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0 毫秒
1.
人情作为村庄内部的一种互惠机制,历来具有货币储蓄和面子积累的功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情的传统机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通过对浙东J村的深入调查,我们发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村庄的人情圈发生了重大的变迁。以J村的经验个案为例,本文着重分析了人情的进入与退出规则,从中可以发现,东部农村的人情规则正在发生重大转型。人情机制在实现自我变迁的同时,促成了从经济分层到社会分成的转化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情机制实现了自我维系。  相似文献   

2.
仪式性人情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民俗现象,也是理解乡村社会的一个关键词。然而在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传统的人情理论无法解释人情的延续,以及村民愿意接受人情剥削、压榨的现象。通过分析湖北省Z村仪式性人情发现,发生在生命历程不同节点的仪式性人情具有差序格局的特征和不同的交往规则,并在人情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人情债和人情味两种运作机制。前者通过人情中的“报”与“欠”、村民的理性算计、村庄的舆论促使人情往来保持在一种合理的范围之内,从而实现人际关系网络的重新界定与区分,以及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后者通过礼貌周到的待客之道、活动中的互助合作、情感的宣泄和表达,营造了浓厚的人情氛围,增加了村民之间的亲密情感。通过这两个机制,仪式性人情展现出情感与理性相结合的倾向,推动了仪式性人情活动机动、灵活地进行。  相似文献   

3.
村庄日常生活中经常性的涉及到两种类型的“气”,不同的“气”有不同的救济机制,一种是村民在交往过程中相互产生的“气”,它一般有时间上的置换和目标上的转移两种救济机制,另一种是因代际矛盾而产生的“气”,它通过村庄共同体的舆论等措施出气。而随着社会空前的巨变,村庄预期缩短、代际矛盾越来越突出,传统的救济机制难以应对越来越厚重的“气”,村庄中“气”的解决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具有破坏性。  相似文献   

4.
浙东S村公共空间的变迁与现状揭示了其公共性流失:公共舆论解体、公共议题失语和公共交往排斥。在经济分层下,村庄社会关联改变、农民社会分化、富人治村的政治垄断和农民生活意义去村庄化是造成公共性流失的原因。引入区域比较视野对深化乡村公共空间研究有着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是对阶层关系研究传统的延续,基于对浙北D村的个案调查,引入村庄内部的社会性机制来透视阶层之间的关系,着重从村民日常交往的角度切入,研究村庄阶层关系的生成机制,动态地呈现阶层关系的建构逻辑,以此实现对相对静态的阶层结构研究的突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村庄阶层分化的凸显,村民日常交往实践规则的个人化,处于不同阶层的成员往往是根据自己现实的需要及喜好自由选择特定的对象进行交往,交往活动高度理性化,个人的主体性意识凸现出来。不同阶层的成员因职业、经济收入等原因,在交往意愿上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富人阶层交往意愿上的强动力、中间阶层交往意愿上的次强动力以及底层交往意愿上的弱动力。此种内涵于心理的交往意愿,在日常生活的交往实践中,借由交往活动专门化所导致的对时间的要求和交往规则及内容的消费化这两种社会机制型构了该村的阶层关系类型,主要体现为富人阶层、中间阶层对底层的排斥关系以及中间阶层对富人阶层的依附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正转变成陌生人社会,人们行动的环境也呈现出熟人圈、混合圈和陌生人圈并存的状态。由于不同环境下的交易成本不同,行动主体在熟人圈中倾向于采用人情关系机制而在陌生人圈中采用市场机制,从而在中国社会形成了资源配置的“双规制”状态,但是这是一种过渡的状态。人情关系包括情感性部分、工具性部分和规范性部分,随着现实社会的转型,人情关系的现实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人情关系会逐渐褪去资源配置机制的色彩而情感性和规范性功能会保留下来。腐败的发生是因为外部势力带来了资源配置的干扰,并且这种势力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了行动主体无法有效的通过人情关系机制和市场机制获得需要的资源。之所以容易将人情关系与腐败联系起来是因为,人情关系与腐败存在一些形式上的相似性,但在腐败发生的路径分析后认为,腐败与人情关系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并针对腐败治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浙东先锋村的个案说明,富人在治村实践中通过构筑公共权力结构网络吸纳了农村社会成员结构分层中的精英群体,并通过个人魅力型权威形象的塑造和深具村落道义伦理文化支撑的治理技术的运用,以营造道义合法性形象的方式,将村庄里的弱势群体吸纳进当政的民意合法性根基当中。然而,富人在培育社会吸纳机制以夯实民意合法性根基的过程中,无形之间却为普通村民参与村庄政治树立了经济实力、道义伦理和社会活动力三大门槛,从而将村庄的绝大多数人排除到了公共权力结构网络之外。  相似文献   

