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酒驾的危害性不言而喻.刑法修正案(八)已将醉酒驾车等行为纳入了危险驾驶罪,对于酒驾人员,法律自有相应的惩处措施.而天津交警将酒驾人员带到医院太平间门前接受生命教育,是一种“体验式处罚”. 在交警等执法者看来,把酒驾人员带到太平间外,能让他们认识到酒驾等危险驾驶的严重性,“玩火者必自焚”,这是最好的让酒驾人员感受死亡离自己如此之近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正>交警执法,不仅是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理,更是为了消除违法行为潜在的危害。根据法律规定,警察执法时遇到阻碍,并且合理怀疑对方有违法行为,有权采取强制措施。酒驾、醉驾有一定特殊性,因为酒精进入人体内是有"时效性"的,如果不在短时间内检查取证,酒精就会在人体内代谢分解消失,等驾驶人员醒酒后再慢慢下车"自觉"接受检查,是无法取到有力证据的,交警也无法对其进行处罚、教育。这对驾驶人员是有害的,助长了有关驾驶人员的酒驾行为,也将为今后驾驶人员和无辜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在查处酒驾时,遇到类似个案,如驾驶人员不配合、合理怀疑  相似文献   

3.
"禁止反复"是德日行政诉讼法中的概念,意为在撤销判决作出后,禁止行政机关基于同一理由作出与被撤销行政行为相同的行政行为。对于重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我国并没有作出明确的区分,法律也仅对法院判决重作和复议机关决定重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了规定,然而实践中存在的重作具体行政行为并不仅限于此。对重作具体行政行为进行梳理划分,试图解决那些存在于法律规定之外的重作具体行政行为能否适用"禁止反复"条款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问:制定《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办法》,对食品卫生法中没有规定的违法行为和行政处罚,可否作出补充规定?《北京市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是否可以设定行政处罚?(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室1996年4月11日)答:行政处罚法第十一条规定:"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地方性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第一,国家已  相似文献   

5.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对法律、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或者补充规定。根据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和立法精神,地方立法“变通规定”或者“补充规定”,不是无边界的无限扩张,也不是可以涉及所有的内容和事项,必须在规定的范围、界限、事项和程序之内作出变通规定或者补充规定。  相似文献   

6.
张奇  陈楠楠 《前沿》2013,(20):124-125
台湾地区“精神卫生法”针对严重病人规定了强制住院治疗和强制社区治疗两种违背病人意志的治疗方式,由于均涉及对病人基本权利的限制和干涉,因此需要法律作出对适用条件作出详细规定.本文对强制社区治疗的合法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强制社区治疗具有一定的缺陷,如当事人不能对强制社区治疗决定不能提出诉讼,治疗期限遥遥无期等,而这都是法律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国家法律规定:“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有人认为这样的规定过于原则,在实践中不好掌握。对于这一涵义的理解,有人提出,有陌生男人吹口哨、抛媚眼等行为,只要违背妇女意愿,都  相似文献   

8.
私法自治表明了个人有权决定自己的事务而不受他人干预,而且其在作出某项决定时也无需说明任何理由,"法无禁止即为允许"。作为私生活的自由权,隐私权表明了其是一种人格尊严与对人予以尊重的权利。只要是法无禁止的就都是个人有权决定的。而在公法上,"法无规定即为禁止",只要没有法律的明确授权,个人就有权禁止任何人或组织对自己私人信息和私人空间等事务的侵犯。  相似文献   

9.
李蒙 《民主与法制》2013,(20):21-23
高民智撰文解释“法律规定的有关部门” 2013年1月1同生效的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对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作出了规定,指出:“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物权法明确规定,私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笔者认为,山东交警采用砸车窗查酒驾的做法,既不合情更不合法。交警"砸车窗查酒驾"侵犯了公民合法的财产权。虽然法律规定了交警执法时有权采取一定措施。但面对类似司机拒不开车门接受酒精测试的情形,交警可以采取其他更具人性化的方式。当然,如果执法人员面对的是严重暴力犯罪,为保障公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在不得已情形下并非不可以采取暴力强制措施。但是查处酒驾属于一种行政执法行为,像山东警察这样采取暴力强制措施,便会置公  相似文献   

