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6例冠状动脉肌桥法医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或某些动物冠状动脉主干某一段有时穿行于心肌纤维中,这段被心肌纤维覆盖的血管称壁冠状动脉(muralcoronaryartery,MC),而被覆血管的心肌束称为冠状动脉肌桥(myocardialbridge,MB),冠状动脉肌桥影响心脏的血液动力学,可导致胸痛、心率失常,甚至猝死等[1-4],有关冠状动脉肌桥病理学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对我们尸检中的26例冠状动脉肌桥进行法医病理学研究报道。1资料与方法资料来源于我院1988年1月~2001年12月尸检档案中750例死亡案例,其中冠状动脉肌桥26例,每一案例均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及案情资料,进行了系统尸检,每例尸检均在死后24小时…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肌桥存在于极少数人中,系正常解剖学变异。随着病理学研究的进展,目前认为心肌纤维束跨越冠状动脉表面所形成的冠状动脉肌桥压迫,可引起冠状动脉供血障碍致心脏性急死。笔者在检案中见到1例,现报道如下:简要案情1990年12月10日晚,马某酒后与他人发生纠纷,事后马某被他人从其床上拖至地下,拳打脚踢其头部、左腰和用砍刀背打击其左胸部等处,马因处于醉酒嗜睡状态未能反抗。当时发现马某面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肌桥也称冠脉肌桥或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冠状动脉分布走行的发育畸形,为冠状动脉某一段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走行于心外膜下的心肌层内。这种先天性冠状动脉分布走行的发育畸形可以引起猝死,在尸体解剖中也较为常见。本文对冠脉肌桥的形态学特点、临床影像学与心电图改变、猝死机制以及法医学鉴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肌桥临床上的表现,血管造影,诊断以及治疗得到医生的普遍认可,但在导致猝死尚还没有引起法医同仁的注意。通过复习相关的文献。本文主要对冠状动脉肌桥的研究状况、致死机制以及由此引起猝死的病理特点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易旭夫  陈晓刚  李秦  林丹 《证据科学》2008,16(1):125-127
冠状动脉肌桥临床上的表现,血管造影,诊断以及治疗得到医生的普遍认可,但在导致猝死尚还没有引起法医同仁的注意。通过复习相关的文献,本文主要对冠状动脉肌桥的研究状况、致死机制以及由此引起猝死的病理特点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靶向心脏冠状动脉死后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postmortem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PMCTA)方法 对冠状动脉狭窄进行诊断,探索其对冠心病猝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用鉴定实践中的6例死亡案例,用5F猪尾型导管经股动脉入路高压注射对比剂碘海醇,获取冠状动脉影像学数据并处理分析,将冠状动脉靶向显影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常规尸体解剖、组织病理学检验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尸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验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病例在靶向心脏冠状动脉造影中均得到相似的结果 ,诊断吻合率达83.3%。靶向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方法 可以有效显示心脏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常规尸体解剖、组织病理学检验结果 具有一致性。结论 靶向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在冠心病猝死案件中可以作为常规尸体检验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7.
《中国法医学杂志》2019,(3):222-225
目的法医病理学实践中缺乏可供参考的冠状动脉直径的参考值,本文目的为建立中国东北地区成年人尸体解剖案例中固定后心脏标本的各冠状动脉外径的参考值,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身高、心脏重量的关系。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法医司法鉴定中心于2010年~2016年受理的852例案件,依次测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与右冠状动脉主干管腔的外径。结果成年人各冠状动脉的外径与年龄、心脏重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不同性别间冠状动脉主干的外径存在显著性差异,女性的各冠状动脉外径均小于男性。结论法医病理学实践中需要根据不同性别、年龄、心脏重量来判断各冠脉外径的大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死后CT血管造影技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程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基于前期实验研究结果,对人死后离体心脏CT造影装置进行改良,选取不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猝死的检案案例,于心脏解剖前完整取出心脏并立即行CT冠状动脉造影,并将CT血管造影结果与组织病理学所见进行比较;同时比较改良前后造影装置的优、缺点。结果改良的离体心脏造影装置可以获得更好的成像效果;死后CT血管造影技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程度诊断上与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所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同时还可以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将冠状动脉病变更客观、形象地展现出来。但CT血管造影技术只能对病变血管进行检查,在死因的诊断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结论死后CT血管造影技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程度案件中可以作为传统尸体解剖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死后CT血管造影技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程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基于前期实验研究结果,对人死后离体心脏CT造影装置进行改良,选取不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猝死的检案案例,于心脏解剖前完整取出心脏并立即行CT冠状动脉造影,并将CT血管造影结果与组织病理学所见进行比较;同时比较改良前后造影装置的优、缺点。结果改良的离体心脏造影装置可以获得更好的成像效果;死后CT血管造影技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程度诊断上与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所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同时还可以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将冠状动脉病变更客观、形象地展现出来。但CT血管造影技术只能对病变血管进行检查,在死因的诊断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结论死后CT血管造影技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程度案件中可以作为传统尸体解剖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0.
1案例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00例猝死均为1982~2003年,丹东地区例(60%);Ⅳ狭窄者30例(30%);其组织学改变主要是内皮细胞增生、肿胀,肌性肥厚,腔内积血,微血栓形成,管腔狭窄呈花环状、乳头状、同心圆状等变化。(4)心肌病变:本组100例中均有心肌断裂,其中有陈旧性心肌梗塞者30例,心肌充血者6例,心肌微血栓形成者4例。上述心肌病变均系心缺血性病变;对照组冠状动脉、小冠状动脉及心肌未见明显改变。2讨论(1)病理诊断小冠状动脉狭窄不仅发生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据报道,约有17种疾病可伴有小动脉狭窄病变,因此,小冠状动脉狭窄并非是特异…  相似文献   

