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轻型颅脑损伤ABR的纵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轻型颅脑损伤的电生理学指标 ,为早期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以及法医学活体伤害鉴定提供依据。 方法 对相关病例进行脑干诱发电位 (ABR)的动态观察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6 0例轻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 48小时ABR的检测 ,显示主要异常表现为I-III峰间潜伏期的延长 ,说明此类损伤可造成脑干的功能紊乱。同时通过对其中 40例进行ABR追踪检测 ,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受伤三个月后脑功能状态恢复正常。 结论 轻型颅脑损伤ABR变化具有一定的特征 ,提示可作为早期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以及法医学活体伤害鉴定的客观依据 ,应引起关注并展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轻型颅脑损伤的电生理学指标,为早期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以及法医学活体伤害鉴定提供依据.方法对相关病例进行脑干诱发电位(A BR)的动态观察,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0例轻型颅脑损伤患 者伤后48小时ABR的检测,显示主要异常表现为I-III峰间潜伏期的延长,说明此类损伤可造 成脑干的功能紊乱.同时通过对其中40例进行ABR追踪检测,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受伤三个 月后脑功能状态恢复正常.结论轻型颅脑损伤ABR变化具有一定的特征,提示可作为早期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以及法医学活体伤害鉴定的客观依据,应引起关注并展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24例(26眼)视神损伤的PRVEP进行了分析,其主要表现为记录不到反应波,P1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时程变宽。PRVEP的异常率达96%,说明PRVEP可为视神经损伤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在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在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神经系统外伤(不包括周围神经损伤)并功能障碍者分为脊髓损伤组(33例)和颅脑损伤组(27例),分别进行神经系统查体及SEP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脊髓损伤组SEP结果33例均表现为异常,异常率100%,且随着功能障碍程度的加重,SEP异常的程度亦加重,两者呈正相关(R=0.72,P<0.01,n=33)。27例颅脑损伤者,仅有9例异常,异常率为33%,功能障碍程度与SEP异常相关性分析(R=0.36,P>0.05)。结论SEP检查是客观评定脊髓功能较为敏感而准确的辅助检查手段;但对颅脑损伤功能障碍的客观评价价值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5.
王旭 《证据科学》2008,16(3):343-346,342
目的以视神经损伤为研究对象,分析视野与Goggle—VEP相关性,探讨法医临床学视野的客观评定问题。方法以被检查者健眼作对照,行双眼电视野检查及Goggle—VEP检查;应用SPSS软件分析两者数据的相关性。结果80例视神经损伤眼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视野改变.其中41例为视神经完全损伤,Goggle—VEP均无波型诱出;39例为不完全视神经损伤,Goggle—VEP表现为仅诱出切迹波或者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80例健眼,视野正常,Goggle—VEP均正常。分析视野与Goggle—VEP结果两者的相关性,R=0.911(P〈0.01,n=80)。结论视神经损伤时,视野缺损程度与Goggle—VEP异常程度有较为良好的相关性,Goggle—VEP可作为视神经损伤后客观评定视野缺损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Wu JJ  Liu M  Yan HT  Zheng Z  Wang Y  Li B  Liao ZG 《法医学杂志》2006,22(5):324-327
目的观察大鼠闭合性弥漫性颅脑损伤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动态改变及脑组织病理学变化,探讨BAEP在颅脑损伤后评估听觉功能障碍的价值。方法使用自制弹簧式小型生物打击机打击大鼠颅顶部,制造闭合性弥漫性轻型颅脑损伤模型。观察对照组以及伤后15min和1,3,6,12h及1,2,4,7,10,14,21d等时间点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干/湿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分别于伤前、伤后各时间点以50Hz刺激率记录大鼠BAEP,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损伤后15min,BAEP的Ⅰ~Ⅴ、Ⅲ~ⅤIPL即较损伤前延长(P<0.05),至6~12h,Ⅲ、ⅤPL较损伤前延长。损伤后1~2d,Ⅲ、ⅤPL和Ⅰ~Ⅲ、Ⅰ~Ⅴ、Ⅲ~ⅤIPL均较损伤前显著延长(P<0.001),14d后BAEP逐渐恢复正常。伤后15min脑组织含水量开始升高,伤后1d达高峰,持续至4d后逐渐下降,至10d后降至正常水平。结论BAEP可作为闭合性弥漫性轻型颅脑损伤后听觉功能障碍的客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视觉和听觉P300的特征及与智商的相关性和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与Neuroscan-ERP仪对29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外伤组)和46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智测及视觉、听觉P300检测,分析其特征和相关性。