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积极地对美育两种重要特征进行探索和研究。潜藏在各种历史文化背景中的和不同生命直觉中的审美价值判断具有明显差异,既有时间上的差异,也有空间上的差异。注意协调好美、有用和美的境界的关系。要注意通过净化审美心灵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的愿望只有在与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一致的时候.才可能具有审美价值。个人的关于美的视听感觉要与社会心理密切结合起来.要注意审美实践对于主体和客体的双重意义.要将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渗透到美育教育的大众心理领域.要使马克思主义关学的科学理念成为公众追求时代风尚之美的基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汪莎 《求索》2013,(8):101-103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美学的奠基人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建构了他的美学体系。他对审美与艺术的剖析在西方关学思想史上具有重大且深远的影响,他通过审美判断和艺术中关的密切联系分析出美的本质问题。辨别判断之美与艺术之关运用审美判断进行区分并详细说明了四个切入点,因为它是分析艺术之美的基础。艺术之美的根本点是判断之美,也就是取决于审美判断并高于判断之关。它与通过审美判断而得出的判断之美都是以无功利、无概念的形式为基础,但是并不是所有事物通过审美判断都能成为艺术,因为艺术是审美过程的提炼.是以美为根本点的最终形式。  相似文献   

3.
“审美”作为人的有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政治理论的最高价值之一。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时代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美好生活,是一种蕴含美的理念和价值诉求的审美政治。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审美政治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它继承了马克思审美政治的感性解放的审美理念、美的规律的审美尺度和自由王国的审美愿景。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筑了一个审美的政治共同体,它内含着“各美其美”的政治判断、“美人之美”的政治态度、“美美与共”的政治追求和“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具有丰富的审美政治面相。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面推动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层面的审美共同体建构,是一种五位一体的审美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4.
感性教学论的生理解构与审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有祥 《求索》2005,(2):135-136
感性教学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教学理念与审 美追求。感性教学追求并力图创造课堂教学的审美气氛。 课堂教学也有“气韵”,它是教与学的精气神,是教学美。感 性教学论就是研究教学的美及精气神,并力图通过感性教 学法获取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最优化。感性教学论有其 生理学与心理学的基础,更有其哲学与美学的基础。从生 理解构与审美价值二维度探讨感性教学论的理论建构,是 本文之所追求。  相似文献   

5.
李应龙 《求索》2005,(9):97-100
如果说传统美学的理论基础是以追究世界的本源问题为最终目的的,那么,实践存在论从人的世界的三维文化视野来理解人的世界存在,它的目的是现实地筹划和创建人的世界存在的文化态势,其价值目标指向人的世界存在不可逆的发展方向。在这个意义上,实践存在论所理解的美学是文化美学。文化美学可以分为相互包含的两种模式:一种是微观美学,或称哲学美学,它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概念,其终极关怀是人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另一种就是本文提出的宏观美学,或称文化美学意义的审美阐释学。它以审美阐释为核心概念,具有鲜明的宏观价值指向和文化建设功能,其终极关怀是人的世界不可逆的持续发展及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审美研究的文化转向,指的就是:在实践存在论的基础上,由微观美学转向宏观美学,由现有的认识论美学和体验论美学转向文化美学。在我们看来,“转向”正面地建设性地为美学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广阔天地,是当代人的世界存在及其人的生存需要和实践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6.
对于当今中国来说,反思中国古代有关环境美学智慧、环境美学思想,寻找中国古代环境美学中的资源,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环境美学的价值和意义,结合中西方的环境美学理论,以建构今天的既具有中国环境美学所强调的人与环境相通,环境美与人格美相通特色,同时更具有全球化色彩的环境美学,丰富当代环境美学智慧,实现中西方环境美学交流,以天人一体、天人合一、礼、阴阳合一、道法自然等为哲学思想,在审美理想上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促进了环境美学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陈理宣  黄英杰 《求索》2013,(12):95-98,191
马克思并没有直接论述科学活动的审美精神.但是马克思却给我们提供了分析和研究这一人类重要审美精神活动的方法论和价值指向。借用马克思关于审美直观之掌握世界的方式和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视角来分析科学活动中的审美现象,不仅可以解释当前关学理论界与科学界关于科学审美的争论,揭示科学活动中审美精神的本质.加深我们对科学活动及其理论的理性认识,即科学活动的审美本性是人类本质力量的袁征和确证,科学理论是科学家主体自觉审美追求的结果,科学与审美的统一形成了科学家独特的精神境界。而且它还有利于我们自觉地倡导科学研究中的审美精神,以排除科学研究中极端的功利主义和异化现象,为科学地繁荣和创新注入持久的审美价值和审美动力。  相似文献   

