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冯象 《中国法律》2010,(2):8-11,63-68
近年来,公权力滥用现象屡有发生。而所谓“公权力”,已成为学界的行话切口,把官场腐败抽象化,用来跟另一个抽象概念“个人权利”对照。後者又往往理解成国家通过立法,规定公民享有的人身、财产和社会文化等权利,而政府对之负有依法保护的责任。三十年法制建设,天天这麽宣传,称之马“普法”。  相似文献   

2.
廖恋 《法制与社会》2011,(10):76-78
国际社会中企业社会责任一般是指,企业在追寻金钱利益、服务于股东的同时,还要承担对自己的员工、对环境、对社区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体现了企业权利和义务的辩证统一,是劳工生存权的基本要求,并且体现了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在中国目前的法律中,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对职工的责任、对环境的责任、社会公益责任和法定责任。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立法目前主要的问题是:立法过于分散,立法原则性过强,公益诉讼制度缺失。本文建议:整合现有的法律,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将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化,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激励机制,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3.
学者从矫正正义视角作出的研究只能部分解释实践中环境管制标准在侵权法上的效力。以风险控制为视角,环境管制与侵权责任均可视为风险控制的工具,它们分别在不同方面具有各自的功能优势。为充分利用二者的双边优势,环境管制与侵权责任应当保持制度上的合作。当环境管制标准能够达到社会最优标准时,侵权责任将作为“查漏机制”弥补环境管制标准的执行不足。这要求法院充分尊重管制标准,并承认合规抗辩的效力。当环境管制只能设定最低限度的“门槛性”标准时,侵权责任将作为“补缺机制”弥补管制标准的设计不足,法院因此要为排污企业“量身定做”最佳的行为谨慎标准,并在必要时否认合规抗辩的效力。由此形成的制度合作框架从根本上解决了环境管制标准的侵权法效力问题,并能够对相关法律现象作出全面解释。  相似文献   

4.
法治建设进程中的任何点滴进步都应该受到肯定,从立法层面承认有关机关、社会团体可以提起公益诉讼,无疑能够推动公益诉讼开启破冰之旅。从法律层面确立公益诉讼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更好地培育普通公众的公民意识。相较于以调整个人之间利害冲突为主的民事诉讼,公益诉讼不仅具有纠纷解决、公共利益维护、不当行为纠正等功能,还具有形成社会公共政策、创设或扩展权利、制约公权等特殊功能。可以说,通过民诉法“变法”,  相似文献   

5.
试论“超越法律”的企业社会责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超越法律"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负担的那些超出法律强制性义务规定且符合社会价值和期望的责任,确认这种责任的法律规范实为"软法",它主要通过责任目标内化于企业的商业行为和治理结构之中,以实现企业的"自我管制";通过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实质性和程序性权利,提高利益相关者的谈判抗衡力量以实现市场的自发对抗;并以声誉机制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作为责任的实施机制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恶意诉讼”的社会危害性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法律素质迅速提高,权利意识不断强化,在公民通过诉讼途径保护合法权益的意识逐步增强的同时,公民借助诉讼这一合法的外在形式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者损害他人利益的动机同样得到了“强化”,”恶意诉讼”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容人们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恶意诉讼”的社会危害性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7.
曹博 《法学》2003,(10)
“小灵通”是在电信竞争和管制规则没有有效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发展的 ,其运营过程伴随着不公平竞争 ,这种电信领域不公平的无序竞争 ,反映了目前我国电信管制立法、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从法律角度看 ,这些问题应当通过确立促进竞争的管制指导思想、完善相关管制性立法 ,建立健全电信竞争法规范以及改革电信企业产权制度来解决。  相似文献   

8.
张南  张召  邢旺 《法制与社会》2010,(15):173-174
本文把慈善组织的发育置于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背景之下,探讨了中国公民社会与中国慈善组织发育之间的关系,但在当前中国公民社会发育不足的背景下,在构建以政府责任为主、以社会化服务为辅的社会福利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慈善组织的发育受制于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政府应当在慈善立法、弘扬慈善文化、组织管理和财政支持等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社会.公民享有社会救助是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社会救助是政府的法定责任,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保障。为了使作为《宪法》权利的物质帮助权转变为具体法律权利。国家有必要通过立法建立社会救助制度。而社会救助立法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又可以归结为社会救助权的保障与实现。  相似文献   

