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成凡 《政法学刊》2003,20(5):22-25
从实用主义哲学渊源、美国法理学传统、后现代思潮影响和社会共识与法律知识的关系等角度可以说明,作为法律学生、法学家和法官的波斯纳在采纳实用主义法理学和法律经济学的侧面参照,文章说明,更重要的参照系还是社会现实,而不是理论本身。  相似文献   

2.
李桂林 《现代法学》2004,26(6):26-30
理性是法理学的永恒主题。现代法理学的理性话语经历了从“理性法”向“法律理性”的转向,这实际上是法理学从理论理性向实践理性的转向。法律与实践理性的关系体现为“法律是实践理性的体现”、“法律是行为的正当理由”、“法律是实践性信息”等命题。同时,作为实践理性的法律也具有客观性,其客观性基础在于实践商谈。  相似文献   

3.
过去的十多年,我国法理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开展了一系列法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对实现法学基本理论和法制建设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对推动法理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对其他学科也有较大影响。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法理学在九十年代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人们期待我国法理学有一个新的突破性进展。为此,本刊特主办“九十年代我国法理学的展望”笔谈会,邀请部分学者就九十年代法理学发展的方向与趋势、法理学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法理学亟待研究的课题、法理学学科建设上的问题以及研究方法与学风等问题,发表意见,期望有助于引起法学界的重视与思考,有助于推进法理学的繁荣与发展。当然,这里发表的意见都只是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有待于法学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4.
独立而完整的法理学学科,主要应当由内容性要素、方法性要素和渊源性要素构成。所谓内容性要素,主要是法理学所阐发的理论学说;所谓方法性要素,主要是法理学所阐发和运用的方法论;所谓渊源性要素,主要是法理学赖以取材、孕育和形成的资源、进路和动因。研究法理学的构成,仅仅注重研究内容性要素和方法性要素是不够的,还应当充分注重研究渊源意义上的法理学构成要素。法理学的渊源性要素包含资源、进路和动因三种基本要素。其中,资源性要素是构成法理学整体的更重要和更基本的要素,主要包括理论学说、流派思想和人物作品三种。在这方面,中国现时的法理学著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期后,后现代主义的哲学理论和方法在法学领域掀起了后现代主义法学思潮,从法理学开始逐步扩展至其它法律部门,其中包括国际私法领域。该思潮不仅推动国际私法学界对国际私法理论加以重新认识,也影响到法官适用其本国法律适用法的实践行为。通过对"后现代"法律适用案例进行分析,把握后现代思潮对国际私法理论的影响,并探讨了该思潮能否给国际私法带来新的革命动力,以及当前国际私法下如何对待这股"新思潮"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法学研究中的价值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价值法学本身经历了重内容、重形式、重程序、程序与内容并重的进化路径。重内容的法学是价值法学的中坚 ,但是以启蒙理性为特色的片面的重内容的法学却极易走向自己的反面———价值独断与极权。法学研究中的形式转向是法的一般理论从法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前提 ,但极端形式主义最终导致价值相对主义甚至道德相对主义 ,是法律灾变的理论诱因。重程序的法理学是结合形式与内容的枢纽 ,但片面的重程序也会导致价值无涉。考夫曼的程序与内容并重的法理学代表了 2 1世纪法理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法理学三十年创新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30年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法理学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法学领域的普遍性和根本性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广泛的交流,并在法的本质属性、法律原则、治国的理论与方略、人权的原理与保障、法理学研究范式、法理学研究方法、法理学学科、法理学理念等方面取得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重大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8.
在新世纪的第一年,我国的法理学研究又有了新的收获.据粗略统计,本年度的各类法理学文章约有1000余篇(据人大复印资料中心的文章索引统计).本年度出版的法理学著作据不完全统计约有30余部.本年度的重要法理学学术会议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主办的"后现代法学与中国法制现代化"研讨会、在新疆大学召开的以西部大开发与法制为主题的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年会、清华大学法学院主办的"法治:中国与世界"研讨会、中共中央学校政法部主办的"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研讨会、黑龙江大学法学院主办的"前苏联法学与中国法学"研讨会等.本年度法理学界所讨论的主要问题包括后现代主义法学、中国的法治建设、法学方法论问题、西部大开发中的法律问题、法治与德治问题等.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就法学方法论、法治和后现代法学研究方面的若干文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不同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利和义务在当今我国的法理学中所占的位置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将今天居于主流地位的法理学称之为权利义务法理学,也决不会显得过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迄今为止人们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认识并不深入。因此,概括这些认识的理论观点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经不起认真推敲,...  相似文献   

10.
法理学概念框架之建构无法回避变动的社会生活实践与普遍的法理学之间的矛盾,否则法理学将失去说服力而成为杂乱无章的概念组合。约翰·菲尼斯采用亚里斯多德的核心意思哲学方法,结合其实践价值理论,得出以将法律制度看做道德理想的核心情形的法律观点,并以此作为法理学概念框架构建的基础。然而,菲尼斯的方法论尽管在其自身的整体理论中能够自圆其说,但却无法完全破解法理学概念框架构建的个体性与普遍性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发展权的后现代法学解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发展权是新一代人权的重心,然而发展权并不为西方国家所认可。本文以后现代主义的立意和方法论,从后现代法学的视角对发展权进行解读并对其权利属性、权利重心地位加以证成;指出发展权是超越现代性的必然要求,进而证明发展权是后现代人权的基本形式;在这两个命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发展权是后现代人权法的权利重心,是后现代法学视野中人权实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法理学发展的理论诠释——三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法理学在三十年的发展中逐步从萧条走向繁荣,从理论的单一化走向理论的多元化,并且在理论前提的变迁中日益呈现出自主性的品格,这表现为法理学的知识面貌、思维方式、论证风格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法理学在培育人们的理论思维、指导部门法学、构造法律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是衡量法理学是否有用的重要标尺。中国法理学应当发展出自主性的法律理论,这就需要法理学融合多元理论、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理念并调整自己的话语方式,创造真正具有独立性思想品格的法理学。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学超越了法律斗争论、工具论和政策论的话语体系,表现出从"革命到改革"、从"左右之争"到"古今中西之争"的演进轨迹。从"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法治,不要人治"、"法是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法要以权利为本位"、"法学需要质变式改革"到法律文化论、法律移植论、本土资源论,三十年话语流变史艰难曲折地从法学之外走向法学之内,最终确立了法治国家话语主导权。在学术理路、发展内涵和思想渊源上,中国法学的话语流变从外在分裂走向内在统一;从"批斗封建文化"到"文化热",走向"以文化作为方法";从"排斥西方"到"接纳西方",走向"反思西方",其中也透射出中国法学乃至国家法治走向成熟的希望。  相似文献   

