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不同的政企关系模式,会对政府和企业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从我国当前政企关系中“潜规则”的盛行,可以透视出我国政企关系的模式缺陷。要在经济运行中规范政府和企业行为,必须对现行的政企关系进行改革,建立市场主导型的政企关系。  相似文献   

2.
新权威主义有两大特征,一是有权威,特别是有强势领导人;二是有现代化取向的改革开放。没有权威,就没有新权威主义。没有改革开放,也没有新权威和新权威主义。新权威主义实质上是必要的历史过渡。  相似文献   

3.
互动型政企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生活中,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一般地分为政企合一型、政企分离型,另外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政企渗透型。本文通过对象屿保税区行政管理机关与其直属企业关系的分析认为,政企关系的一种新型模式是建立在政企分开基础上的政企互动关系。这种政企关系更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更符合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战后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战后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初探李家华本世纪70年代后期迅速崛起的韩国,为世人所关注,并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后发型现代化国家问题的普遍性思考。韩国不仅有50年代建立起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60年代朴正熙政权的权威主义经济政策;70年代出口导向的经济战略;而且,还有...  相似文献   

5.
无政府主义曾是盛行一时的社会思潮,尽管现在已经没落,但有关于“权威”与“自由”的讨论却延续下来。学者们对无政府主义理论的研究与批判,较少涉及对其理论本身的剖析。事实上,无政府主义理论本身反对权威与追求个人自由既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具有致命缺陷。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一个有关“怎么样都会有政府”的悖论直接将无政府主义导向小政府主义,事实上宣告了无政府主义的破产。与此同时,小政府主义则继承了无政府主义者关于破除绝对权威以追求个人自由的思想,并且在社会实践中取得相当成就。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联邦主义不但是一种联邦与州分权的国家结构形式,而且是规范联邦、州与地方政府关系的一种政治哲学。地方政府在美国联邦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殖民地时期的地方政府曾孕育了联邦主义思想;联邦主义正式诞生后最先被用来规范联邦与州的关系,这便是二元联邦主义,其中看不到地方政府的影子;后来为了消除种种治理危机,美国的政治家们尝试践行了多种联邦主义,其中包括相互依赖的联邦主义、新联邦主义和竞争的联邦主义,地方政府回到了联邦主义政治哲学中。与刚性的联邦主义政治制度不同,联邦主义作为一种处理不同层级政府间关系的政治哲学具有一种与时俱进的特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地方政府在开发区出现了一种"政企统合"的治理模式。所谓"政企统合"模式,即地方政府通过将开发区政府形式的部门与企业形式的部门有机统一起来,通过这样一种特殊的体制来充分发挥政府与企业两大主体在制度创新、区域发展等诸方面的作用,从而提高行政绩效与区域绩效的模式。开发区通过在人、财、事三个维度进行权力扩张,带来了开发区地方政府的优势,从而形塑了"政企统合"模式的管理特点。本文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展开了实证研究,发现政府行政管理企业化、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化以及地方政府运行公司化三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了"政企统合"模式的自我运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多元主义政治理论以利益集团与政府关系为政治分析的切入点,以国家权力的多元化为基本前提,把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现实民主的基本实现模式,它对利益集团的存在和作用持肯定态度,认为在利益集团的冲突中,政府是一个中立的仲裁者的角色,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抗性竞争关系。多元主义关于利益集团与政府的关系理论关于权力多元化的基本前提缺乏普适性,它所强调的权力多元化基础上的社会制衡,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空想,关于利益集团冲突与协调过程中政府角色的界定低估了政府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权威主义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成为当代政治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在东亚国家特别是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而又独特的作用。通过对于新权威主义概念的阐释,找出新权威主义与东亚文化融合的原因,论述新权威主义与东亚儒家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梳理中国政治发展从极权主义向新权威主义转型的过程,从而说明新权威主义对于当今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作用。  相似文献   

10.
搞活国有企业的关键中国石化金陵石油化工公司总经理吴瑞林一、重塑政企关系判断企业的改革是否到位,一条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是不是从政府的控制束缚中解放出来,处于完全独立的地位。换言之,就是有没有改变“父子”关系,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为了弄清应该建立什么样...  相似文献   

