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击死大鼠皮肤超微结构,检测心肌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2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2α,HIF-2α)和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type-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的表达变化,为电击死的法医学鉴定提供依据。方法建立大鼠电击模型,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电击死组和死后电击组,每组又分为死后即刻、死后30 min和死后60 min 3个亚组。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皮肤改变,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大鼠皮肤超微结构的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大鼠心肌HIF-2α、H-FABP的表达情况。结果电击死组和死后电击组皮肤的肉眼所见及HE染色结果均无明显差异,在扫描电镜下可见大量细胞碎屑,细胞界限不清,表面可见枯焦状龟裂,散在圆形和椭圆形小孔,边缘不规则,散在大量球形异物颗粒。与对照组相比,电击死各亚组HIF-2α表达均增多,且在死后即刻达到高峰,死后电击组仅在死后即刻表达增多,但低于电击死后即刻(P0.05)。与对照组相比,电击死和死后电击各亚组H-FABP表达均明显降低,在电击死组的表达均低于相应时间点死后电击组(P0.05)。结论电击可引起心肌HIF-2α表达升高、H-FABP表达降低,对电击死的判定以及生前电击和死后电击的鉴别具有法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鼠电流损伤多器官c-Fos表达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ang Y  Liao ZG  Wang SC 《法医学杂志》2005,21(3):171-173,176,F0003
目的探讨c-fos蛋白能否用于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鉴别。方法建立大鼠生前与死后电流损伤模型。生前电击组大鼠于电击后即刻和1,2,4,8h处死;死后电击组大鼠于死后即刻和15、30min及1h电击大鼠,检测所有实验大鼠心、肝、脾、肺、肾、骨骼肌、皮肤、脑等器官c-fos蛋白的表达情况,其结果经图像分析处理。结果生前电击各组大鼠心、肝、肺、肾、骨骼肌、脑c-fos蛋白呈强阳性表达,脾脏与皮肤呈阴性表达;而于死后电击各组大鼠中,仅死后即刻电击组大鼠心、肝、肺、肾、骨骼肌、脑c-fos蛋白呈很微弱的阳性表达,其余各组各器官均为阴性表达。结论检测各器官c-fos蛋白的表达情况,可以鉴别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  相似文献   

3.
无电流斑电击死兔骨骼肌il-6mRNA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鉴别方法及电流通路的推断方法。方法1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即电击死组、死后电击组、对照组。电击死组,用220V交流电的两极分别连接实验动物的左后肢与右前肢,通电致死。死后电击组,从耳缘静脉注射50ml空气致死,于死后即刻用220V交流电的两极分别连接实验动物的左后肢与右前肢通电3min。对照组直接从耳缘静脉注射50ml空气致死,不进行电击。用荧光RT—PCR技术检测骨骼肌白介素6信使核糖核酸(il-6mRNA)表达水平,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电击死兔骨骼肌il-6mRNA水平远高于死后即刻电击者(P〈0.05);电击死兔对称肢体中通电肢体骨骼肌il-6mRNA水平远高于非通电肢体(P〈0.05)。结论骨骼肌il-6mRNA表达变化可用于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鉴别;机体对称部位骨骼肌il-6mRNA表达差异有助于推断电流通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肌小节长度变化,为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鉴别提供新的方法。方法12只兔随机分为对照I组、对照II组、电击死组和死后电击组。每组3只。对照I、II组与死后电击组兔分别从耳缘静脉注射空气30m l处死。对照I组处死后,于死后即刻取其后肢股四头肌;对照II组死后24h于相同部位取材;电击死组兔通220V交流电,通电致兔死后即刻取材;死后电击组于死后即刻通220V交流电4m in后,在相同部位取材。用透射电镜观察骨骼肌肌小节长度变化,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骨骼肌肌小节均缩短,与对照组I相比,前者较后者缩短程度更甚(P=0.000);死后电击组与对照I组相比,仅轻微缩短(P=0.000),对照II组相比,缩短较为明显(P=0.000);对照II组较对照I组的肌小节显著伸长(P=0.000)。