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美国著作权的刑事保护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十九世纪就开始了著作权的刑事保护。此后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修正侵犯著作权犯罪的相关规定,降低侵犯著作权犯罪的起刑点,规定新类型的侵犯著作权犯罪,提高侵犯著作权犯罪刑罚规定和实施的力度。这些做法极大地提高了美国著作权刑事保护的水平,对于加强我国著作权的刑事保护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立足于我国的现实情况,我们应当改变中国著作权刑事保护的立场,降低侵犯著作权犯罪的主客观构成要件起点,将严重侵犯保护著作权的权利技术措施和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行为规定为新型的侵犯著作权犯罪,提高侵犯著作权犯罪的刑罚并加大执行力度,加强我国著作权刑事保护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2.
西方各主要国家侵犯著作权犯罪种类繁多、法网严密 ,过多的侵犯著作权犯罪规定不利于著作权保护的利益平衡 ,但西方著作权犯罪立法仍然有值得我国借鉴之处 ,我国侵犯著作权犯罪的种类需要在保护著作权利益平衡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适当地增加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网络的普及使得著作权犯罪侵犯对象更多、侵犯范围更广、侵犯速度更快。其作案手段不同于传统的线下制售盗版作品行为,更多地是通过网络传播,如自建网站或利用社交工具传播盗版作品,外挂侵权、私服侵权等,这些行为具有隐蔽性与高技术性,给权利人带来了更大的损失,也给执法机关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防控此类犯罪,需要社会全体成员树立版权意识,加强对社交工具、网盘、下载工具、广告联盟等行业的监管,进一步发挥著作权集体组织的作用,同时,公安部门要加大对网络侵犯著作权犯罪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著作权刑法保护的现状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社会经济条件和所处的客观环境决定了我国的著作权保护水平相当微弱。直至1990年9月第一部系统的著作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才迟迟出台。尽管如此,该法只规定了侵犯著作权的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却没有规定侵犯著作权的刑事责任。其原因是考虑我国公众的接受能力,从一个长期没有有效的著作权保证、无偿使用他人作品习以为常的环境,一跃而对有些侵权行为判处刑罚,人们会难以接受。所以立法留有余地,待著作权法实施一段时间后,如确有必要,可以在修改法律时,从实际出发,增加刑事条款。为适应国内情况和国际上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需要,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惩治侵犯著作权的犯罪  相似文献   

5.
潘强  王正军 《公安学刊》2003,(2):67-69,96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公安机关的经济案件侦查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了适应WTO关于著作权保护的相关规则,我国已于2001年10月修改了<著作权法>,在立法上大大缩短了与WTO规则要求的差距.侵犯著作权犯罪案件的侦查工作为此也应做一定的调整,以适应"入世"的要求.本文对这一问题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并就"入世"后侦办此类案件时可能遇见的一些具体的问题如侵犯著作权犯罪的侦查范围、侵害对象的认定、辩护理由的审查等提出了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著作权犯罪是否应该“以营利为目的”,学界有“取消说”和“保留说”,我国侵犯著作权犯罪的哲学依据是“激励理论”和“社会规划理论”,这就决定了我国的著作权犯罪必须具备“以营利为目的”。  相似文献   

7.
侵犯著作权罪是直接故意 ,以营利为目的 ,侵犯他人著作权及有关权益 ,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刑法只对几种以营利为目的、严重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规定了刑事责任。侵犯著作权罪是一种犯罪情况较为复杂的新型犯罪。实践中 ,应注意区分罪与非罪、本罪与其他犯罪的界限。对著作权犯罪人进行处罚时 ,要注意正确适用罚金刑和正确适用法律判处赔偿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8.
在数字网络环境下,实施侵犯著作权行为的目的呈现多元化趋势,固守"以营利为目的"的主观要素已很难实现对著作权的充分有效保护。因此,有必要对侵犯著作权犯罪之主观要件的设置进行反思,进而提出"传统—网络"二分法,即对传统侵犯著作权犯罪行为要保留营利目的要件,但应取消数字网络环境下的目的犯设置,实现数字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刑法保护的有限扩张,以适应网络技术发展背景下著作权刑事立法保护之需。并在扩大犯罪圈的同时,通过完善刑罚体系,以实现刑罚轻缓化。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商标犯罪无论在数量上、整体社会危害性以及单个案件的社会危害性方面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下降显著。在著作权领域,我国政府对于刑事手段的采用非常慎重,但每起著作权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总体趋于下降,表明我国政府对著作权犯罪采取的措施初见成效。我国知识产权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在总体上必然逐步降低。在打击知识产权犯罪的过程中,应当根植于我国当前的经济、文化发展现状,合理地确定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力度。  相似文献   

10.
网络知识产权犯罪近年来日趋严重,特别是通过"私服"、"外挂"等方式侵犯著作权、牟取暴利的案件呈上升趋势。我国应加快网络游戏立法步伐,尽快制定并完善网络游戏的法律法规,明确"私服"、"外挂"等不法行为的性质、认定、法律责任,提供打击这些违法行为的直接依据;应当增加《刑法》与《著作权法》之间的协调性,弥合各种法律之间的内在冲突。网络环境下侵犯著作权犯罪的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立法、执法、司法多方面的力量有效配合。  相似文献   

