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法治的人生态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治作为现实的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与生活式样 ,时刻与现实的人的当前生活与未来命运密切相关。作为现实的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与秩序追求 ,它反映着现实的人的生活立场与人生态度。法治的人生态度的基本特色体现为悲观主义、保守主义、现实主义和个人主义。法治的人生态度与法治始终处于彼此塑造的双向互动之中  相似文献   

2.
丛涛 《行政与法》2006,(2):33-34
建设和谐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法治的和谐程度。而法治的和谐运行客观上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它是和谐法治的精神意蕴,是现代法治理念的逻辑基点。和谐法治的建构必须体恤人性,给予人的权益的最大关注。现代和谐法治的建构在现实层面不能忽视权利意识、行政权力运行、司法、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人文精神与西方法治传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西方法治 ,无论是理念还是制度 ,都源于人们对人生意义、价值的认知和关怀。古典的法治理念和学说脱胎于希腊时期人文思想的襁褓。而近代法治的生成又得力于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的张扬。人文精神的理性追求奠定了近代法治主义的思想基础 ;人文精神对人的深切关怀唤起了人们的法律信仰 ;人文精神内在的自由平等精神锁定了西方法治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法律始终给人一种神圣威严的感觉,同时又隐约使人可以感受一种对人的温情关怀。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人们不断追问着这些问题。法律作为一种现实的人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现实的人的秩序追求与制度安排,始终基于对人性的认识之上,不同的人性认识决定不同的法律制度,不同的法律制度也反映不同的人性认识。认真看待法治与人性的关系,对法治建设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文精神是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赖以存在的根基。人文精神的失落是当下世界性的问题。罪犯是道德失范、人文素养缺损的典型。监狱改造罪犯的过程实质就是培育罪犯人文素养的过程,改造罪犯的行刑诉求体现了监狱对罪犯的终极人文关怀。监狱文化受到古今中外多元文化的冲击,必须有赖于一种文化权威,以鲜明的时代视野、开放的文化心态和多样化的价值追求,从行刑立法与行刑实践的两个层面上重构人文精神,才能有力推进行刑的人文关怀进程。  相似文献   

6.
加强和弘扬法治的人文精神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趋势,寄托着公民和整个社会的希望。人文精神是当代法治建设的重要内涵,是法治建设的根本方向和价值追求,其彰显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法治的人文精神要求法治必须以人为本,只有以人为本的法治才是真正的法治,才能赢得民心,也才是符合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处于建设法治社会的进程中,规范当代中国的立法操作与执法方式是关键,这就要求法律制定者充分考虑社会习俗、民众主观情感和个人客观需求,通过运用古典自然法学的理念塑造自己的立法姿态和立法权成.而古典自然法思想一直所倡导和追求的理性观是人们对价值的追求从理想变成现实的强大动力,能够启发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对指导当代中国的立法、法治建设以及提高民众的法律素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尹杰 《法制与社会》2011,(25):55+62-55,62
在现代法治社会建设中,依法治国是进行法治建设的重要途径。要实现法治,首先应该明确在法治社会里应是以个人为本位的,对于以往的"国家本位"、"社会本位"的理念应予改变。这种观念的转变在行政执法中尤其应该受到重视,本文就这一问题结合时下非常流行的"人文关怀"一词对严格执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9.
法治作为人类社会经过长期发展所总结、完善的理论与实践的产物代表了人们对于自由、平等、正义、幸福追求的现实努力,它反映了人与人、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之间如何协调发展,如何维护与限制私权与公权的存在空间,从而使得人能得到全面发展的理性思考。法治国家正是基于法治的理念,本着对人的尊重的前提,来规范国家权力的行使。如何建设与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彰显法治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这也是处于全方位改革时期的中国所要思考与实践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张彦金 《法制与社会》2012,(14):275-276
虚拟技术的蓬勃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网络的普及给人类生存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相应的人产生了分化:虚拟的人和现实的人.虚拟世界改变着人类现实的生存活动,由此便引发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在这矛盾关系中如何将生命关怀体现出来,使人和谐、自由、全面发展,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平和——现代司法之境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对50多年执政经验的总结与对世界法治发展潮流的前瞻,我们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目标,这为平和司法理念的提出创造了政治、文化基础。平和司法观要求司法者理性思维与平等意识的养成,在刑事司法领域充分贯彻司法谦抑原则,而司法者信守规则、人文关怀精神则是实现平和司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是现代社会发展和个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人文关怀的支撑。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将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的不足,积极探索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来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夏钦 《法制与社会》2010,(28):161-161,175
对法治的诉求不仅寄寓了国人对历史的反思,也寄寓了国人对现实的理解和批判。在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法治业已成为共和国寻求生存和发展的依赖性资源。本文试在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有限政府的研究上,寻找其与依法行政、实现行政法治的内在关联,希望能为我国新时期新的背景下法治政府的构建提供一些构思和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代民主宪政社会不可或缺的生活形态,法治的意义及其核心价值,不论在具体法律实践或抽象理论阐述上,却依然存在着极大争议。"大法官会议"以人性尊严为本的法治观点,毋宁是一种"自由民主宪政秩序"的法治观点。无论是形式合法性或民主程序的法治要件,均无法在法治的具体实践上,保证执政者或立法者不会借助法治的形式要件,来追求满足其政治野心或个人私欲的不正当目的。法治理想的追求,应当着重法律实质内容的道德论证质量。就人性尊严的内涵来说,德沃金提出的两项人性尊严原则,内在价值原则与个人责任原则,确实是值得我们反思借镜的理论资源;特别是,他对人的内在价值的诠释,亦即人具有由自然与人类共同创造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客观价值,适足以填补大法官人性尊严观的论述盲点。  相似文献   

