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模式研究范式的建构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明确中国模式研究切入点的前提下,我们只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研究视角,才有可能建构合乎逻辑的研究概念体系,确立科学的研究框架,并对中国模式研究中出现的相关争论作出正确的辨析。  相似文献   

2.
刘颖 《理论月刊》2023,(10):5-13
文化安全研究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研究,这一研究体现了中国学界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努力和成果。首先,文化安全研究是中国知识界针对近代以来世界文化发展问题所作的思考,是在吸收国外相关研究理论基础上提出并开展的;其次,文化安全研究充分立足中国文化发展实际,是完全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再次,文化安全研究是中国学界立足中国经验建构的具有科学理论基础的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3.
徐杰舜(以下简称徐):在做人类学的研究过程当中,出现了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以往,一直强调本土化的研究,它是西方人类学的中国解释。现在,实际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即中国人类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个拐点:研究从本土化拐向中国化、或者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即周大鸣教授此前提到的中国社会的研究。这个拐点的出现和现如今的世界的大趋势紧密联系在一起。西方早就在批判自己的西方中心主义,斯宾格勒早在80多年以前就对西方中心主义做了非常深刻地批判,但是批判西方中心主义的高潮还是在上世纪末,  相似文献   

4.
为了促进中国地图学史的研究以及促进中国地图学史研究的国际化,成一农研究员与《地图学史》项目的负责人马修•H.埃德尼教授进行了一次对话。首先,埃德尼教授对《地图学史》前3册的学术价值进行了评价,认为在当时的学术背景下,这套丛书通过强调古地图的研究应当注重地图绘制的文化、社会等背景,拓展了地图学史研究的领域。然后,成一农研究员简要介绍了中国地图学史近20年来的发展以及研究方向的转向。作为回应,埃德尼教授认为,中国地图学史需要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同时强调,中国学者今后只有通过将地图学史的研究融入人文研究,融入其对人类意义的研究,且关注对更为宏观问题的思考,才能真正走向国际化。  相似文献   

5.
调查研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方法,是做出科学决策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导。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过程中进行调查研究,一方面可以明晰事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统一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扫除障碍。  相似文献   

6.
9月19日,由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中共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等22家中央及国家部委研究机构和全国性学术团体共同主办的今日中国论坛·中国市长论坛在浙江温州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7.
《研究与交流》2001,(6):36-36
企业性质的研究。迄今中国的企业理论研究,尤其是企业性质研究,原创性的少,而跟风性的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发展上存在巨大的环境差别:一是起点不同。中国的企业发展,现在是站在原点上,就面上的情况和主导性的政策而言,企业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张远新 《求索》2014,(4):4-9
自觉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动力、深层底蕴和鲜明品格。但是,目前学界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却存在着将自觉与自信割裂哥来的倾向,十分重视对道路自信的研究,而轻视甚至忽视对道路自觉的研究。研究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自觉及深层根据,可以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9.
杨艳秋 《求索》2023,(2):55-61
新时代以来,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朝着构建中国特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方向不断前进,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新时代的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应自觉肩负起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研究,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方法论,建立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发扬中国史学优良传统,发掘中国史学的民族特色;坚守中国史学立场,构建中国历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经过孟华等学者的介绍,西方形象学才逐渐为中国所了解,并对中国比较文学领域乃至整个学界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本文探讨“形象”一词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和变化,比较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形象”与西方形象学之“形象”的异同,找出中国“形象”研究的弊端,以及西方形象学对中国学界研究的影响和启迪。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佛教哲学在当代社会,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如果有,又有什么样的现代价值?这是研究中国佛教哲学应当回答的问题。传统只有经过价值重建才富有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又需要通过怎样的现代转换工作,以建构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价值,在中央提出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的当今中国,进而发挥其现代作用?这是研究中国佛教哲学现代价值应该说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壮大,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增强。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势头下,要求以中国式思维建立起影响世界经济文化体系的呼声随之而来。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一句“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更是引发国学研究的热潮。提升中国软实力,打造鲜明中国文化名片与世界堂堂正正对话,已成为国人的共识。而理清中国文化几千年发展的脉络,找出几千年民族发展的文化传承血脉,中国文学研究则显得必然而迫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关于“中国模式”问题的研究在国际范围内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国内外学者纷纷发表他们的真知灼见,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一是关于“中国模式”存在与否的争论;二是关于“中国模式”实质和内涵的研究:三是关于“中国模式”基本特征的研究:四是关于“中国模式”世界影响的研究。学界对“中国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多突出总结成就,存在问题关照不足:注重学理的梳理,实证研究不足;强化研究范式.跨越时空的对话不足。我们要更加主动的与国外学者展开对话交流,拓宽理论研究视野。掌握这一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法的研究,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辨证法中国化的发展,也就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国化的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三十年来的研究和探索,初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国化的一些新观点。应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法为起点,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学者雷默提出的“北京共识”推动下,“中国道路”以及“中国模式”、“中国经验”,无论在国际学界还是政界,都越来越成为“热词”,且持续升温,成为研究中国发展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6.
在第二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层论坛”上,与会专家聚焦论坛主题,结合深入学习和研究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体会,深入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领域的一系列前沿问题: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勾勒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多个视角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论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深刻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并就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重要的见解。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百年奋斗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十大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振峰  杨茜 《前沿》2009,(5):35-38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实现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改变了中国现代史当代史,决定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结并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8.
中美双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敲定了中国加入WTO的市场准入协议,上海部分研究WTO的专家举行座谈,商讨中国的机遇与挑战。“从1947年在美国研究WTO开始,50年过去了,我也从黑发到灰发,到白发直到现今的无发。”世界贸易组织上海研究中心主任伍尧田教授不无感慨地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享受到十大好处。” 第一,将有利于中国引进外资。在如今中国吸引外资脚步有所放慢的时刻,中国今天与美国签订的加入WTO的市场准入协议,无疑将会增加外商来华投资的积极性,为吸引外资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第二,将有利于中国扩大…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政治学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知识生产方式与生产能力上存在较大问题,呈现出整体研究空洞化和微观研究碎片化的特点。此外,大量的研究滞后于现实,成为文件和政策的宣传与事后论证。缺乏学术自主性是影响中国政治学发展的致命伤,为了提升研究的学术性和学理性,在思维方式上,需要打破知识的地域界限,搁置西化与本土化的虚假争议:在研究内容上,回归政治体制研究,通过独立于现实的自主研究而发挥其理论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20.
杨龙波 《前沿》2012,(3):179-182
研究中国模式,一般从经济、制度和文化三个层面展开,在这三条研究路径中,最关键的是挖掘中国模式的文化内涵,使其能真正成为当代人类可以共享的发展经验。中国模式有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它是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借鉴中发展的;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模式提供内源性动力,又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国模式提供当代发展所需的价值取向。这些因素正是中国模式成功所不可或缺的,也是中国发展道路最终对人类文明贡献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