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最近举行的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新宪法继承了1954年宪法的优点,吸收了当时制宪工作中的有益经验,又大大地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内容。在50年代,1954年宪法对实现党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起了促进和保证作用;在80年代,新宪法对实现党的十二大提  相似文献   

2.
胡健 《政府法制》2012,(34):4-7
30年前的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这是新中国颁布的第四部宪法,与广纳民意的1954年宪法一脉相承,同“文革”色彩鲜明的1975年宪法、“左”的思想尚未彻底清除的1978年宪法果断切割,  相似文献   

3.
王振民  胡健 《中国法律》2012,(6):13-17,69,74
30年前的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这是新中国颁布的第四部宪法,与广纳民意、深得民心的1954年宪法一脉相承,同“文革”色彩鲜明的1975年宪法、“左”的思想尚未彻底清除的1978年宪法进行了果断切割。现行宪法根据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使命和任务,全面体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相似文献   

4.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宪法已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公布实施。这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部新宪法是建国以来的第四部宪法,也是最好的一部宪法。这一点是今年4月26日宪法修改草案公布并提交全民讨论以来大家所一致公认的。我国第一部宪法(不算建国之初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协共同纲领)应该说是一部很好的宪法,但是它制定于二十八年以前,那时正处在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毛泽东同志当时就说1954年的宪法起码可用二十年。因此尽管它是很好的一部  相似文献   

5.
第四次修宪的法治亮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宪法1954年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现行宪法是在1954年宪法的基础上,经过全面修改,于1982年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公布实行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1988年、1993年、1999年我国三次以宪法修正案形式对现行宪法作出修改.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对宪法的第四次修改.<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高度概括了本次修宪的主要内容,从法律的视角讲,第四次修宪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彰显了弘扬先进法治文明的特色.依笔者之见,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愿望和广大人民的心愿,是从法律上保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保障人民的权利.从法治文明的视角讲,第四次修宪的法治亮点还体现在人权保障、合法私有财产权的保障和"紧急状态"入宪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一)新宪法有关审计的规定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集中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是我国30多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它比过去几部宪法有了新的发展,有些条文恢复了1954年宪法的规定,有些条文是以前的宪法所没有的,是新增加的。特别令人兴奋的是,新宪法增加了关于审计制度的规定。第91条说:“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  相似文献   

7.
过渡时期理论与1954年宪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4年宪法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它基本上确立了我国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以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宪政体制。它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用根本法的形式,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固定下来,为整个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根本法上的依据。作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宪法化,在整部宪法的内容上,充分体现了过渡时期的特点和要求。1954年宪法之所以在后来没有得到切实的贯彻实施,与对过渡时期理论认识发生偏差有很大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及其在现行宪法中的确立,从某种意义上是总结了1954年宪法"过渡性"的经验和教训。在科学认识并界定社会发展阶段、秉承1954年宪法理念的基础上,实现宪法文本与社会客观现实的结合,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宪法和宪政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宪法理论和宪法文本中,节是文字符号,是结构单位,在宪法形式结构、宪法体例形式中处于基础地位。我国现行宪法在产生过程中曾尝试在节的设置方面作全面突破,但受制于特定历史时期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最终基本上沿袭了1954年宪法的体例,只在个别地方有所发展。时过境迁,现行宪法所处的环境已有了很大改变,进一步完善现行宪法中节的设置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从学理上讲,拆分第三章第五节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第三章第七节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以及分节规定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都具有必要性与可能性,日后修宪时宜作考虑。  相似文献   

9.
对1982年宪法进行追根溯源,询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就会回到1954年。毫无疑问,1954年宪法是1982年宪法最重要的渊源。研究1982年宪法,不能绕过1954年宪法。不理解1954年宪法,也就不能真正理解1982宪法。近年来,人们经常提到斯大林对中国1954年宪法的影响。敷位代表性学者均认为...  相似文献   

10.
作为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审判独立原则体现不同国家宪法体制与本土化的经验。1954年宪法第78条确立的审判独立原则为新中国司法体制奠定了合宪性基础,体现鲜明的中国宪法传统与特色。在司法改革成为法治“热门话题”的今天,认真回顾1954年宪法“审判独立原则”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审判独立原则的现代价值,从历史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中寻求实现审判独立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1.
1.建议修改宪法的有关条文。我国1954年制定的第一部宪法第75条规定“审判案件依照法律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1978年宪法第41条也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依照法律的规定,实行群众代表陪审的制度。”而现行的宪法却只字未提人民陪审员制度。  相似文献   

