律规范的行为引起的法律后果所应承担的责任。迟延履行责任是指在执行程序申,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义务而承担的责任。从民事责任与迟延履行夭任的概念及实质分析,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两者所依据的法律不同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从事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根据法律规定,就要承担民事责任。它是民事违法行为人对民事权利受害人的责任.是…  相似文献   

7.
试析《民法通则》中的民事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民事责任,一般指因侵权行为或债务不履行而发生的法律责任。由于它的制裁手段经常而普遍地体现为经济上的补偿救济,故习惯上又称之为损害赔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通则》)将这种法律责任列为专章,并明确称之为“民事责任”,这在世界民事立法上尚属首创。同时,《通则》关于民事责任所作的规定,无论在其概念、宗旨方面,抑或内容、形式方面,都具有我国民事立法的特色。本文拟对民事责任的宗旨、构成、种类,作些剖析。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民事责任? 民法上所讲的“民事责任”是一个法律概念。所谓民事责任,是依照法律规定,作为民事主体的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民事活动中,违反民事法律规范的行为所引起的法律后果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对其违反民事义务或者侵犯他人民事权利的违法行为所引起的法律后果,按照法律规定必须承担的一定的强制性的责任。民事责任是法律责任的  相似文献   

9.
法律责任是国家对违反法定义务,超越法定权利或滥用权利的违法行为所作的否定的法律评价,是国家强制责任人作出一定行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是补偿和救济受到侵害或损害的合法利益和合法权利,恢复被破坏的法律关系和法律秩序的手段。根据违法行为所违反的法律的性质,可以把法律责任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国家赔偿责任与违宪责任。其中,政府立法中设定的法律责任以行政责任为主,也包括民事责任等。  相似文献   

10.
一、行政违法行为与行政违法行为竞合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行政相对人(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称为违法行政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害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但未构成犯罪的行为。行政违法行为竞合,是指行政相对人实施的一个违法行为触犯了不同法律文件中的法条,或者同一法  相似文献   

11.
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于1989年10月31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这个法的立法宗旨是保障公民依法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同时要维护社会安定和公共秩序。为了贯彻这一立法宗旨,法律除了对集会、游行、示威的申请、许可和举行作了规定外,还对违法行为规定了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是对违反有关法律规定所造成的后果,依照法律应承担的责任。法律如果只规定合法与违法的界限,而不相应地规定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对违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对于一种行为,我们可以通过比对法律条文来判断该种行为是否违反了法律、是否应当受到处罚,法律条文在这里即为判定行为是否违法的“标准”.同样也存在这样的“标准”,用于判定证据是否充足、事实是否清楚、证据和事实是否足以“证明”违法行为确实存在,我们称之为“证明标准”.本文对行政处罚证明标准问题略作探究.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刑法》第306条、307条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律师以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为职业 ,以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为宗旨 ,在刑事、民事及行政三大诉讼中起着重要作用 ,收集并提交证据是其基本权利 ,然而 ,因其参与诉讼的性质不同 ,其可能承担的与证据相关的法律风险却不一样。在刑事诉讼中 ,律师构成妨害作证罪较之在民事与行政诉讼中更为容易 ,其原因就在于刑法第 30 6条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较之第 30 7条更低、更模糊 ,造成司法实践中律师不敢承接刑事案件、不敢取证、不敢全力以赴对抗控方。与之相反 ,律师在民事、行政诉讼中却极少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造成刑法价值的虚化。为保护律师依法执业 ,笔者以刑法第 30 6条、30 7条存在的立法问题为切入点 ,阐述了完善立法的办法。  相似文献   