11.
犯罪的本质主要解决立法和定罪的正当性的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德日法益侵害说、英美系的危害原则和中俄的社会危害性理论是各自主流的犯罪本质学说。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的本质为社会危害性,社会危害性这一概念能够揭示行为的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不过,当前据以判断社会危害性的实体内容和规范标准缺失,应当予以修正。将社会危害性理解为法益侵害性,具有理论的可行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我国的社会危害性中的"危害性"与法益侵害性中的"侵害性"具有同一意思,而社会危害性之中的"社会"应当理解为法律所保护的生活利益,而不是抽象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所有关于网络版权侵权的法律问题中,网络服务商的版权侵权责任问题是国内外争论最激烈,立法进程最快的一个方面。笔者提出了应当对中国现行著作权法进行修改与完善以增加网络服务商版权侵权责任的建议。同时,也具体地提出了在著作权法中应当明确规定网络内容提供者与在线服务商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著作权法中应当明确规定在线服务商享受责任限制待遇的资格、条件、规定OSP负有协助版权人查找直接侵权行为人的义务等几点的具体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3.
浅析犯罪现场重建与犯罪心理画像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现场重建是对犯罪客观过程的整体构建,犯罪心理画像则可视为对犯罪行为人主观精神状态及其个体特征的描述和再现。犯罪现场重建和犯罪心理画像各具优劣,目前不能相互替代,因此在实际侦查过程中必须有机整合,才能准确地刻画犯罪行为特征、动机特征和犯罪者的人身特征,从而为侦查活动服务。犯罪现场重建和犯罪心理画像的整合即为犯罪重建。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刑侦工作的着力点从过去的忙于破案逐步转变到夯实刑侦基础工作上来的新形势下,如何科学、规范、正确地开展刑嫌调控工作,提高打击犯罪和防范预谋犯罪的能力,是刑侦部门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文章结合当前刑嫌调控工作实践,重点论述了打造刑嫌调控系统工程必须从基础工作抓起以及搞好规范化建设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5.
透过近年来反渎职侵权办案实践,渎职侵权犯罪案件因果关系呈现出渎职侵权行为直接导致渎职侵权犯罪本身结果的发生较少;渎职行为直接导致另一普通刑事犯罪案件的发生占有较大的比例;渎职侵权职务犯罪案件多因一果的现象比例较高:不作为及不认真履行职责导致渎职侵权职务犯罪危害后果发生情况的比例略高:考量危害结果中的经济损失都是认定为直接经济损失等特点当前司法实践中,由于存在因果关系理论不统一:对渎职侵权因果关系的法律规范缺失;渎职侵权行为责任分散和模糊;对渎侦办案人员实行通才管理体制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的依法正确认定。应当用传统刑法学因果关系理论作为认定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的理论基础并立法规范化;引入和参照共同犯罪理论;多渠道加强办案人员的分类专业建设:上提一级该罪的立案侦查权等,以促进对渎职侵权犯罪因果关系的依法正确认定。  相似文献   

16.
侵犯商业秘密罪罪过形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7刑法修订后,新增加了侵犯商业秘密罪,但是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罪过形式,是故意还是过失,争议较大,从而直接影响到司法实践中对本罪的正确认定和处理,妨碍了刑法社会保障功能的正常发挥。本文在比较分析各种学说后认为,无论是从法律逻辑,还是从过失犯罪罪行法定的角度,该罪的罪过形式只能是故意而不能包括过失。  相似文献   

17.
著作权制度在网络环境下呈现出主体产生大众化、权利归属复杂化、作品信息数字化、权利内容技术化和侵犯形式多样化等特点。应对以上新特点,侵犯著作权罪的犯罪对象应扩大到网络作品;客观行为中复制发行行为应注意新的形式,犯罪后果的认定也更加复杂;主体上还应当追究网络服务商的责任,但也要区别对待;主观上的营利目应当区分直接营利方式和间接营利方式。  相似文献   

18.
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之包庇行为只能是出自故意 ,而纵容行为则可出自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本罪并不以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明确认识到对象是黑社会性质的组织、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为不可缺少的条件。只要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包庇、纵容犯罪的人 (包括犯罪组织及成员 )的违法犯罪活动 ,便构成本罪故意所必需的认识因素。  相似文献   

19.
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必然会在犯罪现场留下一定的活动记忆和遗留物,所有这些都会在犯罪人的大脑中有一种深刻的记忆。侦查讯问中,侦查人员必须善于分析犯罪人的心理现场;必须善于把握犯罪人的心理现场;必须善于激活犯罪人的心理现场;必须善于勘验犯罪人的心理现场;必须善于提取犯罪人的心理现场痕迹。如果这样做了,那将收到事半功倍的审讯效果。  相似文献   

20.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存在致命缺陷,具备犯罪构成所有构成要件的行为可能并不构成犯罪。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源于大陆法系国家,但大陆法系国家的犯罪构成理论不存在这个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犯罪客体没有起到其本源实质违法性概念的出罪功能。我国刑法理论界应该对犯罪客体的概念和功能进行反思,恢复其所对应的实质违法性的含义,起到相应的功能,使我国犯罪构成的理论体系彻底完善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