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涉众型经济犯罪是指涉及众多受害人,特别是涉及众多不特定受害群体的经济犯罪。有效地防范此类犯罪的发生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我国的涉众型经济犯罪呈现出受害人众多,涉案金额大等特点,产生此类犯罪的原因涉及经济背景因素、主管部门的监管和被害人自身的问题等诸多因素,应着重从拓宽投资渠道、加强对投资资金的运作监督和增强投资者的理性投资意识等方面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2.
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特点及侦查对策多维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涉众型经济犯罪指涉及众多、特别是涉及众多不特定受害群体的经济犯罪.针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特点及发案原因,公安部门应多策并举,优化侦查对策.与此同时,还应加强社会管理和防范,压缩涉众型经济犯罪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3.
当前,涉众型经济犯罪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着我国社会秩序的安定。涉众型经济犯罪侵害不特定多数人的财产权利,已成为我国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现象。针对涉众型经济犯罪涉及面广与隐蔽性强等特点,应采取有效侦防对策,以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4.
非法集资犯罪是近年来较为突出的经济犯罪,其具有涉众性、后果严重等特征。它不仅严重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甚至威胁到我国经济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本文分析了非法集资犯罪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5.
经济犯罪的案发率,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状态是正相关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涉众型经济犯罪成为众多经济犯罪中一种突出犯罪,但它并非我们常说的专业法律术语,而是在具体的打击犯罪的司法实践中,由相关的司法实务部门根据该犯罪的特点、侵害对象等本质特征,对其进行抽象概括的统称。涉众型经济犯罪作为一种高发犯罪,给社会带来的后果,呈现一种复合性态势,它不仅破坏社会经济发展,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处理不当容易造成群体性事件,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深入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特点、手段等进行研究,提高打击和防控犯罪的能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涉众型经济犯罪呈上升趋势,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制约了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施.成为我国经济领域中严重的不和谐因素。该犯罪具有涉案金额巨大、涉及面广、危害严重的特点。针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特点.侦查也应采用相应的侦查对策和处置方法。  相似文献   

7.
涉众型经济犯罪是近年来较为突出的经济犯罪,具有广泛性、后果严重等特征。该类犯罪的生成机制主要源于我国社会转型期的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如金融体制不够健全、社会资源分配不公、打击不到位、犯罪成本较低以及参与群众法制观念淡薄,盲从、投机心理严重等。对此,预防和应对涉众型经济犯罪需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消除社会冲突,发现、解决社会矛盾,不仅在金融政策上要“疏”、“堵”双管齐下,还要利用典型案例,做好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宣传和心理预防工作.加强预防和控制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情报信息工作,建立健全严格的事件倒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增强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力度,加大犯罪成本,把打击、防控涉众型经济犯罪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结合起来.构筑有效的涉众型经济犯罪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8.
涉众型经济犯罪主要是针对不特定社会公众实施诈骗犯罪,涉及人数众多,涉案金额巨大,容易引发群体性不稳定因素,社会危害性较大。公安机关应当高度重视,坚持工作前移,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处置,坚决遏制犯罪。  相似文献   

