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高清海教授看来,“本体论”不仅仅是一种“哲学形态”,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他将之称为“本体思维方式”。而作为思维方式,本体论的观点表达的也是一种人的观点,因此应从人与本体论的内在关系来理解本体论而不是相反。从本质上看,“本体之谜”就是“人之谜”,本体论的“奥秘”在于“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就在于通过“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的确立而实现了传统“本体思维方式”的历史性变革,从而开辟了一条人自己解放自己的现实性道路。  相似文献   

2.
范水涛 《桂海论丛》2006,22(1):37-39
实践思维方式,是实践活动本身各种矛盾在哲学思维中的有机统一,是唯物论的实事求是原则和辩证法的否定批判原则在思维方式上的内在耦合。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三种形态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产生的革命思维方式;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形成的建设思维方式;在新世纪初期提出的创新思维方式。以创新为实质和内核的创新哲学已成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应有范式。  相似文献   

3.
张云阁 《新东方》2014,(1):8-12
本文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为研究文本,从思维方式、阶级属性和理论旨趣三个维度对马克思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及一切旧哲学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之"新"主要体现在":实践思维方式"对"直观思维方式"的超越;"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立脚点对"市民社会"立脚点的超越;"改变世界"原则对"解释世界"原则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性”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性”变革,使历史成为实践的内涵和本性,实践概念承载的是历史性思维,即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超越了本体论的哲学思维,是哲学思维的重大变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焦玉玲  姜建成 《求索》2012,(9):124-126
实践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由于实践概念的泛化和对实践这一概念不同视角的诠释,以至于当今学界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解释也意见纷呈。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说明实践观点对于构建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具有决定性作用;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经历了从思辨思维方式到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变,不但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地解释世界,而且强调在此基础上能动地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是对西方哲学中道德实践与技术实践的整合与超越,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反思的价值哲学。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来梳理和分析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展现了从思辨逻辑向文化逻辑的思维方式变革,正是这种思维方式转变才使感性实践的唯物主义新哲学成为可能。基于文化逻辑的马克思新哲学是感性实践层面上的文化哲学;是以文化总体(人的世界)的分裂与统一的运动为本体的本体论;是关于主体与客体在文化总体中反映与创造、建构与重构、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达到统一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人的本质和存在方式的人学;是实践论、价值论、主体论与辩证法的真正融通。人的世界的一切均在文化总体中生成、演变、分裂和统一。这一文化哲学代表了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相统一的深刻哲学立场,它是人与自然得以同时性显现进而向自由复归的理论基石,它构成了共产主义运动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真正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创立,推动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发展.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内在统计表的理论实质,构成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末以来,实践哲学转向已成为国内哲学界的一种趋势,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性地位得到学界广泛认同,以实践为基点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成为学界的共识。国内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解呈现出多样化与个性化发展的趋势,这是中国特有时代背景下,从不同视角阐释马克思实践哲学所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哲学景观。面对这种变化,从总体上把握和理解实践哲学的基本理念、研究主题、思维方式和基本旨趣,对于推进实践哲学的自我理解以及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形而上学不仅是一种哲学学说,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我们以往更多关注的是它的“表象思维方式”,而遗忘了它的“本体论思维方式”。从“表象思维方式”和“本体论思维方式”两个维度理解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挥之不去的疑惑得到合理的解释,形而上学存在的合法性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10.
陆云 《长白学刊》2011,(4):43-46
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强调马克思关于"实践的本质的发现"——"实践的、人类感性活动";而把历史唯物主义视作马克思世界观的孙正聿老师认为"历史"就是"人的活动",即以"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作为"现实的前提"。从上述各自强调的立足点上可以看出,二者强调的核心内容应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有机结构论),只有立足于唯物史观,才能理解二者对于马克思哲学性质的表述,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实现政治理想(人的自由的实现)的思想武器的真实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为先进生产力服务是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物质基础 ;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服务是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思想基础 ;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是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新时期统一战线只有以“三个代表”为旗帜 ,把人心、智慧和力量凝聚在这面旗帜下 ,才能有“位”有“为”。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仪式之樂,不仅在形态表征上具有综合及动态的特征,亦在人文蕴含中富有多重维度。因此,基于独立艺术门类标准的、以曲目音调文本为主体的音乐分析手段则不足以面对之。面对思想层面的认知模式以及行为层面互动关系构成的仪式音乐生态,应以仪式音乐自身来做研究的范畴。如果说仪式之樂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原在方式,它亦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源流方式。此樂,正是我们以本土话语折返音乐学本位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一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进行严格的概念性表述.第一次提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第一次指出"既得利益集团"的问题.第一次提出,全党同志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第一次点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第一次提出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而且要坚持其"科学精神".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应当从哪些方面解放思想.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判断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标准.第一次系统科学地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构成"的新变化.第一次提出新形势下应吸收"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入党,并重申了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第一次系统提出我们党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对群众起着导向和示范作用,因而常常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焦点.领导干部能否守好革命气节,不仅影响领导干部的自身形象,而且影响到单位的全面建设.领导干部要经受住"酒绿灯红"的考验,守好"节",必须自觉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着重在"严"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八十年代生人"的"跨世纪的一代",与美国半个世纪前"愤怒的一代"相比,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因此有人说中国"跨世纪的一代"是半个世纪前美国"愤怒的一代"的克隆版.到底如何?本文将就这一问题作以简单的比较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中国制造”几何级速度的蔓延,“中国制造”面临着多重困境。中国企业要摆脱困局,就必须走向“中国创造”。笔者在文中阐述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指出了转变中应注意的问题和转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由于公共场所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公共场所安全检查工作对“效率”与“效果”都有较高的要求。要兼顾公共场所安检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必须处理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依法管理和用心服务的关系、公共安全和生活便捷的关系。为了解决公共场所安检工作现存在的工作处理不够协调、检查标准设定不够明确、安检队伍素质良莠不齐与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必须在“工作效率”与“工作效果”标准都不降低的前提下,权衡兼顾两者。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农村社区治理面临着新的问题。农村社区治理主体缺失、经济利益分化严重、村民自治能力培育不足、不良选举文化频繁入侵等问题广泛存在,严重干扰了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的开展,损害了农村社区村民的合法权益,危害着农村社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山东省日照市作为全国唯一的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在农村社区组织架构、管理形式和目标追求上实现了"三破三立",创新基层民主形式,推动基层民主进步,实现了农村社区的文明自治和稳定发展。当前推进农村社区治理,需要维护村民自治权利的主体地位,确保村民自治权利有充分的实现路径;需要厘清农村社区的自治任务与服务功能,以创新精神推动农村社区治理工作格局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两个和解"即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站在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从生产和交往相互作用的角度,系统分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过程,论证了通过自由联合共同占有物质生活条件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两个和解"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20.
法律信仰在我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其之所以如此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法律信仰这个源自西方的命题不加审视地视其为真理而简单接受。笔者在考察伯尔曼法律信仰命题背后的问题意识的基础上,认为法律信仰是将二元论下两个根本有别的秩序体简单联合在一起的失败努力。同时,基于对引发法律信仰思考的问题意识的肯定和公民宗教问题的讨论中,笔者认为在一元论社会条件下应该提倡的是"法律信心"而非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