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6 毫秒
1.
警察对罪犯的搜身方法西南政法学院王寿明警察对罪犯的搜身,是收集犯罪证据的重要手段。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为了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人,侦查人员可以对被告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进行搜查”。未被搜出的凶器有极大的潜在危险。警察...  相似文献   

2.
搜查作为一种强制侦查措施,其对公民的潜在威胁是警察在搜查过程中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和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因此,法治国家对搜查采取严格的司法令状主义进行司法控制,并建立严格的证据排除规则体系,对警察非法搜查所获得的利益予以剥夺,以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警察搜查的权力源于维护公共安全、警察自我防卫、获得刑事诉讼证据的需要。针对警察搜查不同的权力源,在证据要求上也应当不同。  相似文献   

3.
论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搜查策略西南政法大学王寿明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九条的规定“为了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人,侦查人员可以对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它有关的地方进行搜查。”这是搜查中搜查措施最直接的法律依据。本...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尽管警察不断接受新武器的培训,配备新的装备,每年仍然有成千上万名警察在执法过程中牺牲。造成这种结果除了某些客观因素外,还有许多主观因素。比如有些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常常犯一些过分自信、想当然、麻痹大意等致命的错误而导致其死亡。 警察遇难的主要原因 1.没有把嫌疑人铐好或搜身不彻底。每年都有无数名警察因没有搜查出嫌疑人的武器而被伤害死亡。有些警察根本不对嫌疑人进行  相似文献   

5.
正一、案情简介2015年6月30日15时20分许,犯罪嫌疑人刁某手持斧头和锯齿刀在西宁市某小区不停地朝树上砍并扬言砍人,小区群众拨打110报警。西宁市公安局某派出所警察接到指令后立即赶到现场处置。因现场情况紧急,出警警察紧急疏散群众,喝令犯罪嫌疑人放下凶器。此时,犯罪嫌疑人突然持斧头跳起向警察头部砍去,被袭民警用双手遮挡头部,造成该民警左手尺骨及右手小指断裂,其所持手枪掉落地上,犯  相似文献   

6.
警察能否无证搜查嫌犯的手机?可以。但是,要受到若干限制:一是必须符合无证搜查的例外;二是手机存储的信息必须与嫌犯所从事的犯罪有关;三是逮捕嫌犯后,警察应该尽快搜查嫌犯的手机;四是无证搜查的范围仅限于警察合理怀疑存有犯罪证据的部分,不得对手机进行全面的搜查。当然,最可靠的方式是警察先扣押嫌犯的手机,然后再申请搜查令搜查嫌犯的手机。  相似文献   

7.
我国警察检查权剖析--从制度建构到现实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公安机关在检查执法中常常发生将治安检查权等同于刑事搜查权的现象,受到了来自法学界和普通公众的质疑,警察对此亦感到委屈和困惑.治安检查"搜查化"的原因主要来自检查权的制度性缺陷和公安机关在执法实践中对法律和制度的误解两个方面.检查权与搜查权应当有明确的界限;警察在公共领域行使检查权与在公民私人领域行使检查权应当适用不同的规则;在公共领域进行治安检查应当以保障警察执法效率为主,适用宽松的法律控制,当警察针对私人领域行使检查权时,应当适用严格的法律控制;从尊重和保护公民宪法权利的角度着眼,公安机关应重新确立住宅检查和人身检查的规则.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持凶器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因素,探讨了控制和制服持凶器的犯罪嫌疑人战术的组织与实施方法,并针对当前公安民警在对持凶器的犯罪嫌疑人的执法战斗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公安民警在执法战斗中能更有效地控制与制服持凶器的犯罪嫌疑人。  相似文献   

9.
犯罪嫌疑人的财产权是其基本权利之一,侦查程序特别是搜查、扣押容易侵犯犯罪嫌疑人的财产权利。司法实践中,由于法律规定的不完善,存在滥用搜查、扣押侵犯犯罪嫌疑人财产权利的现象。应完善相关法律规定,赋予犯罪嫌疑人相应的权利,加强对犯罪嫌疑人财产权的保障,以维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宪法权威,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0.
"控制训练"是"三长"学校的主要训练科目。控制训练体系包括打防、控制、人身搜查、押解带离、警械具使用、夺凶器、配套演练等内容。要以为战而训、战训合一为教学内容,树立为战而训的思想,发挥教员和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建立长效训练机制。  相似文献   

11.
吕萍 《理论月刊》2012,(4):74-78
人身安全检查的正当性来源于《人民警察法》,是一项行政执法权,但在适用方法和目的、功能上却实质上等同于刑事诉讼中的人身搜查.在《刑事诉讼法》设置过高搜查门槛的同时,人身安全检查却替代人身搜查成为最普遍适用、几乎没有实质性限制的违法犯罪调查以及人身危险防控的措施.重新定位整合人身安全检查行为,使之既能避免与人身搜查的重叠混乱,也使警察权中的该项行政执法权更加符合行政权的原理.取消刑事诉讼的立案程序,设置无证搜查以及对人身搜查的等级制度,然后拆分“人身安全检查”权——作为行政执法权的检查,应当止于对违法嫌疑人随身携带物品以及身份证件的查验;而对嫌疑人身体的搜索检查,则应纳入人身搜查的范畴.  相似文献   