结论研究骨骼肌肌小节的长度变化有助于鉴别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水中、油污中无电流斑电击死法医学鉴定的病理形态学依据。方法 SD大鼠28只,分为水中、油污中无电流斑电击死各1组,典型电流斑组、正常对照组、死后电击组、死后水中、油污中电击各1组共7组。采用肉眼、光镜及投射电镜观察水中、油污中无电流斑电击死大鼠皮肤和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并与其它各组进行比较。结果采用肉眼观察,生前水中、油污中无电流斑电击死大鼠皮肤未见明显电流斑。普通光镜观察,可见电击中心部位表皮变性坏死、脱落,表皮细胞变薄、致密,表皮细胞或/和毛囊、汗腺、皮脂腺发生极性化改变。电镜观察,透明层和角质层分离脱落,基底细胞肿胀、细胞器减少、核固缩,汗腺导管上皮肿胀,棘细胞中粗面内质网扩张融合成泡状,线粒体肿胀空泡化;但光镜与电镜的变化与生前电击死比较不明显、典型。而死后电击组皮肤则无明显病理学改变。实验各组大鼠心肌的改变与皮肤改变类同。结论采用光镜和投透射电镜观察在潮湿环境中电击死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可为无电流斑电击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电流斑与有电流斑电击死心肌组织磷脂分布。方法 15只SD大鼠,无电流斑和有电流斑各6只,对照组3只。实验组通过自制电击装置通电致死,对照组采用脱颈处死。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死后0h、12h、24h三个时间段取心肌组织固定和冷冻,对其分别进行制片HE染色和磷脂染色。结果电击死均可见心肌纤维断裂、波浪状改变,血管内皮细胞极性化改变,部分心肌间质少量出血。磷脂染色:电击死0h、12h心肌细胞膜磷脂缺失,随时间延长,磷脂缺失程度加重。对照组仅可偶见单个磷脂位于细胞间质或少量心肌细胞膜磷脂缺损。死后24h,电击组、对照组均可见大面积心肌细胞膜磷脂缺失。结论心肌细胞膜磷脂染色可有助于电击死诊断,但死亡时间达到24h左右则诊断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7.
Wang Y  Liu M  Cheng WB  He GQ  Li F  Liao ZG 《法医学杂志》2008,24(4):245-247,251
目的 研究电击死兔骨骼肌与心肌HSP70 mRNA和c-fos mRNA-表达变化。探究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鉴别方法。方法 1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电击死组、死后电击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用荧光RT-PCR技术检测骨骼肌与心肌热休克蛋白70(HSP70) mRNA与c-fos mRNA表达水平,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生前电击兔骨骼肌及心肌HSP70 mRNA与c-fos mRNA表达高于死后即刻电击者(P〈0.05)。结论 检测骨骼肌及心肌HSP70 mRNA与c-fos mRNA表达变化有助于于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睑结膜充血在电击死判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734例死亡案例,死因包括中毒、机械性窒息、机械性损伤、电击和猝死,基于Efron分级量表调整得到睑结膜充血分度方法,对各案例的睑结膜充血情况分度后进行分析。结果电击死组睑结膜充血较其他死因组严重(P=3.167x10-10, OR=6.780, 95%CI=(3.735, 12.310)),无电流斑电击死组睑结膜充血较其他死因组严重(P=9.293x10-7, OR=7.436, 95%CI=(3.336, 16.574))。在电击死组内,男性较女性睑结膜充血严重(P=0.006, OR=19.506, 95%CI=(2.335, 162.950)),死亡时间在24小时以内的较超过24小时的睑结膜充血严重(P=0.009, OR=3.166, 95%CI=(1.327, 7.554)),冷冻较非冷冻睑结膜充血更轻微(P=0.009,OR=0.316, 95%CI=(0.132, 0.754))。结论睑结膜充血征象在电击死的初步判断中能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电击伤和电击死是法医实践工作中常遇到的案例,尽管有许多学者从电击伤(死)后各个组织器官的形态学以及分子水平的变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实际检案中,法医工作者对其诊断(主要是对无电流斑的死因推断)仍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直接客观的特异性指标,且对电击工具的推断、生前电击和死后电击的鉴别以及电击死后死亡时间的判断都有一定的困难,故其一直是法医学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对电击伤(死)的法医学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对其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0.