12.
笔者通过对西方主要国家宪法制定实践的分析,总结出宪法制定的基本规律。对比中国1954年宪法的制定过程,认为中国1954年宪法的制定实际上遵循了正常的制宪模式,具有正当性。原因是,笔者认为1954年宪法事实上承认了根据《共同纲领》制定的1953年《选举法》的合宪性,进而承认了根据1953年《选举法》选举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合宪性,然后将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直接纳入现行宪政体制。  相似文献   

13.
一、复习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中国宪法课程的复习应以《中国宪法讲义》(录音稿)为主要根据,《宪法学习指导书》为线索。其他各种有关宪法的讲义、小册子不能作为学习的依据。学员在学习讲义时,必须同时结合阅读我国解放以来的宪法文件和宪法,即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新宪法,尤其是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更应仔细地阅读。特别要重点阅读和熟悉1982年新宪法继承和发展1954年宪法  相似文献   

14.
有必要设立1954年宪法纪念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大元 《法学》2007,(4):24-26
目前,我国设立了形式多样化的纪念馆,但没有国家一级的宪法纪念馆。1954年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也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我国现行的1982年宪法的基础。然而,由于我国没有专门以1954年宪法为主题的纪念馆,加之历史时代的久远,许多重要的文献资料散见于国家或地方博物馆,乃至公民个人的藏品。更有甚者,由于缺乏专门性和统一性,部分珍贵的文献资料正在逐渐丢失。这是学术研究的重大缺憾,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设立1954年宪法纪念馆,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宪法文化与传统,有助于肯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度的历史基础与正当性。为此特提出设立1954年宪法纪念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现代宪法产生过程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崇德 《法学研究》2003,(1):99-106
自从 1 978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颁布新中国的第三部宪法以来 ,客观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鉴于当时实施中的 1 978年宪法很不完善 ,且与客观实际越来越发生严重的脱节现象 ,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建议 ,决定修改宪法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为此 ,于 1 980年 9月 1 0日通过了《关于修改宪法和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的决议》 ,同时通过了以叶剑英为主任委员、宋庆龄和彭真为副主任委员、丁光训等 1 0 3人为委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委员会名单 ,以便主持修宪工作。1 980年 9月 1 5日 ,宪法修改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  相似文献   

16.
"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宪法章节名称是一个不可回避、不容轻视的问题。我国现行宪法的章节名称,主要是对1954年宪法章节名称的继承。1954年宪法的章节名称,在多方面借鉴了前苏联宪法,但也有创造,如"国家机构"的章名。现行宪法的章节名称,还有完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完善我国人大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回顾 2004年,是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和1954年宪法颁布50周年。同年我国又第4次修改了宪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人宪,保护私有财产入宪,宪政、人权和人大在政法界已成为了一个关键词和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8.
马岭 《法学评论》2014,(3):23-29
国家元首从性质上说是国家的代表,从形式上看表现为一个具体的国家机构,国家元首是以一个机构的形式代表国家的。我国的国家主席是不是国家元首一直存在争议,笔者认为根据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对国家主席职权的规定,尤其是宪法明确肯定国家主席是国家的代表,说明我国的国家主席就是国家元首。1954年宪法规定的国家主席职权是虚实结合的,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主席的职权也是有实有虚,但虚权是主色调。在宪政实践中,80年代国家主席基本上是虚权的,90年代后逐步转向实权;2004年通过的第28条宪法修正案对国家主席在外交方面拥有实权的现实予以了肯定。  相似文献   

19.
我国宪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与我国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1949年《共同纲领》中规定: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1954年宪法第7条至第12条分别规  相似文献   

20.
资讯     
《中国律师》2015,(1):102-104
全国人大:设立"国家宪法日"2014年12月4日,13亿中国人迎来了第一个"国家宪法日"。1982年的这一天,经过为期4个月的全民大讨论,八二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表决通过。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将每年的12月4日设定为"国家宪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