8.
李鹏飞 《求实》2017,(9):69-82
社会联结是村民在日常交往中形成的紧密关系,对村民自治基本单元的选择有着深刻影响。社会联结越紧密、越频繁、越持久,则越有利于开展村民自治。然而,不同的村庄范围大小和村民交往机制会导致不同的村庄社会联结类型。伦理联结在自然村较强,对自然村自治的影响最直观;制度联结在行政村较强,对规模适中的行政村自治的影响最鲜明;契约联结在合作社较强,对合作社自治的影响最突出。因而,可以利用强伦理联结,开展自然村自治;依托强制度联结,深化行政村自治;借助强契约联结,探索合作社自治。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渐迈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契约化”社会。然而,中国社会的契约化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受中国现实和传统因素的影响,契约交往表现出极不成熟性,契约交往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契约失灵、违约等。构建现代社会的契约文明要培养公民的契约意识,建立健全契约交往健康运行的各项保障机制,加强契约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0.
社会分层机制的公正性是保持政治稳定的一个必要条件。目前我国的分层机制是权力和市场的混合机制,这种分层机制存在着不公正性,不利于政治稳定。应当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的公正的分层机制,规范权力机制在分层中的作用,并对社会阶层结构进行调节,以保证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1.
人情关系与乡村社会秩序具有同构性,二者都是以“私序”来维持“公序”。在市场化的冲击下,维系人情关系与乡村社会秩序的共同信念出现了解体,在乡村社会中则表现为人情关系的“脱嵌”以及对乡村社会秩序重建的需求。在区分了市场化带来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后,认为市场化是乡村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最后从共同信念的树立、乡村社会组织建设以及行为规范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重建乡村社会秩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治理“人情攻势”三策王虎生这里所说的"人情攻势",超出了正常的人情交往范围,专指以权谋私、权钱互利。这是一种畸形的社会病态。如何治理,谈一点具体对策。对策之一:先精神之廉而物廉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第一性的同时,也承认精神的能动作用。目前,社会上出现...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研究是西方政治学研究者的重点话题之一,并逐渐形成一种话语,向纵深方向拓展。检视西方社会研究,可以总结发现它的发展有三大流变过程:从“与野蛮社会的分离”到“与政治社会的同义”,从“与政治国家的分离”到“多种属性的赋予”,从与“经济社会的分离”到“文化与公共交往领域及第三领域的拓展”。在三大流变中,其核心议题一直在围绕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而展开,形成了合二为一、二元分立和胶合互动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14.
会议礼品越来越普遍,礼品规格越来越高。这种极具隐蔽性的“会议腐败”,成为一些单位和个人的人情交往、公款送礼的途径和滋生贪污腐败的温床。  相似文献   

15.
论村庄社会交往的变化:从闲话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云翔与贺雪峰都讨论了村民间“串门子”减少与“七家不知八家事”等现象,但他们都是在空间转化这一形式角度来论述私人生活变迁与公共生活需求的,并没有深入到村庄社会生活的内容中去考察村庄社会交往。本文以村庄闲话为着眼点,在考察村庄闲话的含义与其变化的基础上,从形式与性质上探讨村庄的交往的变化,认为村座社会交往中公共性弱化与私人性增强。  相似文献   

16.
现在,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进了班子还要进圈子,进班子不进圈子等于没进班子,进了圈子不进班子等于进了班子。简单说,就是“做官”要懂得融入所谓的小“圈子”。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十分看重“人情”,做什么事情往往把“人情关系”放到重要位置,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在干部队伍中,看重“人情关系”的现象也有一定市场。  相似文献   

17.
社会分层作为一种社会固有的现象和过程,其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这种不平等必然要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对社会分层的社会作用问题在理论上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即功能论和冲突论。从现实来看,社会分层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社会分层会起到激励作用,保持社会活力;另一方面,又会引起一定的竞争和冲突,影响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8.
“两分法”是西方社会转型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中国社会学者在引入西方社会转型理论时,提出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具有“传统”和“现代”因素的双重性。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利益均衡机制以及有效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而出现“断裂”,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的中国需要建立经济、教育、医疗等一系列利益均衡机制,并以公正、完善的法制作保障,才能达到真正的利益均衡,保持社会持续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稳定思想蕴含着政治、经济、社会秩序、思想情绪“四位一体”稳定的丰富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稳定思想,前者指明了社会稳定的三大基础,后者明确了新时期的稳定机制。当前,要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相结合,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0.
通过社会结构视角,分析农村“最后一公里”配送流程中,各种模式在人员需求、资金配给和配送效果方面的区别。在人员需求方面,众包模式需要对承运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和筛选,但在以血缘和地缘关系构建的农村社会中,村民之间有一定的信任感,通过“人情”“面子”可以提高承运人员的自我约束力,提高了众包模式的可行性,其他配送模式则不需要特定的人员培训。在资金配给方面,众包模式可以有效利用闲置劳动力,平台支付成本最低。村庄商店模式与自提柜模式需要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二者都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与农村社会结构不适配。在配送效果方面,由村民自行配送可有效提高配送效率。众包模式可以实现配送到户,更具有便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