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警察执法权益保障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犯人民警察执法权益、暴力袭警、故意伤害民警的行为,不仅是对国家法律的公然藐视和对社会的敌视,也是破坏社会公共秩序,妨害国家机关对社会正常管理的行为。只有从法律法规体系上、保护措施上、自身素质上完善人民警察执法权益的保障机制,提高人民警察的执法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才能有效维护民警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聂洪辉 《桂海论丛》2009,25(1):96-99
作为流动儿童群体的一部分,候鸟式儿童因为其特殊的经历,对流动儿童在城市中入学有更多和更深的体会,他们在城市入学的要求和期盼更能体现流动儿童群体的愿望,这也正是社会要解决的问题.以底层视角对他们在城市中入学问题进行研究,可以克服以往研究者上层视角和学界视角的缺陷,从而使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充分吸纳流动儿童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流动青少年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研究"课题组,于2007-2008年期间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成都、郑州、沈阳8个城市"流动青少年权益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以流动青少年在学习与教育、工作与就业、身心健康、恋爱与婚姻、社会融合及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现状为重点,对其权益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调查显示,流动青少年的权益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流动青少年的许多合法权益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某些基本的权利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这种现象在以上几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流动青少年的权益保护,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应该纳入整个青少年维权工程之中,作为一项长期、重点专项工作予以落实.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收集国内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政策、非政府组织、学校、家庭、同辈群体等层面进行文献分析。发现:总体上,当前我国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较低,城市融入感也较弱;国家关于流动儿童的政策相对滞后;流动儿童获取社会支持的关键在于学校和家庭,而学校支持和家庭支持的源动力来自政府支持。根据上述发现,本文提出了在政府的领导下搭建完备的社会支持网络平台,促进流动儿童的社会化、社会融合与向上流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日益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权益受侵犯现象不断发生,解决留守儿童权益保障问题迫在眉睫。农村留守儿童的受监护权、受教育权、人身权、发展权等法定权益实现不足,甚至受到侵害,保护现状堪忧。农村留守儿童权益受损或保障不足,既有现行法律规定难以落实的因素,也有城乡二元制度差异造成的影响,还有留守儿童法定监护人监护责任的缺位和社会保护机制的缺失等原因。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法治保障,需要完善相关立法,特别是鼓励各个地方创新立法,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行政保护力度,加强针对留守儿童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司法制裁,增强全社会保护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法治意识,发挥监护制度的约束作用和中小学校管教及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6.
为了梳理我国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以及罪错行为的定义,总结我国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和罪错行为的状况,了解社会支持和罪错行为关系,特此进行了相关的文献回顾。总体来说,当前学者对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和罪错行为的定义较为混乱,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状况不容乐观,流动儿童的犯罪行为很严重,社会支持水平和罪错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呈负相关,因此,流动儿童低水平的社会支持可能导致其罪错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就学与就业——我国大龄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对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揭示了我国近700万15-17岁大龄流动儿童的现实处境,这部分容易被"湮没"的群体表明流动儿童问题出现了阶段性的变化。由于大龄流动儿童处于儿童群体的年龄"上限"、成年群体的年龄"下限",就业和上学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将他们一分为二。就业的儿童月收入不足700元、劳动权益保护无从谈起;在校的儿童因为流动辗转求学又面临学业失败的高风险。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流动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加及相关问题的不断尖锐化,流动儿童问题已逐渐成为一个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由于流动人口自身的流动性较大、部分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还没有为解决流动儿童问题作好充分的准备等原因,国家解决流动儿童问题的政策还没有落到实处.能否有效地解决流动儿童问题,将对我国社会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备受学术界关注的领域,而城市认同是分析两者关系的重要维度.本文以南京市19所学校的流动儿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从情感归属和身体归属两个维度分析了流动儿童的城市认同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情感归属和身体归属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不同的教导内容、学校类别、社区人员构成,形成了流动儿童与城里人不同的交往机会,影响了流动儿童的城市认同及融合.  相似文献   

10.
