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通肇事逃逸是一种性质和后果极其恶劣的行为,对公安部门侦破案件、还社会以公平正义形成严峻挑战,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侦破肇事逃逸案的主要任务是寻找、发现、认定逃逸车辆以及确定逃逸车辆的驾驶人,而侦查部门往往采用先确定车辆再"以车找人"的侦查模式。以交通肇事逃逸案本身的特点出发,深入分析肇事逃逸案侦破难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提出通过现场勘查、综合利用物证技术手段寻找、发现、认定逃逸车辆,从而确定逃逸车辆驾驶人、侦破肇事逃逸案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现场访问、摸底排队等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侦查模式,在当前车辆急剧膨胀、交通事故高发、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依然增多的情况下,其工作量大、效率低,成本高,已不能适应当前办案的实际需要。交通事故动态分析法是运用逻辑学、运动学、力学、情报学、交通心理学、痕迹学以及物证检验技术等知识,充分挖掘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信息,动态分析交通事故现场痕迹、车辆行驶轨迹、道路交通环境、电子监控信息、驾驶人逃逸行为和心理,以及受害者损伤特征,从而掌握肇事逃逸车辆类型、局部特征、逃逸方向,排查、确定嫌疑车辆,为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提供精确指导,全面提高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侦破效率,节约办案成本。  相似文献   

3.
本系统是采用计算机程序执行测量鉴别肇事汽车车灯碎片的方法和车灯特征信息获取测量的装置,利用此系统进行计算机检索可快速鉴别出肇事逃逸车辆的种类、车名和车型。使用本装置可以极大提高事故现场车灯碎片鉴别的效率和准确度,显著缩小肇事逃逸车辆的侦查范围,提高交通肇事车辆逃逸案件的侦破率。  相似文献   

4.
交通肇事逃逸有其特定的法律内涵,应具备认知、行为、目的三个构成要件.交通肇事逃逸不应限于从交通事故现场逃离,在交通事故当事人被公安机关控制之前,无论当事人是否从交通事故现场逃离,均可构成交通肇事逃逸.对交通事故当事人当时不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而驶离等疑难情形,应依据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要件和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分析认定.  相似文献   

5.
在交通肇事案件的侦破中 ,如何认定肇事车辆是侦破此类案件的关键。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现场勘查及微量物证检验鉴定对此类案件的定性、侦破就更为重要。笔者结合数年来工作体会 ,谈谈在交通肇事案件中现场勘查及微量物证提取、检验、应用应注意的几方面问题。   1 交通肇事微量物证的特点( 1 )交通肇事逃逸。肇事者为逃避法制制裁及承担责任 ,逃离现场 ,致使现场勘查及物证的提取更加复杂困难。( 2 )交通肇事现场开放。交通肇事多发生在公路上 ,肇事发生后即便是较快报案 ,交警和现场勘查人员赶到也需数分钟乃至数小时 ,在这段时间里 ,围…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红外光谱方法和电子扫描显微镜/能谱仪方法对案件现场遗留的油漆物证进行无机元素和有机成分分析,从而对多个油漆物证进行同一认定。  相似文献   

7.
交通肇事后逃逸乃至逃逸致人死亡的案件 ,如何定罪处罚 ,在理论和实务部门历来有很大分歧。本文从现行的法规和司法解释出发 ,以刑法理论为指导 ,对交通肇事逃逸特别是逃逸致人死亡案件的认定和处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以期能对我国的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高速公路交通肇事逃逸案的特点及侦破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高速公路上的交通肇事逃逸案数量逐年上升,而破案率却在逐年下降.高速公路交通肇事逃逸案具有案件多发、逃逸主体相对特殊、调查取证困难、车辆逃逸快速、案件认定复杂等特点.此类案件的侦破必须:一、快速出警.二、全面、仔细、客观地进行现场勘查.三、建立健全特种行业联系制度,加强高速公路内外公安机关的交流与合作.四、运用科技手段.  相似文献   