12.
黄庆贵 《公安教育》2012,(10):36-40
<正>枪支,在警察的装备中属于杀伤性武器。在实战中,警察使用枪支是自身开展安全防卫或有效控制犯罪嫌疑人的方式之一,从级别上讲,属最高的武力级别,在使用上通常有特殊的程序和要求,不是万不得已不能使用。但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日益严峻,违法犯罪日趋复杂,暴力案件不断增多,一些不服处置、敢于公然抗法,对抗警察,袭击警察现象逐渐凸显,方式手段极其残忍,所用凶器危害  相似文献   

13.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入,社会矛盾一时还无法消除,治安形势依然严峻,暴力犯罪呈多发态势。警察在处置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实施控制通常有两种方式,即秘密控制和公开控制,秘密控制是指警察在隐蔽身份或行为的情况下,对犯罪嫌疑人实施控制的一种方式;公开控制则是指警察在公开或暴露身份的情况下,对犯罪嫌疑人实施控制的一种方式。两种方式从效果上来讲,秘密控制是警察尽量追求的方式,因为实施这种方式时,警察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对抗强度相对较低,而警察实施公开控制时,警察与犯罪嫌疑人之间大多是面对面的直接对抗,其危险较大,这是我们不首先主张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查缉行动是指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对可能或已经具有违法犯罪行为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盘查或缉捕的总称。本文专指以道路设卡查缉为主的查缉行动。在警察执法过程中,设卡查缉行动的主要对象是一些重特大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这类犯罪嫌疑人大多数携带凶器甚至枪支弹药,极其凶残,从心理上分析,这类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后急于逃命,一旦遇到盘查,心理高度紧张,极有可能拼个鱼死网破。同时,这些犯罪嫌疑人还常常混在群众中间,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敌暗我明的情况下,如果现场处置不当,极有可能给我方参战干警和周围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险,甚至造成重大伤亡事件。因此,设卡查缉行动必须讲究战术方法,加强组织指挥,合理配置警力,增强参战干警的战术配合意识。  相似文献   

15.
当前警务工作迫切需要提高警察的防卫意识和加强自卫战术的训练.防卫意识是对敌斗争的需要;应当加强警察的防卫意识教育;加强技能训练;提醒每个警察在执勤时保持警惕性.对警察在实战中涉及到的战术如:接近建筑物、接近房间、控制嫌疑人、搜身上铐、射击术等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看到《人民公安》第20期刊登的法案评析文章《搜查疑凶“顺”走钱财,胆大警察是否犯罪》(以下简称《搜》)一文,笔者有些不同意见想同该文作者商榷。笔者认为民警于某的行为可认定为贪污罪,理由如下:1.该民警身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主观方面为故意;3.其利用的是他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搜查,并且经手犯罪嫌疑人物品包括钱财的便利条件,非法占有公共财产数额巨大;4.所侵害的客体为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和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完全符合贪污罪的四个构成要件。这其中有两点需要说明:1.于某虽违法扣押,但不可否认的是…  相似文献   

17.
搜查是公安机关在侦查工作中获取犯罪证据、查获犯罪分子的重要手段,而搜查笔录是公安机关侦查部门全面记载搜查情况,固定和证明搜查所获证物、犯罪嫌疑人及案件事实等情况的证据文书。其制作是否准确、及时、规范,直接反映了公安机关实施法律,办理案件的情况和过程。文章针对实践中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如何规范制作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刑事搜查是侦查机关发现犯罪证据、查获犯罪嫌疑人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强制手段,又与公民的许多基本权利密切相关,所以,搜查的启动必须谨慎。我国刑事搜查启动程序存在着搜查启动缺乏明确的理由和标准、搜查决定权由侦查机关行使、无证搜查的启动规定不明确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借鉴域外刑事搜查启动程序的立法经验,对搜查启动程序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以完善我国的刑事搜查制度。  相似文献   

19.
<正>抓捕是指警察对犯罪嫌疑人的掌握和影响,并使其处在自己的管理和监控之下,犯罪嫌疑人受制服的整个过程,我们通常也称之为控制。抓捕的手段主要有:  相似文献   

20.
陈鑫 《公安教育》2012,(11):35-39
<正>一、研究警务押解技战术的重要意义押解,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将犯罪嫌疑人押送至指定地点的一种途中看押勤务。押解工作是警察日常重要勤务之一,警察从抓捕现场将犯罪嫌疑人押回公安机关,从看守、监管等部门提出犯罪嫌疑人,整个过程在社会上流动,犯罪嫌疑人行凶、脱逃、自杀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警察的安全防范工作难度很大。将捕获的犯罪嫌疑人押送到指定地点,方法是多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