14.
一般而言,民事主体对因自己过错而致人损害的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但是现实生活纷繁复杂,对某一违法行为,如果立法者或司法人员不顾该行为的动机、结果等情势,仅仅根据其表面上的违法性而责令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则有可能造成不公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法学上确立了“阻却违法”的概念。民事行为违法性的阻却,是指在实际生活中民事主体对某项义务的违反或行使权利而造成他人损害,似是违法行为,但由于对这种行为,法律赋予其作为或不作为的合法根据或理由,足以抵消其表面上的违法性,从而不认为它是违法行为。由于合同是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5.
《政治与法律》一九八五年第五期刊载了俞宏武,鲍遂献的《违法行为也是法律行为》一文(下称《违文》)。笔者对该文提出的“法律行为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示赞同。但对该文提出的“违法行为也是法律行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提法,笔者甚有异议。本文就《违文》所述的观点提出商榷意见。法律行为,已成为法理上的概念,但狭义上的法律行为仍仅为民法所特有。它最早由德国法学家贺左在一八○五年研究罗马法时,为了适应资本主义法律的要求首先提出来的,后来逐渐为世界各国民事立法所采用。如:苏俄民法典,捷克斯洛找克民法典等都对法律行为设专章规定。法律行为,不是因其名词术语的构词本身而为世界上的学者所赞同承受,而是由于它的特定含义以及这种含义在民法中的特殊地位,才使其传为后世。法律行为又称民事法律行为,它的内涵自贺左  相似文献   

16.
民事制裁制度性缺陷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盛礼 《河北法学》2005,23(5):40-44
民事制裁是特殊时期的立法产物,也是法学理论不成熟的体现。这一制度表面上维护了法律的权威,但实际却与司法权的被动性、中立性相违背,以司法权威的丧失为代价。在民事制裁中,法院行使了行政权和个案中的立法权,违反分权制衡的法治原则。同时,民事制裁制度也不符合正当法律程序的要求,应在未来的民事立法中取消民事制裁。在被取消前,应以司法解释的方式限制民事制裁的适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传统的民法学说与立法中民事法律行为概念存有重大分歧,其根源在于建立的基础不同。传统民法学尽量避免对民事法律行为进行合法性评价,而将民事行为分为有效、无效、可撤消和效力未定四种情形;我国立法则将民事法律行为仅限定为“合法行为”。二者为弥补相互间的差异,导致了诸多自相矛盾的情形。比如,传统民法学说在避免对法律行为进行合法性评价的同时,又认为其属于适法行为,以与违法行为相区别;而我国立法虽规定法律行为属“合法行为”,但又接受了传统民法学中的可撤销行为和无效行为规则(并认为这些行为属不合法行为),然后另设“民事…  相似文献   

18.
一、适用民事制裁的迫切性及立法缺陷在现行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基于市场主体各自利益的驱动,很多民事活动不同程度地违反了生效法律的具体规定,超出了法律秩序的容忍界线,甚至民事纠纷的对抗形式已经危及到法律所倡导或维护的社会安危。而且,由于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社会冲突越来越趋于综合性,同一冲突有违或民事或经济或行政或婚姻或劳动甚至刑事等诸多方面的法律规范,导致至今还很稚嫩的市场经济的运行更为艰涩,侵犯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然而,司法机关在审理民商案件过程中,只着重宁息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调解几乎成为民事…  相似文献   

19.
行政性串通投标是串通投标行为的一种形式,是有关人员借助行政势力,不当介入招投标市场引发的限制竞争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违反了招投标法律制度,也违反了反垄断法和行政法甚至刑法。近年来,随着我国招投标制度的广泛应用,招投标违法手段不断翻新,违法行为也越来越隐蔽,公共权力干预招投标活动等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全面、深入地解决行政性串通投标成为一个迫切问题。反垄断法作为经济宪法,在规制限制竞争行为方面是最基础的法律,特别是我国有对行政垄断的原则性规定,更是其他国家反垄断制度所没有的优势。我们应当更好地利用这一立法优势,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扩大行政垄断的适用范围,在《反垄断法》中或以其配套法规的形式针对"行政性串通投标行为"作出更全面、更严格的规定,增加《反垄断法》的威慑力,以利于遏制违法行为的发生,同时也避免政出多门、执法重叠等问题的发生,达到维护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秩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在法律事实中,行为有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之分,这是针对不同类型的法律规范的要件所为的区分。从法律效果对法律要件的约束来看,违法行为是与损害赔偿等责任关联的法律要件,合法行为则无这种形态的法律效果。从法律要件的构成来看,违法行为是包含违法性要素的法律要件,合法行为没有这种构成要素。这种区分既涵括了法律规范的完整结构,又体现了法律规范的评价机制,是实现法律事实体系化的必要基础,不能被行为的其他分类所替代。而且,明晰了这种区分,还能澄清合法行为、违法行为在其他语境下的含义,有助于相关法律规范的准确理解和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