《中国妇运》2013,(10):F0002-F0002
为进一步推动形成有利于儿童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由全国妇联主办,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等百家公益组织联合发起了“守护童年”公益行动。“守护童年”公益行动以预防儿童被虐待和性侵为聚焦点,以母亲、家庭和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重点关注女童以及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主要服务内容包括搭建便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儿童权益保护网络平台;通过调研、研讨,适时提出有关完善儿童保护及权益的法律法规、政策建议;利用多种方式,向家庭特别是母亲和儿童传播预防儿童受伤害相关知识;开通援助热线,重点为受伤害儿童及家庭提供心理援助和其他救援服务;为受重大伤害儿童及家庭提供紧急救助;培训心理援助人才,建立具有专业知识的儿童守护志愿者队伍等。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流浪儿童数量在100万-150万人左右,虽然其总量不大,但是由于流浪儿童现象产生的原因牵扯众多因素,使其比一般的社会问题更为复杂,所产生的后果也更为严重.我国流浪儿童权益保护面临着诸多法律困境,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法律对策,是从法律视角解决流浪儿童社会问题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学术前沿     
《中国民政》2014,(6):51-52
<正>★尽快完善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机制根据2013年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6102.55万。文丰安、曹兴华在2014年5月4日《光明日报》上撰文认为,应当尽快完善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机制。完善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法律制度。要特别关注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人身权与财产权,确立留守儿童法律援助制度。要厘清监护人的法律责任,明确家长、学校等的责任划分,明确规定哪些法定监护职责不得委托他人行使,防止相互推诿现象的发生。要建立监护人监  相似文献   

13.
冯帮 《人权》2011,(5):37-40
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愈来愈多,跟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也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的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危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危机如不及时有效解决,不仅会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成长十分不利,而且会危及社会公平,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王歌雅 《人权》2008,(3):45-49
儿童权利的法律救济,既是人权问题,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问题。在离婚背景下探究儿童权利的法律救济,既有助于关注儿童的生存杈、发展权,又有助于关注儿童的监护权、探望权,进而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确保儿童权益实现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及其影响因素是一个被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采用分组比较的相对分布法和回归估计法,比较了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的期望、目标、投入、内容、方式和执行者等方面的差异,回归估计了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的主观行为没有明显的差别,但他们的家庭教育内容、教育投入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影响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差异的因素包括家长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家庭收入、家庭子女数量和居住环境。文章最后提出通过立法构筑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以及消除儿童家庭背景特征差异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流动中的民生问题:历史演进与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以农民工的形式实现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中的民生问题就是农民工群体的基本生存权益、社会经济权益和发展进步权益不能有效实现的问题。当前,深入研究农民工民生问题,推进农民工民生利益保障机制建设,有利于保护和开发我国劳动力资源,维护我国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促进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政策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合问题日益受到广大青年研究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而影响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深层原因主要来自政策和制度上的制约与失范,因此政策与制度的规范和保障有助于促进流动儿童的社会化和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使用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中的云南省样本,考察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迁移特征对流动儿童教育机会的影响。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迁移特征对流动儿童入学机会的影响非常显著。(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的影响并不显著,家庭迁移特征方面只有"户主迁移至本地年数"这一因素对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有显著影响。(3)与就读幼儿园的流动儿童相比,就读于义务教育或高中阶段的流动儿童更有可能进入公立学校,这表明流动儿童能否进入公立学校,更多受制于当地公立学校资源配置与流动儿童教育需求匹配的情况。模型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城市流动民工社会角色变迁与违法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民工由农村进入城市自然带来社会角色的变迁。表现在:社会身份的双重性,社会地位的不稳定性和社会角色的失范性。流动民工在社会角色变迁过程中出现差异、冲突和失范是其违法犯罪的主要症结。因此,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促进流动民工社会角色的调适过程,需采取以下措施:加大组织管理工作的力度,提高流动民工的素质,完善流动民工的社会权益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0.
流动人口家庭化是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特定形态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受家庭内部、社区环境和社会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和困惑,妨碍了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和谐地融入流入地社区。为此,需要流入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城市适应性;还应建立和完善家庭教育指导的社会工作系统,让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及时、就近得到社会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