8.
王叔新 《前沿》2006,(9):175-177
和谐在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古典美学中有崇高的地位,用美是和谐这个美学原理来描述和概括现代社会政治是美学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尝试。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对政治进行审美构建和评价既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美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是一场追求社会进步的伟大实践,从美学角度看,人的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美好的政治体制、政策导向等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从美学角度构建和谐社会的优越性表现为能超越时空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侯艳 《求索》2010,(2):171-173
白日意象在唐诗中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体现了唐人对其浑厚蓬勃之特质的审美追求和唐诗“物象由我裁”的审美思维特征,证明了诗言志与主情的不可分割性,从而具有景中情、情中景和情景互生的多重审美价值。白日意象是唐诗中一个常见意象,它在唐诗中出现达650次之多,仅在李白诗中就多达50次,这充分说明唐人对白日意象的偏爱。而白日作为审美对象,在唐诗中,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0.
依封孝伦博士的《二十世纪中国美学》,崇高是本世纪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本世纪中国美学可分为审美理想转型期、悲剧美学期、英雄美学期和自由美学期四个阶段。"审美场"的提出是一大理论贡献。新的美学史模型:审美场──审美创造──审美观念,实现了逻辑与历史的高度统一。详细辨析了当代美学诸家学说的理论价值、源渊流变及其在美学史上的定位,最后提出了自己的生命美学框架。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审美不仅限于文学艺术和哲学之中,同时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和多学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美的向往、追求,是人类的本能与天性。审美是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认定美与不美的主观意识的鉴赏。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美感是人人具有的。但是,审美能力的高低,审美趣味的雅俗却是因人而异的。审美会带来心理上的平衡、愉悦,而变异的审美却会产生犯罪心理的胚胎。 犯罪是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社会各阶层的人,犯罪心理是指犯罪人准备和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犯罪心理产生的诱因是复杂…  相似文献   