11.
矿业权是明确矿产归属的物权、可以开发的特许授权和实际开发的企业产权复合而成的权利集合体,矿业权所属的探矿权与采矿权的基本构造与矿业权相同。矿业权是并不存在的权利,国外没有矿业权理论和制度,日本和韩国矿业立法规定的矿业权与我国的矿业权理论完全不同。我国矿业权理论源于对日本矿业权制度的"异化"而影响至今。虚无的矿业权导致我国矿业制度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导致矿业制度的诸多困境、两难。应当撤销虚无的矿业权理论,将矿产物权、特许授权和企业产权三者并列,以此构建现代矿业制度。  相似文献   

12.
治理理论视角看韩国新村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学者对韩国新村运动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注意到了经济发展领域的强制性动员与参与,而没有触及到韩国新村运动真正的成功经验,即该运动在整个推进过程中合理利用治理理论这一“精髓”。本文运用现在社会科学界十分流行的治理原理(又称为共治或网治governance)来解释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上世纪70年代,朴正熙总统为代表的韩国政府正是合理地使用了社会性的网络型治理理论(networks governance)将当时国内所有涉及新村运动的政府部门的公务员(行动者)与民间组织(农民)进行资源的协调和整合,并在该运动中大胆地导入了具有革命性的改革政策,使社会各阶层的构成元之间形成厉害(利益)关系后最终促成了理想性的协作方式,提高了全体社会元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凝聚力,最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韩国新村运动的丰硕成果。本文以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为鉴,积极探索适合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性理论与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3.
韩国婚姻家事法律制度体现出独有的特色,韩国制定了专门的家事审判程序,设立了“家事法庭”或“家事法院”等专门机构。其婚姻管理模式方面与我国存在诸多不同,为重新审视我国的婚姻家事法律制度提供了诸多可以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4.
边缘化国家正是在反体系运动与大国遏制的互动过程中建构了关于自我的边缘化心理身份,而这一身份反过来又激发了它们的反体系行为,于是冲突在对抗与缓和的不断转换中周而复始地上演。朝鲜作为国际体系中的边缘化国家,在与体系的长期互动过程中,正是在反体系运动的实践等主要因素影响下,建构了自我的边缘化心理身份,而这一身份又引发了朝鲜以发展核力量为主的持续的国家反体系运动,大国则通过遏制或战争威胁来应对朝鲜的边缘化行为,朝鲜半岛的安全困境正是基于这一互动逻辑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各国在民事司法改革中施行的小额诉讼程序,目的既在于提高诉讼效率、减轻法院负担,也在于实现司法的大众化.日本的一日审理原则、韩国的履行劝告制度为我国小额诉讼程序的构建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与借鉴.我国小额诉讼的具体制度设计中,审理方式、证据调查、诉讼费用、法官释明义务等问题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6.
早期韩国外交囿于东北亚区域,但近年来,韩国日益以中等强国的进取姿态,试图超越东北亚外交的局限,向亚洲乃至全球层面扩展影响力。其中,东南亚已上升为韩国外交的战略区域。以经济利益为重心,韩国积极参与地区多边机制,拓展安全合作,提供发展援助,推动环境和文化外交,全面追求其在东南亚的政策目标。韩国外交的这一态势,会对中国在该地区的利益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大学生关注的国家中,韩国一直名列前茅。中国大学生眼中的韩国是一个非常正面的形象。中国大学生对韩国的喜爱,反映了其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留恋,对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在自己的国土上不断流失、在其他国家开花结果的现实的无奈和伤感。  相似文献   

18.
政府与企业关系转型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制度性结构、机制性结构和主体性结构共同构成了政府与企业关系的系统性结构,也是认识和理解政府与企业关系转型的基本脉络.中国的政府与企业关系转型,既遵循转型社会的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的系统性改革,才能化解政府与企业关系转型的现实困境,推动政府与企业关系...  相似文献   

19.
补偿制度是土地征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韩两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在补偿原则、补偿范围、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和补偿争议救济等方面存在差异,我国应借鉴韩国的先进经验,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20.
1948年以来,韩国的人权状况随着国内政权的更迭和逐渐民主而出现从压制逐渐过渡到有力保障的过程,韩国的人权保障法律制度在其民主化进程中逐步完善并向系统化发展,主要表现在韩国1987年宪法对基本人权的规定,同时韩国加入与人权有关的国际条约,来巩固和加强对人权的保护力度,并且按照相关国际条约向国际组织报告韩国的人权状况,接受国际评论。然而,个人申诉权在韩国并没有真正得以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