结果外伤组智商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视觉P300包括P2、N2和P3成分,听觉P300包括N1、P2、N2、P3成分。外伤组P300波形分化不良,视觉P300各成分的波幅和潜伏期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和延长(P〈0.05);听觉P300的P2波幅和N2、P3的波幅及潜伏期也明显降低和延长(P〈0.05)。视觉和听觉P300各成分中仅P3潜伏期与总智商呈负相关(r=-0.30-0.42,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终结后智能仍明显下降,视觉和听觉P300的波幅和潜伏期亦明显异常,且P3潜伏期与智商呈负相关,可作为评估智能损害的一项神经电生理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以成都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事故处理大队提供的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颅脑损伤的255名存活者为研究对象,在颅脑损伤治疗终结后进行智商测验、记忆商测验、SCID -I评估、PDQC和SCICP评估、脑电地形图检查,并完成人口学资料的收集。依据CCMD-3诊断标准中有关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分类进行精神障碍的诊断。结果 255例颅脑损伤患者中,罹患各类精神障碍者共185例,发生率为 72.5%。与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相关的因素有:患者的文化程度低、脑挫裂伤、脑损伤程度重、左额叶和左颞叶损伤、多脑叶联合损伤及BEAM异常程度重。结论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的发生率较高;患者的文化程度、颅脑损伤的性质、程度、部位及多脑叶联合损伤等因素对精神障碍的发生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法医临床学鉴定寻找客观且准确的检查方法。方法采用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motor evoked potential,TMS-MEP)测定68例SCI患者(颈段损伤23例,胸腰段损伤45例)拇短展肌和胫前肌的皮层起始潜伏期、N1峰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CMCT)和波宽,并以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比较两组差异。结果实验组随拇短展肌、胫前肌肌力下降或消失,皮层起始潜伏期、N1峰潜伏期、CMCT延长,波宽增宽,且实验组中的2、3级肌力者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MS-MEP检测可以直接、客观地反映脊髓锥体束的运动功能状态,为法医学鉴定提供更客观、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高位视路损伤与管内段间接视神经损伤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高位视路损伤的法医学鉴定问题。方法 搜集11例头部外伤致高位视路损伤的案例资料,与随机选取的20例管内段间接视神经损伤的案例资料进行比较,并就相关临床检查所见、电视野及闪光VEP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与视神经损伤相比,高位视路损伤的临床常规检查,除视功能障碍的主诉外瞳孔对光反射及眼底均无阳性所见;电视野检查表现为双眼同向性偏盲,管内段视神经损伤表现为单眼视野缺损。在11例高位视路损伤者中,8例为枕叶皮层损伤,闪光VEP表现为双眼P1波潜伏期轻度延长,波幅基本正常;3例为皮层下损伤,表现为P1波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明显降低。视神经损伤闪光VEP表现为伤眼PI波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明显降低,甚至无波诱出。结论双眼视野同向性偏盲是高位视路损伤的特征性改变,高位视路损伤闪光VEP的异常率较低,但一旦双眼闪光VEP异常可以支持高位视路损伤的诊断,鉴定时应同时结合头颅CT及脑电图结果综合分析,加以确认高位视路损伤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对60耳感音神经性聋的ABR反应阈和纯音语频听阈均值(PTA)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回归方程可客观准确地判定语频听阈。同时,首次应用ABR波V潜伏期斜率和ABR反应阈综合预估纯音听力图型进行了研究,发现该方法预估准确率高。其研究成果可应用于法医学鉴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轻度闭合性头颅外伤造成听力损害的特点,为法医临床学鉴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51例轻度闭合性头颅外伤后听力损害的患者,经详细询问病史、耳科及神经系统全面检查、颞骨或头颅CT扫描,对纯音测听(pure tone audiometry,PTA)、声导抗(acoustic immittance,AT)、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及40Hz听觉相关电位(40Hz auditory event related potential,40Hz AERP)检查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轻度闭合性头颅外伤后听力损害多为感音神经性耳聋,听力损失程度多≤60dB,少数患者听力损失较重或为混合性聋,部分患者可伴耳鸣、眩晕、恶心或短暂呕吐等症状;伤后不同就诊时间的各项听力检查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听力损失在高频区明显;ABR各波潜伏期、波间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Ⅰ~Ⅲ波间期差异不显著(P〉0.05),各波潜伏期、Ⅲ~Ⅴ波间期、Ⅰ~Ⅴ波间期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轻度闭合性头颅外伤可以造成一定程度的高频听力损害和脑干功能受损,部分患者伴有前庭功能障碍,结合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考虑迷路震荡在损伤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听觉P300电位对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程度法医学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正常人和脑损伤患者,分别在主动(踩踏板)与被动任务状态下进行听觉P300测试。