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肯定判断谓项的周延性与排中律的适用范围两个问题,就“肯定判断的谓项有时周延”的主要论点进行了逐一评述,论证了“所有肯定判断的谓项都不周延”。与此同时,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排中律的适用范围的主要观点存在着的某些缺陷与不足,指出了排中律的实质在于排除彼此穷尽的思想间的其他可能性。排中律的适用范围只是两种彼此穷尽的思想,未必是两种互相排斥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杨静 《法制与社会》2011,(11):76-78
单位如果实施了刑法分则没有将单位规定为犯罪主体的危害行为,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是否应承担刑事责任,理论和实务上有肯定与否定两种见解。本文持肯定论的观点,同时就否定论者提出的相关理由进行回应,在此基础上就单位犯罪中其自然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问题进行论述,以从一个更广的角度论证肯定说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2013年7月15日,"两高"公布《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持凶器随意殴打他人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节恶劣";第三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持凶器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情节恶劣"。关于"持凶器随意殴打他人"的理解,出现了不同的意见,仅在北京市辖区范围内,不同检察院、法院也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本文以王某等四人寻衅滋事案、牛某寻衅滋事案为例进行讨论,兼论与"持械"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法的本质是一种实在还是一种虚无——法的本质研究之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是否有本质,是讨论法的本质的人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对此,我国法学界现在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肯定法的本质的客观实在性。这种观点很普遍,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围绕法的本质进行的解说或争论基本上都是以肯定法的本质的客观性为前提的。第二种观点在我国是近年来才提...  相似文献   

5.
陈萍 《法制与社会》2010,(7):283-284
第三人侵害债权作为大陆法系民法学理论的一个新问题,它到底是一种创新还是一个理论歧途,本文对此持第一种观点,并在第一种观点的基础上探讨了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构成要件以应用于法律实践。  相似文献   

6.
从报纸上公布的《婚姻法》 (修正草案 )来看,我个人意见还是比较满意的,在各方意见争执不下、谁也无法说服谁的情况下,能争取到目前《婚姻法》 (修正草案 )规定的现状已实属不易。自从婚姻法专家们建议要在新婚姻法中规定配偶权及夫妻忠实义务、离婚时过错方应进行赔偿等问题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争论。我是坚决持反对意见的。在各种研讨会上,我直言自己的观点,有时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也许冒犯了一些婚姻法领域的老前辈。但我总觉得,在新婚姻法尚未出台之前,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观点,无论职位高低、年龄大小。有人打电…  相似文献   

7.
单位犯罪是否存在共同犯罪形式,是刑法学界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对于单位能否构成共同犯罪,成为单位犯罪的一种特殊形式,有人持肯定态度,也有人持相反观点,本文拟从单位犯罪与共同犯罪的联系、单位犯罪的共同犯罪基本形式及其认定等面提出一些浅薄之见。  相似文献   

8.
《中国司法》2004,(5):94-96
六、关于审前程序 (一)立案程序: 对于立案程序主要围绕着是否有独立存在的必要展开,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为“肯定论”。有的代表认为立案是一个独立的诉讼阶段,它有特定的诉讼任务,是刑事诉讼开始的标志,是决定是否开展侦查或审判的关键步骤,因而有独立存在之必要。第二种观点为“否定论”。有的代表将立案程序并入侦查程序中,以减少重复劳动,提高诉讼效率。  相似文献   

9.
刑事责任的根据是回答刑事责任因何而产生和存在的问题的。目前,我国法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犯罪构成论。认为刑事责任的根据是犯罪构成,几乎所有的刑法教科书都持这种观点。第二,犯罪行为论。认为刑事责任的根据是符合犯罪构成的行为,即犯罪行为。最近的一些有关理论文章多持这种观点。第三,“事实总和根据论”。认为一切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和影响着刑事责任的存在、性质、范围、程度和实现等事实或情况,都是刑事责任的根据。这些事实和情况包括:一、犯罪构成事实;二、犯罪构成以外的其他案件事实,主要是犯罪的动机、手段、时间、地点、环境和条  相似文献   

10.
著作财产权转让的性质著作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利,与其他民事权利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其本身具有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双重性。也正是因为著作权的双重性,使理论界对著作财产权是否可以转让以及在权利转让中的性质一直存有较大的争议,世界各国立法对此也有不同的规定。对于著作财产权是否可以转让问题,理论界大致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著作财产权作为一项权利,是基于著作人身权而产生的附属权,由于人身权具有不可转让性,著作财产权同样不能转让。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基于大陆法系国家的著作权理论;第二种观点认为,著作财产权…  相似文献   

11.
论短缩的二行为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明楷 《中国法学》2004,(3):147-156
短缩的二行为犯(间接目的犯)是以实施第二行为为目的的犯罪,但只有第一行为是构成要件行为,第二行为不是构成要件行为;间接故意可以成立短缩的二行为犯;短缩的二行为犯的目的实现与否,既不影响犯罪的成立,也不影响犯罪既遂的认定;行为人实施了作为目的的第二行为时,应根据四种不同情形区分罪数;不具有特定目的的人与具有特定目的的人共同实施短缩的二行为犯中的第一行为的,以及后行为人参与实施第二行为的,应当根据刑法规定及部分共同犯罪原理,分别不同情形判断是否成立共犯。  相似文献   