Ye GH  Zhang YG  Yu LS  Li XB  Han JG 《法医学杂志》2008,24(2):94-96,101
目的比较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NP)与各种急性死亡大鼠死后48h胰腺的病理形态学变化,探讨两者的鉴别点。方法参照文献制作ANP和电击、机械性窒息(勒死)、急性毒鼠强中毒动物模型,采用半定量评分和图像分析定量分析,观察死后48h胰腺大体和光镜下组织病理变化。结果ANP组炎细胞浸润、脂肪坏死、钙沉积3项与其他组相比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炎细胞浸润、脂肪坏死、钙沉积是ANP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最重要的特异性形态学病理变化,对区别其他急性死亡和死后自溶胰腺有特别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鼠皮肤切创后血清代谢组学变化情况,推断皮肤切创的损伤时间。方法建立大鼠皮肤切创模型,将21只SD大鼠分为切创后1、2、4、8、16、24 h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于伤后相应时间点取血,对照组直接取血。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检测血清代谢物并筛选标志代谢物,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ntanalysis,OPLS-DA)模式建立标志代谢物含量与损伤时间关系的回归模型,对皮肤切创损伤时间进行推断。结果使用GC-MS对所取血清进行检测,初筛得到21种标志代谢物,使用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出4种标志代谢物,其含量的变化规律与损伤时间之间无对应关系,不能直接用于损伤时间推断。使用OPLS模式可得到21种标志代谢物和4种标志代谢物的含量与损伤时间的回归模型,两者均可对损伤时间进行推断,但21种标志代谢物的回归模型预测准确性明显更高。结论利用代谢组学方法建立代谢物含量与损伤时间的回归模型,有望应用于皮肤切创的损伤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死亡原因大鼠尸体血液中红细胞溶血速度的变化规律,为死亡原因的法医学推断提供新思路。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以断髓、置于99%CO的空间、高坠、勒颈方式处死后,取各组大鼠右心室血液,于死后即刻(0h)、8h、16h、24h、32h、40h、48h、56h、64h、72h,采用显微镜数码图像法进行全血红细胞计数(CBC),并对组内和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4组血液红细胞数量在死后即刻至72h期间,均随时间的延长因溶血而减少。其中0~16h,各组溶血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16~48h,速度加快,溶血速度以CO中毒组(88.50±25.99)%最快,其次为高坠(69.33±29.52)%和断髓组(48.78±3.17)%,机械性窒息组(41.90±9.61)%最慢,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56h后,溶血速度再次减慢,至72h机械性窒息组仍有少量红细胞存在。结论 4组不同死因大鼠死后不同时间红细胞计数均减少,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变化特征可为死亡原因的推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致命性心动过缓大鼠血清代谢特征。方法制作心肌缺血-心动过缓-死亡(myocardial ischemia-bradycardia-sudden cardiac death,MI-B-SCD)大鼠模型,以假手术组为对照组,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死后血清代谢谱,结合代谢组学策略分析血清代谢特征。结果 MI-B-SCD大鼠血清代谢轮廓与对照差异显著。与假手术组相比,MI-B-SCD大鼠血清赖氨酸、鸟氨酸、嘌呤、丝氨酸、丙氨酸、尿素、乳酸含量明显升高;琥珀酸、棕榈酸、酮己二酸、甘油醛、己烯二酸、辛二酸含量明显下降,其中多种差异代谢物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 MI-B-SCD大鼠血清代谢显著改变,赖氨酸与嘌呤有较高的诊断MI-B-SCD价值,可望为心源性猝死的法医鉴定及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前期动物实验基础上,结合电击死人体尸检病理组织学观察,确定电击死鉴定最佳的组织取材部位。方法选取23例明确"手-足路径"电击死者,明确死于交通事故颅脑损伤和冠心病猝死者各10例为对照组。所有案例提取双腕上前内侧、双踝上后部等部位软组织,观察并分析其骨骼肌(Sk MCs)和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ASMCs)的核轴比变化。结果 23例电击死案例,年龄19~59岁,男性19例、女性4例;高压电击死3例,日用低压电击死20例;7例出现典型电流斑(31.18%);5例出现胸膜电击纹(22.7%)。电击死组的前腕、内踝的Sk MCs和ASMCs细胞核拉长、扭曲,呈波浪样、栅栏状排列,其核轴比与对照组相同部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且ROC曲线分析,Sk MCs和ASMCs的核轴比的诊断临界值为分别4.84、3.81。结论在"手-足路径"电击死的最佳取材部位应为机体电流路径中最狭窄位置,即腕、踝部位,该部位Sk MCs和ASMCs细胞核的极向性拉长、靠近呈串珠状或直线状排列,为最具特征性和诊断价值的电损伤形态学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大鼠骨骼肌损伤后BECN1、LC3和p62三种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探讨其在鉴别生前与死后损伤中的应用。方法 72只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被随机分为未损伤的对照组、生前损伤组(0.5、1、2、4、8、16和24 h)和死后损伤组(0.5、1、2和4 h),制作大鼠右后肢损伤模型。