结果正常人主动任务状态P300电位中的N2、P3波波幅较被动状态高,潜伏期无明显延长,N1、P2波幅Cz点高于Pz点。脑损伤组被动任务状态下N2、P3波波幅较正常人被动状态下高.且潜伏期延长。脑损伤组主动任务状态P300电位中的N2、P3波波幅较被动状态高,且潜伏期延长。注意障碍患者P3波潜伏期改变最明显。结论任务类型主要影响N2、P3波幅。被动反应中的N2、P3潜伏期可作为评价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50例听力正常人的ABR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纯音测听对客观听阈值作出估价。结果表明,各波潜伏期,峰间期在正常范围占受试者总数的96%;纯音0.5K~2KHZ平均听阈,3KHZ听阈与ABR波V反应阈比较相差15分贝。用波V反应阈估价0.5K~2KHZ听力状况,可根据不同年龄酌减10~20分贝,使检测结果更加接近生活语言实际听力阈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长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long latency response,ALR)潜伏期、波幅与声刺激强度间的关系和特点,并探讨其在听阈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对46名听力正常人(92耳)进行ALR测试,予受试者从70、50、30、20至10 dB nHL 5个声刺激强度顺序诱发ALR波形,标记N_1波、P_2波,得出三个观察指标(N_1波及P_2波潜伏期、N_1-P_2波幅)的数值。分析观察三个指标的变化趋势及频率差异性。结果 46名听力正常人(92耳)ALR波形的引出率均为100%。随着声刺激的降低,ALR的N_1波、P_2波潜伏期延长,N_1-P_2波幅降低。结论在适宜的条件下,ALR是一项稳定的检测技术。ALR的N_1波、P_2波潜伏期及N_1-P_2波幅与声刺激强度间的关系对ALR应用于听阈评估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正常人不同刺激野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revers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PRVEPs)的特点及其法医学应用价值。方法对30名(60眼)正常视功能的受试者分别进行全屏刺激野、中心刺激野及周边刺激野刺激,记录并分析PRVEPs的潜伏期与波幅。结果正常人左、右眼之间PRVEPs各波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中心刺激野PRVEPs中N1波的出现率为36.77%外,各波在不同刺激野PRVEPs的出现率为100%。全屏刺激野与周边刺激野N1波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波潜伏期及波幅在三种不同刺激野PRVEPs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不同刺激野的PRVEPs.可对视网膜不同区域的功能状态进行客观评定,并可以用于对受试者是否存在伪装或夸大视野缺损的评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图形异同判别ERP范式对鉴别伪装认知损害的法医学价值。方法 40例健康志愿者在合作和伪装认知损害两种情境下,进行二项必选数字记忆测验(BFDMT)及图形异同判别ERP范式检测,对照组为20例合作的三级脑外伤者。结果三组被试完成相同、无关、相似图形刺激后引出的ERP波均包括N1、P2、N2、P3和N3五个成分,三组样本组间的N2、P3和N3的潜伏期和波幅均存在差异。其中,伪装组相同图形的N3潜伏期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明显短于外伤组(P<0.01);伪装组无关图形的N3潜伏期较正常组延长,但短于外伤组,波幅较正常组降低(P<0.05);伪装组相似图形的N3潜伏期较正常组和外伤组缩短(P<0.01),波幅较正常组降低(P<0.01)。以N3潜伏期为指标进行判别分析,探查伪装认知损害的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76.9%、命中率为79.2%。结论图形异同判别范式可引出稳定的特征性ERP成分,其中N3的波幅和潜伏期有显著的组间差异,对判断伪装认知损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40Hz听觉事件相关电位(40Hz AERP)与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联合应用在法医学上的意义。方法 纯音测听结果可信86耳,分为听力正常组62耳,听力障碍组24耳。40Hz AERP用短纯音,刺激频率0.5kHz、1kHz、2kHz、4kHz。20耳进行自然睡眠及清醒两种状态下反应阈测定。ABR用短声(Click)。结果 86耳40Hz AERP引出率为97.67%,ABR为95.35%。听力正常组及听力障碍组40Hz AERP反应阈均较纯音测听气导主观听阈高,在不同的频率二者差值不同,两组差值的均值无显著性差异。四个频率40Hz AERP和ABR反应阈与主观听阈回归方程的r,前者分别为0.90、0.89、0.78、0.79,后者分别为0.54、0.58、0.60、0.83。自然睡眠状态Pa-Na波的波幅明显降低,反应阈值提高。用听力障碍组反应阈代入四个回归方程,预估值与实测值接近,差值小于20dB。结论 40Hz AERP可以客观反映言语频率范围(0.5~2kHz)的听觉状况,ABR可以客观评定高频范围的听阈;通过回归方程可以用40Hz AERP和ABR反应阈客观评定听力状况;联合应用40Hz AERP和ABR可以提高客观评定听阈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