11.
日前,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05年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通知》规定:“要认真研究和区分一般人情往来、候选人捐助公益事业以及承诺经济担保等法律未明确禁止的行为,与直接买卖选票行为的不同。”这是对贿选作出的新界定。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是健全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一件大事,也是农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要事。农民用手中神圣的选票,选出那些品德好、能力强,具有开拓进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75条涉及的省级人大常委会有权批准自治州和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变通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难题,是当前“分工型”立法体制下“立法放权”衔接错位的产物。这一规定并不具备法理基础和正当性依据。这一难题的解决,需要在今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修改中明确规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只要涉及“变通规定”法律和行政法规内容的,便应当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才能生效;同时明确规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报送批准时,应当说明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出“变通规定”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公布了《关于规范法官和律师相互关系维护司法公正的若干规定》,就法官与律师相互关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禁止法官和律师在诉讼活动中单方接触,对法官回避和律师不得接受委托的有关问题作出了相应规定、禁止法官和律师进行权钱交易。几天后司法部又公布了《律师和律师事务所违法行为处罚办法》,指出对律师行为的21种违法情形将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律师事务所四种行为被禁,否则将被“一票否决”。这预示着,我国在实现执法为民、维护司法公正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近年来,我国司法体系越来越完善,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4.
讨论醉驾入罪这一刑法学的规范设置,必须先从犯罪学的角度讨论酒驾这一社会事实。我国刑法中的交通肇事罪为何不能有效制裁醉驾行为,而要讨论醉驾入罪呢?根据已有的说法,主要理由是原罪名的处罚过轻,此罪不设立就难以对泛滥的醉驾行为加以有效惩治。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的刑罚理念仅仅关注了"交通肇事"这一结果,而没有对“酒后驾车”这一行为作出有针对性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5.
看国外的“包裹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宇 《中国人大》2009,(13):52-52
“包裹立法”是指为了达到一个整体的立法目的,立法机关在一个法律性文件中对散布在多个法律内的有关规定一次性地作出“打包”修改。德国是使用包裹立法最多的国家。1896年颁布的德国民法施行法就属于典型的包裹立法模式,共修正了17部与民法抵触的法律,废止1部法律。  相似文献   

16.
原本,我对高晓松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一个“音乐人”的份上,只因他早年就被传唱的《同桌的你》以及《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念大学的时候,买了本《写在墙上的脸》,几年后才发现这书也是出自高老师之手。直到这两年红透半边天的《中国达人秀》,让坐镇评委席的高晓松瞬间火了。再后来,高老师新闻不断:酒驾豪车撞人入狱,半年后获释,转身参加了禁止酒驾公益宣传片的拍摄;随后成功回到《达人秀》评委席,不多久又重拳推出了中国第一档全自由发挥的知识类名人脱口秀《晓松说》,在网络上搞得风生水起。如今,他即便面对各种关于“酒驾”的调侃照样面不改色、谈笑风生——这可不是人人都能驾驭的呀。  相似文献   

17.
权利在本质上是国家对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而在特征上是在不违背相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公民具有某种行为是否作出的自主决定能力。这种自主能力,只要是国家许可和保障的行为,公民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享有还是放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如果国家机关、他人出面干涉的话,那么,公民的这种权利就变成义务了。显然是不对的。在国家许可和保障的公民权利范围内,公民有自主决定能力,这是区别义务的重要标志之一。义务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要求公民作出的某种行为或不能作出(禁止)的某种行为。对于法定义务来说,公民没有自主决定能力。如果公…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保障执法依据符合国家法律的要求,我国人大有权对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规范性文件是指“由国家机关或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行使国家权力或公共权力的社会组织就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作出的正式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相似文献   

19.
职工代表大会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其“萌芽”可以追溯到建国以前,如今职代会制度已成为企事业单位最基本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民主管理制度。职代会建制也有着强大的法律“后盾”,宪法、劳动法、工会法、公司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都从不同角度对企事业单位建立职代会作出了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20.
(一)宣布紧急状态宣布紧急状态,是指统治阶级认为国家安全和统治秩序处于危险状态而采取的一种非常措施。通常由国家元首按照宪法的规定,宣布全国或部分地区处于“紧急状态”。在紧急状态下,许多国家都实行宣布总动员、戒严、实行军事管制,停止宪法和法律某些条款的执行,甚至限制或禁止公民行使法律规定的自由权利等非常措施。使用一些比较特殊的方式或一些强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