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之"物"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理论和历史背景.历史唯物主义之"物"是指以实践为中介或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建构的社会历史性的物质实体、物质性活动及其功能性的关系、结构、规律等等.历史唯物主义从不否认自然的优先地位,并认为尚未被人的认识和实践达及的外在自然,会随着人的实践水平与能力的提高,不断地转化为为我的社会历史存在物.  相似文献   

2.
"三个代表"与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代表"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智慧.它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等深刻思想,体现了对人类社会系统的、动态的和辩证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运用和发展。首先,以人为本,坚持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其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是对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伟 《求索》2007,(4):142-144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与要求,并在积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深刻总结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全新发展观,充分坚持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充分尊重和肯定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坚持与贯彻这一发展理念,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科学对待真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人是有性别的,人的性别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建构的.女性的角色、地位是社会历史文化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社会性别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历史唯物主义关怀"人",社会性别理论关怀"女人",二者都关怀的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人.此外两者有着几近共同的旨趣,历史唯物主义关怀包括女人在内的所有人的解放和发展,而社会性别理论关怀女人、以及与女人相关的男人的解放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型综合发展理念。这一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发展的历史要求,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哲学基础:历史唯物主义。 1.关于社会发展的本质。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7.
《政策瞭望》2011,(6):1-1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发展观受世界观统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为人们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明了道路。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在我国发展目的、发展战略、发展布局、发展阶段、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8.
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既是鉴往知来、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更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思想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认为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活动的统一,发展目的是决定发展情状的根本因素;世界范围社会发展从片面走向全面的现代化过程,经历了从增长发展观到综合发展观再到可持续发展观的演变;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推进社会发展的实践中,艰辛追求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思想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是其集大成者。把握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有利于自觉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不是对民本论和人本主义的简单重复.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所讲的"人"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人,是全体人民群众.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以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终极目标,而不仅仅是把人视为工具和手段.这种发展观包含着发展、联系,人的本质属性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丰富的哲学底蕴.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深化了江泽民"代表先进生产力"理论的内涵."先进生产力"应包含人处理与自然关系能力中改造和协调自然的能力、以人为本使人全面发展的能力、使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观与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理论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的又一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原则”与“数量”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汇。“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数量”,则是指通过计量单位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多少。然  相似文献   

12.
13.
格里芬借用的概念—“祛魅”和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引入的“异化”概念都蕴含了一个相近的思想批判主客体的分离。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肩负的使命和建构理论的目的不同,这两个概念又反映出二者思想上的巨大分歧。对此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当代西方哲学,正确评价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现代中国迄今无人超越的伟大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他后来走上了“一条中国知识分子唯一正确的道路”,“终于成为了共产主义者”;而在于他为中华民族贡献了别人无法贡献的、他个人独有的东西;而这种贡献是早在五四时期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5.
市场化在农村的推进全面地改变了过去计划体制下农村的传统块状结构组织和整体性社会结构.与此同时,过去"生产队"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失去了原有的效果.因而要从思维认识上转变到农民现代化的核心主题上,改过去"单位化"动员为"市场化"组织调控,才能使新形势下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有效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文章阐述了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两个论断共同的历史观基础和历史经验基础 ,及其在内容上的内在一致性。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 ,反映了两代领导集体之间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反映了本世纪最后二十多年历程中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胜利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7.
从"认识论"向"本体论"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发表了《实践论》一文,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创立后又一次将实践问题提上了哲学的议事日程。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人们已经看到,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包括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内的几乎所有现存的一切,都成了实践的对象。实践的问题不仅是认识论问题,而且是本体论问题。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提出实践问题并成功地指导了一个多世纪世界性的革命运动后,正在回归到实践本体上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召唤着我们必须重视《实践论》的再研究和再评论。这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引…  相似文献   

18.
罗静 《前沿》2010,(24):46-48
我们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经历了从"共同富裕"到"和谐社会"的发展。如何考察"共同富裕"与"和谐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这种发展也告诉我们在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永远没有唯一的、现成的、永恒不变的答案。如何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1990-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我国法院工作主题经历了由“稳定”到“公正与效率”的变化。分析引起我国法院工作主题变化的经济原因,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走向。  相似文献   

20.
“侦查虚拟化”、“虚拟侦查”是伴随智能犯罪高发、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侦查而来的新名词.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引发了作者的思考:究竞何谓虚拟化?虚拟化这个概念在侦查中的应用是否得当?是否会带来新的问题?从“虚拟”一词的本源词义入手,对当前学界中的“侦查虚拟化”等观点进行详细解读.有助于揭去“虚拟化”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