运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对照组、生前损伤组以及死后损伤组骨骼肌中自噬蛋白BECN1、LC3-2/LC3-1和p62的表达,分别将数据中心化和标准化处理,建立生前损伤和死后损伤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te analysis,OPLS-DA)鉴别模型。结果大鼠骨骼肌挫伤后BECN1、p62蛋白的表达以及LC3-2/LC3-1值在生前损伤和死后损伤组中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ECN1的表达量及LC3-2/LC3-1值经中心化和标准化处理后,可区分生前损伤和死后损伤。生前损伤和死后损伤OPLSDA模型提取的主成分对模型的解释程度较好(Rx2=0.563,Ry2=0.439),但预测程度稍差(Q2=0.366)。结论大鼠骨骼肌损伤局部组织中BECN1、LC3-2/LC3-1值可用于生前损伤和死后损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大鼠皮肤损伤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检测方法,探讨其在法医学中应用的意义。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皮肤切创和挫伤组,分别在大鼠背部制作皮肤切创和挫伤,各组分别在损伤后0h、4h、8h取皮肤组织及对侧无损伤部位皮肤,检测NMR一维1H谱,观察受创皮肤的分子代谢产物随损伤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挫伤组、切创组背部损伤处皮肤的1H-NMR图谱在损伤后4h和8h分别检测到较多NMR波峰,波峰的高度和总面积也发生了改变,与对照部位皮肤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核磁共振技术检测组织代谢产物有望用于损伤经过时间的法医学检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生前机械性损伤后不同时间皮下肌肉出血的病理形态学变化.方法 56只SD大鼠随机分成生前损伤组(48只)、死后损伤组(4只)和正常对照组(4只);生前损伤组按不同时间再分为12组,建立机械性损伤模型;用HE及普鲁干蓝染色法观察皮下肌肉出血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HE染色:生前损伤6~24h,损伤区见较多红细胞及...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法医学杂志》2019,(2):131-135
目的利用GC-MS检测死后家猪脑组织的代谢产物,推断死亡时间。方法成年家猪大脑,置于25℃、75%RH的人工气候箱中,于0 h-84 h内,每间隔6 h取材,GC-MS检测各时间点脑组织代谢物变化。结果PCA显示:平台期和窗口期的时间组彼此分开。建立PLS模型,通过VIP> 1且Kruskal-Wallis检验(P <0.05)筛选出18种重要的代谢物,线性回归模型和参数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元回归方程为:Y_(PMI)=6.610+16.29X_(十八烷酸)+14.56X_(5-氨基缬草酸)+5.517X_(丙氨酸)(R~2=0.909、SE=6.323)或Y_(PMI)=15.78+9.690 X_(5-氨基缬草酸)+86.45X_(亮氨酸)-82.35X_(甘氨酸)(R~2=0.952、SE=4.271)。结论 GC-MS检测出家猪死后脑组织的多种产物与PMI存在显著相关性,证实了其理论和技术推断PMI的可行性。综合多指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和PLS-DA等多元模式分析方法建立PMI推断模型,可提高推断模型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GC-MS检测窒息死SD-大鼠脾组织中代谢产物的时序性变化规律来推测其死亡时间(PMI)。方法密闭橡胶囊封闭大鼠口鼻致捂死,置于25℃、75%湿度的恒温恒湿箱中,分别于0h、24h、48h、72h、96h、120h 6个时间点提取脾组织,GC-MS检测各时间点脾脏组织中代谢物变化,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推断PMI方程。结果通过谱库定性分析,共检测出40种代谢物,构成了大鼠窒息死模型脾组织的"代谢物谱"。建立PLS-DA模型,通过VIP1且Kruskal-Wallis检验(P0.05)筛选出17种重要的代谢物,其中L-亮氨酸、L-脯氨酸、L-丙氨酸、L-赖氨酸、L-谷氨酸、亚油酸、L-色氨酸、磷酸等8种物质,简单线性回归方程R~2均大于0.69,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为Y_(PM)I=2.138+15.537X_(谷氨酸)+123.225X_(脯氨酸)(R~2=0.886,SE=14.56)。结论尸体脾组织代谢物呈时序性变化规律,与死亡时间存在明显线性关系,代谢组学理论和检测技术可作为PMI推断新方法,可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急性氰化物中毒大鼠血浆中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寻找差异代谢物,分析与氰化物中毒相关的代谢途径,进而研究氰化物中毒的机制。方法 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雄性,每组5只),实验组灌胃3.2 mg/kg(1/2LD50)氰化钾溶液建立氰化物急性中毒模型,对照组灌胃等剂纯水,灌胃后分别于45 min,24 h,120 h眼眶静脉采血,通过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采集大鼠血浆代谢谱,根据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以及t检验和变异倍数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并通过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筛选出19个与氰化物中毒相关的差异代谢物,且随时间变化差异代谢物的种类存在差异,主要涉及胆汁分泌、氨基酸代谢等共11条代谢通路。结论 可将牛磺胆酸盐和牛磺鹅胆酸盐作为氰化物中毒潜在生物标志物,马尿酸可以作为两者的辅助指标,也可根据差异代谢物的不同进行服药时间的初步推断。氰化物会对机体酶的活性和能量代谢过程产生影响,且可能造成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