9.
涉众型经济犯罪涉及众多受害人,特别是众多不特定受害群体,是我国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经济犯罪,是近年来我国经济领域中呈高发态势的犯罪类型之一。该类犯罪以涉案范围广、涉案人员多、涉案金额巨大为典型特征,极大地威胁和侵害了我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有效预防此类犯罪的发生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金融行业经历了巨大变革,金融犯罪也层出不穷,花样翻新。涉众型金融犯罪涉及人数众多且社会危害性强、影响力大,近年来呈现出高发态势,此类犯罪成因复杂,影响因素较多,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现阶段我国涉众型金融犯罪防控存在诸多问题,大预防格局还有待完善。应当构建以投资人群体为中心的多机构协作和参与的预防犯罪一体化体系,全面提升金融风险治理水平,以达到有效防控涉众型金融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省涉众型经济犯罪主要表现形式有:合同诈骗涉及面广、金额巨大,集资诈骗犯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突出,传销犯罪屡打不绝,非法经营证券、期货犯罪涉案金额大。打击防范涉众型经济犯罪必须紧紧依靠党委、政府,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践行情报信息主导经侦工作观念。基本对策:一要增强经侦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要构建维护经济安全的工作体系;三要夯实经侦工作基础;四要坚持政策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五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省涉众型经济犯罪主要表现形式有:合同诈骗涉及面广、金额巨大,集资诈骗犯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突出,传销犯罪屡打不绝,非法经营证券、期货犯罪涉案金额大.打击防范涉众型经济犯罪必须紧紧依靠党委、政府,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践行情报信息主导经侦工作观念.基本对策:一要增强经侦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要构建维护经济安全的工作体系;三要夯实经侦工作基础;四要坚持政策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五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3.
涉众经济犯罪侵害人数众多,涉及的社会面非常宽,影响深远。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涉众经济犯罪手段不断更新,网络化趋势明显。案发后追赃难度大,如果处置不当,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警方需要高度关注维稳形势。通过引入社会资源,形成政府和社会合力,发挥信息化和大数据的功能,构建网络社区情报防控体系。通过全面情报导侦、网点组织体系、社区文化制度、激励制度的构建和创新,发挥网络社区警务在涉众经济犯罪中的作用,打击、预防犯罪。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语境中的涉众型经济犯罪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涉众型经济犯罪是近年来较为突出的经济犯罪,其具有广泛性、欺诈性、有组织性等特征。该类犯罪的生成机制主要缘于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公、金融体制不够健全以及民众相关专业知识的匮乏。对此,预防和应对涉众型经济犯罪需三管齐下,首先需构建和谐社会、以公平原则分配社会资源,其次要深化金融制度改革、加强金融系统综合治理,最后则是多加宣传、增强民众的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15.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涉众型经济犯罪治理方法至关重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对涉众型经济犯罪治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公安机关在涉众型经济犯罪治理工作中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时,应首先明晰当前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成因及治理难点,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作为一条逻辑主线贯穿于涉众型经济犯罪治理的各项工作中。在具体实施中,通过多方拓宽投融资渠道,完善法律规范,共建全民防范机制,建立高效的涉案财物处置机制,共建涉案证据统一管理机制,搭建数字化犯罪预警平台等构建涉众型经济犯罪治理框架,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6.
涉众型经济犯罪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影响了我国社会秩序的安定。涉众型经济犯罪在侵害不特定多数人财产权利的同时,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已成为我国经济领域中严重的不和谐因素。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具有显著的特点,在办理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过程中,除了在侦查阶段上要注意谋略和方法的运用外,在破案后,一定还要注重案件的合理处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涉众型经济犯罪呈多发、上升趋势。由于犯罪手法的日新月异,涉案金额的日益扩大,涉众型经济犯罪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并且容易引发群体性不稳定因素,社会危害性较大。基层派出所作为公安机关的一线单位,在处理此类案件的警务实践中仍存在问题,为此必须建构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8.
涉众型经济犯罪不是一个具体的罪名,而是几个经济犯罪罪名的合称,这一类经济型犯罪严重损害了国家、社会、公众的财产利益。以经济犯罪侦查机制为视角,分析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内涵、特征以及成因;完善涉众型经济犯罪侦查工作机制,以一体化为基础开展各项工作;侦查职能的发挥,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保障机制支撑;监督制约机制是侦查机制里一项重要内容,要从内部和外部监督制约机制的完善来提高涉众型经济犯罪侦查成效。  相似文献   

19.
涉众型经济犯罪是指发生在经济运行领域里,以高额回报等虚假信息为诱饵,以众多不特定公众为侵害对象,非法牟取巨额钱财,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并危及社会稳定,依照《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涉众型经济犯罪涉及面广、潜伏期长、涉案金额大,在治理上需多措并举,完善经济行政法规,抓住重点环节查处重点案件,进一步完善善后处理机制,做好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在新农村建设较为顺利推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影响新农村建设及其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总体上,农村犯罪呈现出以下特点:犯罪数量稳中有升;犯罪类型日趋多样和复杂;侵财型犯罪持续保持高位;青少年犯罪出现新的变化;基层组织职务犯罪凸显;涉众型经济犯罪增多;犯罪手段呈现隐蔽性及科技性等。今后,在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进程中,犯罪数量仍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增无减,犯罪类型会出现新的增长并呈现出新特点,犯罪手段也会不断翻新。因此治理农村犯罪,应坚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原则,力争从深层次上减少犯罪产生的诱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