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课题,而反贫困始终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反贫困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贫困问题仍然是困扰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加强反贫困的对策研究,为我国反贫困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民政部成立了“城镇贫困和反贫困研究小组”,由原副部长范宝俊任组长、办公厅主任陈杰昌、救灾救济司司长李本公、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廖鸿任副组长.就“城镇贫困与反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此,本刊特邀研究小组部分成员就我国城镇贫困现状和反贫困对策进行讨论,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并为其最终解诀尽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2.
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度重视城镇反贫困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初步形成了城镇反贫困工作体制的雏形,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的反贫困思想是其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反贫困的价值观、时间观和空间观三个组成部分。其中,反贫困价值观是邓小平反贫困思想的核心,而时间观和空间观则是在历史动态和空间拓展动态层面上实现其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不可轻视城镇扶贫复旦大学副教授邱柏生我国政府确认和集中扶持的贫困人口,主要是指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城镇的绝对贫困人口尚未列入政府反贫困的具体计划之中。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我国城镇约有1200万人处于相对贫困状态,人均年生活费1059元,实际上这部分人...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我国脱贫攻坚进入了更深层次和更为复杂与艰难的发展阶段,面临的任务和形势十分严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我国社会救助中最核心的内容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底线公平、促进可持续生计的重要制度安排,对于反贫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兜底性保障作用。根据民政部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国有城镇低保对象  相似文献   

6.
西部民族贫困地区面临的反贫困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民族、宗教、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基于空间贫困理论视角,探讨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反贫困进程中各种反贫困路径选择所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内外一些成功经验提出初步建议,以期能为西部民族贫困地区的反贫困路径选择提供一种符合实际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卓越成就与全球反贫困领域存在的困境形成了鲜明对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首次提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将中国反贫困经验总结为五个“靠的是”和七个“坚持”。这一崭新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中国反贫困实践相结合开出的理论之花,拓展了人类反贫困思路,为人类减贫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径。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反贫困理论在科学性、实践性等方面存在鲜明差异,为人类减贫事业带来了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8.
贫困是反贫困问题提出的前提和基础,反贫困是减贫、缓贫、消贫的措施与对策,反贫困理论的提出是基于贫困问题的出现。生态移民的反贫困是我国农牧区反贫困制度的历史变迁,是反贫困理论和观念创新的客观要求,生态移民反贫困的效果取决于制度变迁的方向与绩效。  相似文献   

9.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动态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梳理西部民族地区贫困现状特征及反贫困历程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维度着手,构建了扶贫绩效综合评价体系,评估民族地区的反贫困总体成效,并建立了协整方程,从实证角度分析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总体成效显著,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的减贫效果,但农民增收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仍呈现"亲富"式态势。  相似文献   

10.
吴高辉  岳经纶 《探索与争鸣》2023,(8):39-58+177-178+2
世界现代化进程呈现出贫困现象全球化与反贫困目标欧美化的悖论,在现代性危机中去认识该悖论的产生原理,是贫困治理与社会政策学的基础性问题。从世界贫困史视野来看,贫困与反贫困的观念与结构总体上呈现出从个体文明与地方化到国际化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从前现代世界到近代世界,在经济全球化、工业化与帝国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工人阶级激进主义运动等因素作用下,反贫困从穷人道德的污名化取向转向社会经济问题治理取向;“国家”逐步取代宗教慈善以及家庭、社区、行会等,承担起反贫困全球化的主要责任,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出了福利模式。进入当代世界,尽管反结构性贫困成为全球共识,但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不仅没有顺利实现西方式现代工业化目标,反而沦为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附庸。深刻反思当代世界的贫困根源及反贫困实践依据,认真总结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理念、经验与模式,有助于真正推动第三世界具有主体性的反贫困理论建设与实践进程。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70年反贫困的政策演变先后经历救济式反贫困(1949—1978年)、体制变革助力反贫困(1978—1985年)、开发式反贫困(1986—1992年)、攻坚式反贫困(1993—2000年)、造血式反贫困(2001—2011年)和精准式反贫困(2012年—至今)等6个阶段。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充分彰显。着力凝聚共识形成反贫困合力、着力完善反贫困治理体制机制、着力与时俱进制定精准反贫困策略、着力推进党建与贫困治理互促共赢、着力促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贫困、着力推动乡村振兴与贫困治理统筹衔接是我国反贫困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2.
反贫困治理结构创新——基于中国扶贫脱贫实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欣  池忠军 《求索》2015,(1):18-22
经过数十年的反贫困实践,我国在取得举世瞩目反贫困成果的同时进入了综合反贫困阶段。新时期反贫困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反贫困应具备创新性和系统性。因此,必须创新反贫困治理结构。反贫困治理结构的创新主要包括:反贫困治理结构主体的创新,即建立包括政府、第三部门、贫困群体在内的多中心贫困治理主体结构;反贫困治理结构制度的创新,即通过正式制度(法典、专门法和政策)的供给与非正式制度(软法)的培育和运用,优化反贫困治理结构及其运行;反贫困治理结构管理运行的创新,即多中心反贫困网络中的多层治理、协同治理和自主治理。  相似文献   