9.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严重地破坏了交通法规的尊严和道路交通秩序,也给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及时处理交通事故增加了难度。为了迅速侦破案件,查明肇事真相,打击犯罪行为,维护法律的尊严,对肇事逃逸案件提供充分有力的证据,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现场勘查、尸体检验、车辆检验、轮胎痕迹认定等方面谈谈道路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勘验的几个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刑法》提高了对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这一犯罪情节的量刑幅度,但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所以,应正确理解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概念和内涵。笔者认为应将“逃逸”定义为不履行及时救助义务而逃离肇事现场的是“逃逸”。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交通肇事案件的频发和查处交通肇事案件的难度加大,心理测试技术运用于交通肇事案件的侦查也越来越多。在交通肇事案件的侦查中,心理测试技术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可以通过心理测试技术搜寻和认定交通肇事逃逸人;二是可以运用心理测试技术识别推卸责任的驾驶人员;三是可以通过心理测试技术协助交通肇事案件的责任认定。由于交通肇事案件的特殊性,心理测试技术应用于交通肇事案件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科技动态     
▲辽宁警专一项科研课题获公安部科研立项。由辽宁警专公安技术系于晓娟高级工程师为项目主持人的《基于WEB车辆油漆信息支持管理系统》课题获准列入公安部 2 0 0 2年度科研计划 ,研究经费4万元。公安部专家评审认为 :该项目针对目前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增多 ,应用ORACL  相似文献   

13.
交通肇事案件中逃逸行为的认定 ,酒后驾驶机动车行为的司法认定 ,都要从实际出发 ,准确把握案件的定罪和量刑幅度。交通事故认定书只能作为确认交通事故的行政、刑事、民事责任的证据使用 ,不具有可诉性。审理交通肇事案件应坚持一定的量刑原则 ,正确处理好交通肇事案件中附带民事赔偿问题。  相似文献   

14.
警犬气味鉴别技术在辅助认定驾驶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近年来各地频发交通肇事弃车逃逸找人顶包案件,由于"顶包者"在驾驶过程中会在方向盘、脚踏板等处遗留下气味,使用警犬气味鉴别技术可以进行较为准确的检验,从而认定或排除嫌疑人,辅助案件的调查,使一些证据不足而无法确认交通肇事后弃车逃逸案件得以顺利破案。  相似文献   

15.
现行司法解释的规定缩小了“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适用范围,应予纠正。“因逃逸致人死亡”不应属于交通肇事的结果加重犯,将其认定为情节加重犯较为合理。“因逃逸致人死亡”中的“人”不仅包括第一次肇事行为的被害人,还包括肇事行为人逃逸过程中又发生的交通肇事而致死的人。如果肇事行为人因交通肇事行为致人重伤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现场,无论其当时的主观认识如何,只要产生了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结果,他都应当承担逃逸致人死亡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汽车撞击行人的交通肇事案件中,利用唯一性、排他性的特定撞击损伤能成功认定交通肇事汽车。  相似文献   

17.
在交通肇事罪中,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应当予以独立的刑法评价。惟有如此,对于交通肇事罪有关的几个的问题,如交通肇事罪的共犯,“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未逃逸而不作为致人死亡的认定,故意杀人后逃逸的处理,刑法理论才能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18.
交通肇事发生后,肇事人逃逸的行为严重危害他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就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的行为进行分析,在一定条件下,交通肇事逃逸后,可以成立自首。  相似文献   

19.
朱燕勇 《公安研究》2009,(10):43-46
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肇事后,不履行救助义务或为逃避法律追究而畏罪潜逃,致使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交通肇事行为的有罪性、逃逸行为与死亡的因果性及行为人对交通肇事的明知性是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基本特征。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仅是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与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存在实质性区别。  相似文献   

20.
在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润滑油的鉴别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文中收集了108种不同厂家、不同品牌的适用于不同车型的润滑油样品,分别进行了荧光、薄层色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的检验,并建立了润滑油的系统检验方法,结果显示,上述方法用于润滑油样品的品种检验具有简单、快速、灵敏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