10.
政府对新闻自由管制标准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自由与政府管制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没有政府管制的新闻自由会导致对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侵害 ;没有新闻自由的政府管制会导致专制与独裁。对新闻自由的管制 ,最重要的是确定管制标准。美国的新闻自由管制标准主要有“明显且即刻危险原则”和“逐案权衡原则”。我国宜在区分“公言论”与“私言论”的基础上 ,分别借鉴“明显且即刻危险原则”和“逐案权衡原则”确立对新闻自由管制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周长军 《河北法学》2005,23(10):27-31
在现代社会中,刑事司法裁量权的存在有其理论价值和现实必要,但也同时具有引发司法腐败的危险,因此需要合理地建构相关的控约机制。刑事司法裁量权的控约机制至少应当涵括以下要素:裁量权设定的规范控制、裁量权行使的程序控制、裁量权行使的原则控制、裁量主体的素质养育以及裁量瑕疵的补救机制等。  相似文献   

12.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外部控制及其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外部控制是不可或缺的,但单纯的外部控制又是远远不够的。如果采取一种现实主义的立场来看待或审视以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为中心的外部控制体系的话,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在行政自由裁量广泛存在且业已渗入人们生活细节的情况下,理性和务实的做法乃是在坚持外部控制的前提下,再发展出一套有效的内部监督和控制的机制,共同担负起防范自由裁量权滥用、促进裁量正义实现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王彪 《北方法学》2013,(3):74-85
我国法院内部对刑事裁判权的控制有着独特的方法与逻辑。在方法上,有严格的流程监控和细密的考核指标,即过程控制与结果控制。这种控制刑事裁判的方法体现了独特的制度逻辑,而制度实践者则基于不同的动因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该方法。法院内部控权模式有利有弊,总体来说,过程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结果控制的效果,结果控制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过程控制,如此循环导致对刑事裁判权的控制不但成效不大,且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法院内部控权模式存在双重悖论,未来对刑事裁判权的控制应遵循基本的司法规律。  相似文献   

14.
浅议税收执法的过程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管理学中的"过程控制"理论引入规范税收执法课题中,希冀把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中的"全员参与、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融入税收执法中。从界定"控制"、"过程控制"的内涵入手,研究其理论前提;通过对"过程控制"理论的先进性、税收执法的单方意志性、自由裁量性和效力先定性以及税收执法现状的分析,得出税收执法引入"过程控制"理论的必要性。提出税收执法过程控制应达到的三个理想目标及加强税收执法过程控制的八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王超 《河北法学》2008,26(2):38-41
如何控制死刑问题已经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从各国的实践来看,控制死刑主要包括实体控制与程序控制两种路径。尽管通过宪法或者刑法可以对死刑控制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通过实体控制死刑,存在难以克服的局限性。相比较而言,通过程序控制死刑,则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中国目前无法全面废除死刑而实体控制又存在较大难度的情况下,通过程序控制死刑应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6.
试论宏观调控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杰林 《政法学刊》2001,18(2):22-26
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宏观调控法是国家依法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调节与控制的法律,宏观调控必须贯彻计划指导、平衡优化、适度调控、效益公平等原则,宏观调控的调整方法应采取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三种手段相结合的调整方法,并必须统一于法治之中。  相似文献   

17.
抢劫罪作为一种常见多发的传统犯罪,在我国死刑适用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如何控制抢劫罪的死刑,直接关涉死刑控制的力度与效果,因而是当前刑法理论必须直面并着力研究的问题。以比较研究为逻辑起点,结合我国的具体立法,力图着重从立法角度探索抢劫罪死刑的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18.
《Justice Quarterly》2012,29(2):252-280
The “rational choice” framework, with its focus on risks and rewards, is often used to explain corporate criminality. In this paper, we build on this framework by integrating the notion of “desire‐for‐control.” Although common to many psychologists, the desire‐for‐control, or the general wish to be in control over everyday life events, has not been examined for its relevance in understanding criminal activity generally, or within corporate offending in particular. After demonstrating the importance of desire‐for‐control in the corporate context, we use data from a sample of managers and MBA students to examine the extent to which desire‐for‐control relates to rational‐choice considerations and corporate criminal decision‐making. Results suggest that desire‐for‐control (1) influenc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rational‐choice considerations and (2)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corporate criminality even after controlling for a number of important situational‐ and individual‐level factor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are addressed.  相似文献   

19.
污染物总量控制保障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红 《政法学刊》2004,21(2):69-71
总量控制是以控制一定的时段内一定区域中“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总重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方法体系,虽然我国相 关法律法规中作了初步规定,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完善总量控制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家族企业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弱化,经营控制权过于集中所导致问题的剖析,阐述了如何完善我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和会计信息质量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