12.
一回顾先锋小说毁誉交加的发展史 ,不难发现三种不同的评价 :一是对先锋小说持肯定和赞许意见的。他们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产生而欢呼雀跃 ,而其中大多数人看重的是先锋小说高度实验化的文本形式。例如批评家赵毅衡就认为判别先锋派有四个标准 :一是形式上的高度实验性 ,二是力求创新、着意创造困难的形式 ,好像有意让大部分读者看不懂 ,三是先锋派往往受到同行的侧目 ,甚至受到同行的反对 ,四是它有能力为艺术发展开辟新的可能性。〔1〕 第二种评价先锋小说的观点是持否定和反对意见的。这批人中的极端者视先锋派为洪水猛兽 ,避…  相似文献   

13.
刘彤海 《中国律师》2004,(10):37-41
关于中国民法典的结构,有两种不同的争议观点,一是主张罗马式,亦即法式,主要持论者为徐国栋先生,他在不同场合大声疾呼:要敢对德国民法典说不。要回归罗马法;二是主张潘德克顿式,亦即德式。此式以梁慧星先生为其翘楚。主张罗马法式是将亲属法、继承法放到物权债权之前,理由为彰显人的权利、人的尊严;主张德式的认为德式对我国民事立法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基础,并且有严谨的逻辑体系。目前在法学界主张采用德式已成共识。但是两种编纂体例争论各有师承,但都是以形式证形式(民法典的形式),仿佛谁也说服不了谁。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德国民法…  相似文献   

14.
《法学》1991,(3)
根据《杀人抢劫后再入室取物是何性质》一文(以下简称《彭文)介绍的案情,对李某的行为定性,笔者既不同意包庇罪、抢劫罪共犯的意见,也不赞成无罪的观点,认为李某应构成盗窃罪共犯。一、李某并非抢劫罪共犯区分犯罪过程的阶段性,是对本案中的李某准确定性的前提。从《彭文》所介绍的案情来看,此案的犯罪过程其实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当日下午,郑、吴二人杀死敖某并劫走其部分财物(现金、国库券、粮票等)。第二阶段:当日晚上,郑、吴邀请李某再次潜回作案现场搬走电视机、录像机。持抢劫罪共犯观点的同志认为,第二阶段的行为是第一阶段行为的继续,两个阶段的行为构成一  相似文献   

15.
论“持有”的行为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持有的行为形式 ,学界存在第三行为形式肯定说与否定说之争。肯定说认为持有是独立于作为和不作为之外的第三犯罪行为形式 ,是一种新型犯罪行为态样。目前 ,学界持这种观点的人较多。否定说则认为持有并不是独立于作为和不作为之外的第三犯罪行为形式。笔者认为 ,持有并不是一种新的犯罪行为形式 ,完全可以将持有划入作为的行列。  相似文献   

16.
不动产一物二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德风 《法学研究》2012,(3):87-104
对于不动产一物二卖,社会一般观念认为,出卖人失信背义,应保护第一买受人。学说与判例的主流观点则认为,第二买卖合同的效力并不因第一买卖合同的存在本身而受影响,若第二买受人先完成登记,即可取得标的物所有权。不动产的一物二卖应区分不同情形,产生出卖人交出其第二次出卖所获利益、第二买受人不能取得所有权以及出卖人与第二买受人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等法律效果。在这一背景下,当前学说与判例的主流观点殊值检讨与修正,以重回守信与公平的轨道。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讨论的动物致人损害,是指人们饲养或使用的动物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民事权益,给他人造成了生命、健康和财产上的损失时,动物饲养人或使用人应否承担赔偿责任以及如何确定赔偿责任问题。对于动物致人损害,有的同志主张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有的同志则针锋相对地提出适用无过失责任原则。作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持第一种观点者主张,动物致人损害属于一般的侵权损害,因而构成侵权损害的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8.
立法超前——法律运行的规律之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学》1991,(4)
近年来,立法超前的讨论已成为法学界的一个热点,并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观点,有肯定的,有否定的,也有折衷的(即只承认立法的导向作用,而否认立法可以超前)。笔者赞成第一种观点(肯定说),认为:立法超前是一种社会客观存在,它是指社会统治阶级通过对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客观规律进行预测、分析,将这些趋势和规律以及自己依据此而  相似文献   

19.
关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否存在自首的问题,曾一度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我国刑法学界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肯定说和否定说。 一、肯定说。持肯定说者认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存在自首情形,这与我国刑事立法精神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对于违约场合给予精神损害赔偿与否,即受害人得否基于对方违约主张精神损害赔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持否定立场的观点占据主流地位。本文在此问题上持肯定立场,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违约受害人也可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并提出了具体的适用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