14.
It has become a common place of contemporary legal theory, particularly postmodernist legal theory, to reject modernist jurisprudence’s assumption of law’s disciplinary autonomy. Within this enthusiasm for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law, what is less common is detailed analysis of precisely how interdisciplinarity is figured, rhetorically and epistemologically, in the discourse of contemporary legal theory. It is with a view to detailed analysis of this kind that this paper emerges. Its aim is to explore in detail how interdisciplinarity might be figured, and with what consequences, in the jurisprudence of postmodernity. The particular site of this exploration will be Costas Douzinas and Ronnie Warrington with Shaun McVeigh’s Postmodern Jurisprudence: the Law of Text in the Texts of law. Published in 1991, this text remains widely influential – it has become a contemporary classic in its genre. It is not the intention of this paper, however, to represent this text as exemplary. Rather, this paper intends to read this text in its particularity, to focus on its particular vision of postmodern jurisprudence. Specificall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Postmodern Jurisprudence figures interdisciplinarity in terms of genre; and that this understanding of interdisciplinarity is problematised by the unacknowledged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genre – one associated with Jacques Derrida and the other associated with Jean-François Lyotard – which the text invok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project of postmodern jurisprudence – as title and as label – appears rather differently if it is imagined, on the one hand (following Derrida) according to the logic of the passe-partout and, on the other hand (following Lyotard), according to the logic of the differend.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is internal tension should at least give us pause for thought when approaching the complex phenomenon of interdisciplinarity in postmodern legal scholarship more generally.  相似文献   

15.
论类型化方法对宪法学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晓 《政法学刊》2006,23(1):40-44
随着宪法学研究在中国不断升温,其研究方法受到空前的关注。研究方法的更新既是构建新理论的重要条件,又是修补原有研究中的不足的新思路。将类型化方法引入宪法学研究中有助于克服价值偏见及认识上的绝对化,对宪法学研究得以更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苏联宪法学说对中国宪法学说的影响集中体现在20世纪50年代,但其影响过程前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以降,后可延续至20世纪80、90年代。其影响的方式体现为翻译出版苏联宪法的教材、著作和论文,苏联法学专家直接开设"苏维埃国家法"课程介绍苏联宪法理论;影响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宪法概念、宪法作用、宪法本质、宪法与法制和法治的关系、人民权利与公民权利、宪法学体系等方面;影响的结果可归结为宪法学研究"阶级斗争范式"的形成、以国家学说为核心的宪法学体系建构以及轻视宪法基础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The literature on postmodern criminology suggests that there is som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 and radical criminology. This relationship apparently is based in part on the ract that both are further related to conflict theory. However, conceptual analyses on these types of theories have not fully explicated whateve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exist among them. This essay identifies six core theoretical assertions in conflict criminology and compares them to parallel assertions in radical and postmodern criminology. Such comparison is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n the relevance of conflict and radical theory as conceptual backdrops from which to comprehend postmodern inquiry.  相似文献   

18.
The drug court is far more than a new version of the old drug-diversion idea. It is a fundamental embodiment of postmodern justice and represents a paradigm shift from criminal court practices. 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 drug court to the criminal court in terms of the dimensions of the modernism-postmodernism debate as specified in legal research and public policy scholarship. First, the courts are differentiated in terms of their worldviews, ideas on the nature of society, definitions of truth, and conceptions of the foundation of law. Next, the drug court and criminal court jurisprudence are juxtaposed. Specific dimensions include their collaborative versus adversarial systems and the individualized versus the due process framework. Finally, the two courts are considered in terms of their divergent visions of the drug user. Upon analysis, it appears that the two courts are in an intractable ideological disagreement framed by competing modern versus postmodern intellectual dispositions.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法律本质理论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金华 《北方法学》2009,3(1):131-140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社会内部的变革因素开始推动法理学和法律本质理论向前发展。法学界围绕法律的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相互关系,对法律本质进行了多视角、多层面的探讨,力图论证法律本质是正义性、阶级性、社会性和物质制约性的统一,主张用马克思关于阶级意志性和物质制约性相统一的原理、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相互关系的原理、法与法律关系的原理来深化和发展法律本质理论,建构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集自治性与开放性于一体的法律本质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作为大多数法学理论著述的一种范式 ,非概念性法学涵盖了十分丰富的内容 ,其目标 ,就是要陈述那些经得住反驳的、有知识旨趣的问题 ,以及法律及其后果的社会作用问题。所以 ,非概念性法学理论都是可证伪的。法学对话 (Legaldialogue)则为检测非概念性法学理论提供了至关重要的途径。因而所有的主张 (无论是明确的主张还是隐含的主张 )都是法学对话参与者试图表达其不同观点的手段 ,而他们所要表达的这些截然不同的观点 ,莫过于以下三大类 ,即 :事实、价值与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