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董庆 《人民论坛》2013,(10):32-34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生存智慧的总结.领导干部节俭意识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重大的当代价值,领导干部养成节俭意识是我国当前社会现实的客观需要.强化国情教育、强化自律意识、强化制度约束,是养成领导干部节俭意识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
各级干部,尤其是每个企业领导干部,要想适应日新月异的形势发展需要,要想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要想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展示作为,就必须在增强“十种意识”上狠下功夫。 首先,要增强学习意识。学习是每个领导干部“健脑强身”的源泉。从当前飞速发展的形势看,领导干部尤其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把加强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追求、  相似文献   

3.
张丹 《传承》2008,(10)
干部作风建设是实现党内和谐和干群和谐的重要保障,是使干部队伍适应改革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是落实各项工作的关键.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就是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必须突出核心,把住关口,强化观念,增强廉洁奉公、以德取信的意识.  相似文献   

4.
宪政是以良宪为基础,民主为基石,法治为载体,人权实现为宗旨的一种政治理念、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中国正走在通向宪政的路上,可是要实施宪政,必先要研究宪政意识,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的宪政意识;因为宪政意识是实现和实行宪政的思想基础,也是进行宪政建设的思想条件.本文着重分析了党政领导干部宪政意识薄弱的四大表现,并对其深层原因作了较为深刻的探寻,最后,对如何培育和提升领导干部宪政意识提出了富有实践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这"三个意识",概括了我们党对领导干部的很多要求,在新形势下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国与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 ,实行依法治国的艰巨之处不在于法制的构建与实施 ,而在于能否彻底清除封建“人治”思想残余 ,形成依法治国的公民意识。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是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我国政府主导型法治建设模式所决定 ,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如何 ,将对我国的依法治国进程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为此 ,当前领导干部应主要树立四种法治意识 :即法的权威意识、有限权力意识、公民权利本位意识和尊重司法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关键在人才.加强军事人才培养,推进人才战略工程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为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第一资源"、"带兵打仗"、"以事论人"、"岗位育人"和"‘将'先成才"等五种意识.  相似文献   

8.
韩永清  徐永平 《前沿》2003,(12):160-162
环境保护问题是关系我们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 ,搞好环境保护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但搞好这些工作 ,就要首先提高领导干部的环境保护意识。要提高领导干部的环境保护意识 ,就要分析目前领导干部环境保护意识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应急意识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中直接决定领导干部的决策行为。在突发事件应对实践中,领导干部存在由应急意识不强所导致的知识储备单一、决策行为不够专业等问题。一方面政府未能建立制度化的应急意识培训体系,造成领导干部对应急管理知识需求与政府供给之间存在矛盾;另一方面,领导干部未能从主观上认识到应急意识欠缺的后果,经验判断和主观臆断还是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心理学理论中的团体咨询理论强调互动式、体验式学习,能很好地帮助领导干部轻松地培养应急意识。  相似文献   

10.
原方 《前进》2001,(10):39-40
泽民同志近年来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重视研究战略性问题,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驾驭全局是领导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要增强这种素质,起码要具备以下几种意识。1、强烈的责任意识。领导即是责任,就是要在党和国家的大局下,把握、指导和推动全局性工作,落实各项任务,取得整体成效。无论哪一级领导工作,都有自己相应的全局,支配着局部性工作,同时又受全国大局所支配。各级领导干部的主要责任,就是驾驭所负责工作的全局,使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各项工作健康推进,卓有成效地开展。党和人…  相似文献   

11.
“原则”与“数量”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汇。“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数量”,则是指通过计量单位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多少。然  相似文献   

12.
13.
格里芬借用的概念—“祛魅”和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引入的“异化”概念都蕴含了一个相近的思想批判主客体的分离。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肩负的使命和建构理论的目的不同,这两个概念又反映出二者思想上的巨大分歧。对此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当代西方哲学,正确评价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现代中国迄今无人超越的伟大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他后来走上了“一条中国知识分子唯一正确的道路”,“终于成为了共产主义者”;而在于他为中华民族贡献了别人无法贡献的、他个人独有的东西;而这种贡献是早在五四时期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5.
市场化在农村的推进全面地改变了过去计划体制下农村的传统块状结构组织和整体性社会结构.与此同时,过去"生产队"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失去了原有的效果.因而要从思维认识上转变到农民现代化的核心主题上,改过去"单位化"动员为"市场化"组织调控,才能使新形势下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有效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文章阐述了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两个论断共同的历史观基础和历史经验基础 ,及其在内容上的内在一致性。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 ,反映了两代领导集体之间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反映了本世纪最后二十多年历程中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胜利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7.
从"认识论"向"本体论"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发表了《实践论》一文,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创立后又一次将实践问题提上了哲学的议事日程。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人们已经看到,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包括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内的几乎所有现存的一切,都成了实践的对象。实践的问题不仅是认识论问题,而且是本体论问题。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提出实践问题并成功地指导了一个多世纪世界性的革命运动后,正在回归到实践本体上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召唤着我们必须重视《实践论》的再研究和再评论。这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引…  相似文献   

18.
罗静 《前沿》2010,(24):46-48
我们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经历了从"共同富裕"到"和谐社会"的发展。如何考察"共同富裕"与"和谐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这种发展也告诉我们在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永远没有唯一的、现成的、永恒不变的答案。如何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1990-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我国法院工作主题经历了由“稳定”到“公正与效率”的变化。分析引起我国法院工作主题变化的经济原因,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走向。  相似文献   

20.
“侦查虚拟化”、“虚拟侦查”是伴随智能犯罪高发、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侦查而来的新名词.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引发了作者的思考:究竞何谓虚拟化?虚拟化这个概念在侦查中的应用是否得当?是否会带来新的问题?从“虚拟”一词的本源词义入手,对当前学界中的“侦查虚拟化”等观点进行详细解读.有助于揭去“虚拟化”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