13.
朱勇  杨刚 《中国民政》2003,(10):12-16
贫困.是与人类社会相生相息的共性问题。在中国,随着经济迅速转轨和社会急遽转型,贫困问题也日益显现,并且成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 随着贫困问题的产生,反贫困也就成了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但是,基于国情的不同,世界各国的反贫困政策和实践也是异彩纷呈各具特色。面对贫困问题的挑战,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反贫困战略,确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贫困者自助的政策和制度设计总体框架。在这总体框架下,从各级政府到各行各业,从社区组织到社会成员.都为实施反贫困战略积极地探索,为保障贫困者的基本生活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形成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反贫困实践,建立科学的反贫困制度,走出一条正确的反贫困道路,进行精准、持续的国家治理,进而形成的科学的反贫困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当今世界仍有7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推行的"精准扶贫"实践,在短短十年时间里使8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摆脱了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体系,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最核心的内涵或要素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旨归、"精准扶贫"的基本工作理念以及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它们不仅是中国彻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根本法宝,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而且能为世界反贫困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样本.  相似文献   

16.
与世界各国一样,美国与欧洲国家在其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严重的贫困问题。由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美国和欧洲国家反贫困政策存在着各自的特点。比较分析这两种各具特色的反贫困模式.借鉴其经验,吸取其教训,对于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积极型治理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反贫困战略实施过程的经验总结和治理模式提炼。从实践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战略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积极的人权观构成反贫困战略的思想基础;干部下乡则构成了反贫困战略实施的组织保障;农民参与则是反贫困战略实施的社会基础。得益于上述三个基础性因素的保障,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反贫困战略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构成了本研究意义上的积极型治理。积极型治理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治理经验的总结,也是新时期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治理体系保障。  相似文献   

18.
农村反贫困中政府主导行为的优势与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反贫困是一种政府行为,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反贫困具有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如何完善政府行为,提高政府反贫困效率,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农村反贫困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目标的实现,我国贫困治理的重点将转移到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稳定脱贫的任务依然艰巨,现行的反贫困制度体制需要重新审视、创新发展。后脱贫攻坚时代我国贫困治理的关键是要构建一体化的反贫困制度体系,将相对贫困治理与绝对贫困治理统筹兼顾,实现反贫困事业向纵深发展。涉及三个层面的整合:第一个层面是宏观层面的制度设计,推动反贫困事业与国家相关宏观政策的统筹兼顾与一体化,整体提高低收入地区、人群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缩小差距;第二个层面是现行反贫困具体制度(政策)的一体化,涉及现行扶贫开发相关政策与社会救助制度的整合,实现社会救助政策的积极转向,提升贫困家庭及个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第三个层面是反贫困管理体制的一体化,实现宏观层面的反贫困政策与微观层面的反贫困制度的结合,深入推进新时代的反贫困大业。  相似文献   

20.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反贫困瞄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资本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引入中国后,在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界涌现出不少相关文献,并围绕经济增长、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问题展开研究,出现了一批分析中国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存在于社会关系中的隐性资源,为反贫困问题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分析视角。本文在梳理文献,探讨中国反贫困瞄准机制现状的基础上,引入社会资本,强调了社会资本在当代反贫困中的重要作用,并依之设计了相应的反贫困瞄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