12.
汪榕 《思想战线》2012,38(5):135-136
傣族手工织锦受到傣族传统纺织技术知识、民族审美文化心理积淀、宗教信仰习俗和社会文化交流情况的影响,其审美特征不仅经由静态的织锦产品体现,也存在于动态的织锦生产过程当中。直到现在,从纯粹审美角度考量的傣族手工织锦产品,尚未在一般意义上获得绝对的经典地位,因为它或多或少地尚未与它的产生所依赖的人群状况,以及它在实际生活经验中所产生的对人的作用分离开来。对傣族手工织锦的考察有助于从美学理论层面"恢复审美经验与生活的正常过程间的连续性",①因为其正是这样一种处于"经验"之中的艺术,其审美特征从极其微观的角度呈现了地方性、小传统族群社会中民族民间工艺在"美的生成"、"工艺之美"、"审美体验"以及"美的内涵"层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常康 《前沿》2010,(3):17-21
李贽"自然人性论"使泰州学派美学思想呈现平民主义色彩,至今仍具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其核心价值和内涵蕴藉表现为:重视提炼"有德之言",追求表现"凿凿有味"的朴实生活美;强调"尽意""无声"审美效益,主张"以自然之为美"的艺术生活美;倡导倾听"百姓之迩言",崇尚表现"率真""俗善"的拙朴生活美;讲究"格"、"调"、"情"、"性",欣赏悲壮激越生活之旨趣;呼吁恢复"童心"创作"至文",追求"化工"的生活审美之境界。李贽为代表的泰州学派所创立的平民主义"生活美学",不但丰富了中国美学史宝库,而且至今仍昭示着它生活审美哲学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彭勇军 《求索》2012,(11):159-161
特殊心灵求美的审美态度使得他们有艺术审美的需求,其艺术审美心理结构可以分为审美感知层、审美经验层、审美直觉层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特殊心灵在艺术审美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精彩瞬间",以及特殊艺术审美实践所具有的行为力量能改善特殊审美主体的社会行为,因此探索特殊心灵的艺术感知方式,助其构建艺术审美世界便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与现实价值。文章在讨论特殊审美心理结构、艺术感知方式基础上,分析了特殊艺术审美心理的形成机制与作用,并提出了构建特殊心灵艺术审美世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蔡元培提出“美是一种价值的形容词”,是中国美学史上最早用价值论观点论述美学问题的学者。新世纪之初,又有学者提出将“美”归之于一种独特审美价值的“价值论美学”观,不仅成了当今美学领域的一道风景,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多少还为日趋衰退的现代美学赢得了一份迟到的尊严〔1〕  相似文献   

16.
实践美学对中国当代美学的一重大贡献在于:其从人的存在出发,把实践纳入美学研究的领域,使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不可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美的本质在于人,美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学。作为人学的实践美学的核心观点是自然人化的思想,其认为:美的本质,根源来于实践。美是实践的产物,是自然的人化。然笔者认为,仅从单方面的自然向人生成(自然人化)的角度并不能真正解答人与美的奥秘。只有在“自然人化──人的自然化”的双向结构的探寻中,人学,美学之秘才会向我们敞开。“自然人化”说展示出了这样一条美的实现的道路:自然──实…  相似文献   

17.
审美教育源于长期的教育实践和艺术实践活动。作为有助于培养人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审美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探讨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功能,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代学者在西学东渐的历史境遇下为思想启蒙而提前进入审美现代性的构建。现代美学之审美无功利、审美主体化和美学独立性在王国维和丰子恺那里集中体现在“静观”人生所构建的审美境界中。只是二者在个性、哲学根基和对童心诠释等方面存有差异,以致中国现代美学同时出现了以美灭欲的排斥生活和以美观物的体验生命两种审美倾向。近代审美境界的理性建构不仅为个我的觉醒和人的尊严艰难地争取生存空间,同时也为中国现代美学的构建提供了方法路径参考。而王国维的自杀和丰子恺的倚重宗教则反映了缺乏个体价值支撑的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李水金认为,公共行政是一种美,是一种崇高的灵魂之美,它和建筑、音乐、艺术一样,具有自身的审美价值。从艺术的角度研究公共行政的审美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政府形象的建设,有助于公共官员的文明执法,有助于改善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公共行政的质量和美感。从审美价值看公共行政:1·形式之美。主要体现在建筑物外观设计、结构设置及人员形象上等方面的形式之美。2·行为之美。表现为:行政行为中的文明执法;在行政活动中要遵守规则;在行政行为中要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实行政务公开,防止暗箱操作;公民对公…  相似文献   

20.
王志 《湖湘论坛》2003,16(1):18-19
法学和美学本属于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 :法学研究法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规律 ,属于理性研究范畴 :美学研究美的现象及其规律 ,属于感性认知研究范畴。然而如果把法律现象当作审美对象加以分析 ,人们便可以借助法学和美学的结合发掘出某些对法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新视角和新见解。本文拟从法律美的表现、特征和内在机制、价值效应等几个方面对法律之美命题作一点尝试性探讨。  一、法律之美的现象表现如果说对法律现象进行审美评判 ,不难发现理想状态下的法律现象具有下列美的表现 :(一 )法律自身的内在美。这种内在美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