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革命与民主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策略在恩格斯晚年的思想中形成了一种结合,即“民主—革命”策略.这种策略以议会斗争作为欧洲无产阶级政党的新的武器,并以无产阶级革命作为改造社会的最终手段.革命是无产阶级废除私有制从而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手段,而革命的发生必须同时具备相应的客观条件和阶级意识,关于革命的科学认识是恩格斯晚年斗争策略思想不同于19世纪欧洲其他无产阶级斗争策略的重要特征.民主是晚年恩格斯依据19世纪90年代变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在综合考量经济、政治、军事和城市结构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党的斗争策略作出的阶段性调整.这种策略调整不是“放弃革命”,而是在决定性时刻来临之前把议会民主作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有效手段.恩格斯晚年提出“民主—革命”策略是对《共产党宣言》中表述的阶级斗争的“一般策略”的“具体应用”,这种“具体应用”既“不忽视伟大目标”,也“不忽视新的武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政策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革命的政党,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与一般政党将执掌政权作为自己最主要的政治目标不同,马克思主义政党并不止步于夺取政权的政治革命胜利,还有更伟大的社会革命理想和贯穿其中的党的自我革命.作为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正致力于建设世界上最强大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党,勇于进行自我革命,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和推动...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我们党的鲜明特征,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关键在于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创新型政党。改革创新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然要求建设创新型政党实现科学领导;中国社会发展的转型必然要求党在治国理政方式上实现变革;党自身建设的发展必然要求党在管党治党方式上实现创新。  相似文献   

4.
制定和贯彻切实可行的策略,是工人阶级政党的重要任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指导共产主义者同盟、国际工人协会以及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的实践中,深刻阐述了党的策略的重要地位,为工人阶级开展斗争提供了策略支持,这一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政党的策略思想,深刻阐述了党的策略的目的在于明确自己的立场、战斗计划和手段,党的策略的原则是坚定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党的策略的立场是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党的策略的正确与否必须在党领导的斗争实践中加以检验,党的策略的中心内容是团结群众、武装群众、组织群众,为实现党在一定时期的中心任务奠定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开展伟大斗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坚定斗争的方向立场.斗争是坚定政治方向的斗争,要把握斗争的大方向;斗争是坚守人民立场的斗争,要站稳人民立场.二是要明确斗争的原则要求.新时代伟大斗争是有原则有底线的斗争,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发扬斗争精神,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担当作为.三是要掌握斗争的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6.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历史中得出的清醒认识和重要结论.自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 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际,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提出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进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训强 《工会博览》2011,(11):46-48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我们党新时期党建思想的伟大创新,也是我们党面临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这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试图从目标任务,党员干部自身,学习方式,“学习型组织”等角度探究其有效路径,以期推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  相似文献   

8.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加强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这要求我们把握四个方面的一要科学界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科学理论,是一种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潮。二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认识到它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理论,是全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和伟大成果,是博大精深、多学科的完整科学体系,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三要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结合中国实际,将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四要自觉划清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坚持同反马克思主义进行斗争,并在斗争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罗莎·卢森堡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包括:党必须把日常的斗争和社会主义最终目的统一起来;人民群众需要自己的革命领袖,领袖也必须依靠群众,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发扬党内民主,是克服党内官僚主义的有效途径;党的集中制应该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应该以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为前提.今天,我们重读卢森堡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党的对外工作以为人民谋幸福为逻辑起点,服务于为民族谋复兴,争取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设良好的国际环境,也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实现这一目标仰赖于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对外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机制体系,即价值机制、制度机制和组织机制.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具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中国人民成功抗击疫情,也通过党的对外工作为世界人民提供帮助;党的对外工作以及新型政党关系为政党适应新型现代文明形态提供了范例,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也谈苏联解体的一个原因--兼评美国学者科兹的几个论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共及其社会主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苏共内部产生了一个特权阶层.美国学者科兹看到是这个特权阶层搞跨了苏共和苏联,却不懂得它产生的真正原因,而是把它归之于改革,进而得出了反对市场化改革的错误结论.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社会主义不改革、不正确地进行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  相似文献   

12.
早在1996年,您就在<政党的危机--国外政党运行机制研究>一书中提出:"政党政治进一步现代化的问题已经提上日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政党现代化"这个问题,但在那时人们对"政党现代化"这个词还相当陌生,所以您的提法应该说十分"前卫".那么,您当时是如何考虑这个问题的呢?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政策的实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谋生,由于户籍制度等社会原因,他们下一代的问题日趋突现。根据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笔者从我国“外来人员第二代”的现实境遇出发,提出了对这个群体犯罪问题的预防与治理对策,以供社会有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15.
苏共败亡的原因,归根到底在于苏共违背了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背离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丧失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说明我们党不仅善于总结自己的历史经验,而且善于借鉴和吸取其他政党成败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6.
17.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时代潮流的新认识.认清时代潮流,有助于把握时代的本质特征.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曾将"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概括为历史潮流.70年代以后,兴起了新的时代潮流,江泽民同志将其概括为:"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这不仅对于国家制定对内对外政策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有利于人们加深对时代主题的理解和正确判断世界大事中的是非.  相似文献   

18.
克里姆林宫易帜十年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之亡,戈尔巴乔夫及其所代表的那一代苏共领导人有不可回避的重大历史责任,但根源在于其制度基因和历史演变."斯大林模式"不过是斯大林主义的乌托邦,并非社会主义的合适的社会模式;大俄罗斯主义的单一制国家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核军备竞赛、国民经济军事化都是导致苏联衰败的原因;极权官僚制度及其必然的腐败最终葬送了党和国家,苏联是"自杀自灭",亡于"脑坏死".  相似文献   

19.
欧洲左翼政党大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5月8-9日,欧洲左翼党成立大会在罗马召开,300多位来自欧盟部分国家的共产党和左翼政党的代表出席了大会,德国民社党、意大利重建共、西班牙联合左翼、希腊左联党等欧盟12国的14个共产党与左翼政党成为该党首批成员.法共和捷克波西米亚--摩拉维亚共产党虽出席了成立大会,但由于党内有不同意见或对建党呼吁书内容持有异议,决定暂不正式参加新党.大会一致选举意大利重建共全国书记法乌斯托·贝尔蒂诺蒂为该党主席.另外,葡共、德国的共、北欧绿党左翼联盟、古巴共、巴西共、日共等22个来自欧、亚、拉美的左翼政党和组织应邀派代表与会.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民党在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经历了六次重大历史转折。每一次转折都是对自身建设进行的一次深刻调整。研究它的历史演变 ,关注其现状与未来走向 ,对于研究政党政治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