15.
实践哲学视野中的“法治”与“德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治”与“德治”、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系是法哲学、法理学和中国政治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实践哲学出发 ,分析了二者在人的生存实践、实践目的、方式上的同一性 ;西方在现代化过程中法律与道德的分离 ,以及在螺旋式发展中二者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 ;中国在法治与德治的相互关系和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认为不能从纯粹理论层面 ,惟有从中国社会实践出发 ,从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中 ,才能找到二者相互关系契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庄宇 《法制与社会》2011,(30):271-272
现代法治注定要以人文精神为其精神底蕴,以人类的进步和幸福生活为终极关怀。可无论在西方固理性主义的过度膨胀导致的法律工具主义盛行,还是在中国因缺失现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和宗法伦理制下“人治”影响的国民性,都使得现代法治的建立遭受到了人文精神的困境。找出现代法治的人文困境原因及出路之所在,是现代法治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穿越法律规则的公平与正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追求,其内涵十分丰富且不断变化,在具体的检察执法中,检察机关应坚持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的公正观,突出程序正义的优先作用,恪守检察官的客观义务,树立打击与保护并重的司法理念,注重司法人文关怀,坚持宽严相济原则,全力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现时代需要一种融合中西人文主义之精髓、兼济人的认知理性与道德理性的新人文主义。从人文主义的视角看,道德人文维度与民主政治维度是构建中国法治需要着力加强的两个方面。在法治发展道路上,中国需要协调好法治的道德、功利、政治与行政四个层面,沿着自身的文化传统,打造政治和社会的理性与道德基础,开拓一种具有厚重人文底蕴的"道德的民主法治",实现仁义道德与自然权利、民主法治在现代的历史衔接。  相似文献   

19.
走向法治的政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法伴随国家产生时,以约束权力为标志的法治并未同时出现,人类曾长期地处于有法律而无法治的状态下生存和发展。正因如此,人类从未停止过追求法治的理想。而当人类的文明进程发展到法治最终在一些文明国家确立且取得令人折服的成就后,应该说走向法治作为各国的共同方向是一个不需论证的命题。然而,现实似乎告诉人们,法治之路是艰难的──法治虽然无限美好,但它却不是靠歌颂、祈求或宣布就能实现的。本文认为:走向法治存在着政治上的悖难,对这一悖难的克服是法治确立的条件,克服这一悖难的过程使法治之路艰难。市场经济是孕育克服…  相似文献   

20.
随着依法治国的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实行法治已成为世界历史潮流和人类的崇高理想,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共同追求。本文从法治的基础层面"法治"角度研究毛泽东时期我国法治认识实践,不仅有助于我们总结中国法治建设的历史经验,同时对我们解决现实的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