11.
在法医学实践中原发性单纯型脑干损伤(primary simple brain stem injury,PSBSI)由于死亡迅速、损伤病灶轻微、隐匿,常引发死因鉴定困难或争议.本文对4例PSBSI的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鉴定提供借鉴. 1 案例资料 例1 胡某,男,79岁,被中型客车迎面撞击,当即倒地死亡.尸体解剖检验:左顶部头皮片状擦挫伤;颅骨无骨折,蛛网膜下腔无出血,大脑、小脑未见出血,脑干各切面肉眼未见明显出血病灶.病理学检验:大脑、小脑、颈髓等未见异常,桥脑、延脑内见灶性、裂隙状出血,局部轴索肿胀.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粥样硬化,管腔狭窄Ⅰ~Ⅱ级,余各脏器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2.
1案例资料例1某男,64岁,进食含有毒鼠强的面粉包的饺子后出现抽搐、呕吐等症状,急送医院抢救,住院8d,病情好转后出院。出院后曾多次发生抽搐,第22d突然死亡。死后2d尸体检验:尸斑暗红色,尸僵较强,口唇、十指指端发绀。心脏重275g,各瓣膜周径及室壁厚度基本正常,心腔内可见鸡脂样凝血块。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粥样硬化,狭窄达Ⅱ级,左旋支狭窄达Ⅰ级,右冠状动脉基本正常。双侧胸腔有少量淡红色积液,右肺与胸壁轻度粘连。脑重1600g,基底动脉节段性粥样硬化,脑表面及切面未见明显出血、坏死等改变。组织病理学检查:心肌纤维粗大,局部区域肌浆凝聚,收…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给节性多动脉炎致猝死的案例报告不多,现报告1例,并作法医病理学分析。1案例某男,34岁,某日因盗窃被村民抓获后感胸闷、心慌,后被人释放,数小时后发现已倒地死亡。死后两天进行尸解,尸长162cm,发育正常,眼睑左闭右开,双瞳孔不能透视,左下眼睑略肿胀,前胸、腹部见8处小块状表皮缺损,右膝关节见多处小块状表皮缺损,右小腿胫前见12cm×10cm片状皮下出血,左膝关节至小腿胫侧8cm×6cm皮下出血。颅骨未见骨折,颅腔、胸腔和腹腔未见积液。镜下见皮肤缺损,缺损处表面见大量细菌菌落,真皮与皮下组织交界处多条中型肌性动脉…  相似文献   

14.
<正>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生与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密切相关。经研究证明,增生的VSMC通过内弹力膜(intemal dasticlamina,IEL),导致冠状动脉内膜的病变,进而发生动脉粥样硬化。VSMC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键因素。研究VSMC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不仅是临床心血管疾病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法医病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作者就近年来国内外对该课题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神经病理学和法医学徐庆中(一)神经病理学是研究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肌病在内的各类疾病的发病机理以及病理形态变化的学科,包括颅脑损伤、脊椎-脊髓-神经损伤的病理,脑脊髓血管病和缺氧性疾病的病理,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病理,神经系统肿瘤病理,神经系统变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不同原因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大体病理学数据,为不明原因的猝死鉴定提供证据支持。方法 收集南京医科大学司法鉴定所2010—2020年行法医病理鉴定的167例成人SCD案件,汇总SCD案例的大体病理学检验数据,统计分析不同死因的特征。结果 男、女性SCD案例比例3.4∶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引起SCD的首要原因,主要分布于40岁以上的人群。心肌炎导致的猝死主要分布于年轻群体,平均死亡年龄为(34.00±9.55)岁。分析不同原因SCD的心脏病理学参数差异发现,主动脉瘤或动脉夹层猝死者的主动脉瓣瓣环周径多呈明显扩张(P<0.05)。男性主动脉瘤或动脉夹层和合并死因组的心脏质量增大,合并死因组的肺动脉瓣和三尖瓣瓣环均扩张(P<0.05)。结论 不同原因SCD存在多个大体病理学测量指标差异,在心脏性猝死的原因推断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官大威  李德祥  朱宝利 《法医学杂志》1989,5(3):9-11,8,F00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仅在临床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中占首位,而且也是法医病理学鉴定中最常见的心脏性猝死原因。现代医学发展使临床上对早期心肌梗塞的患者可以实施冠脉溶血栓疗法,或冠脉搭桥术,使阻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即冠脉再灌注,以期促进缺血心肌的恢复。虽然国外许多学者对冠脉再灌注的效果已有研究,但结果并不一致。一些实验结果表明早期心肌缺血后冠脉再灌注120分钟使缺血心肌  相似文献   

18.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被证实是引发35岁以下青年人(尤其是运动员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首要原因。约60%的HCM患者由编码肌小节蛋白的基因突变导致,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肌钙蛋白T基因、肌钙蛋白I基因被认为是引起HCM最常见的突变基因。基因检测在HCM的临床诊断中已趋于常态化,但在法医工作中应用较少,如果基因检测技术能够应用于法医病理学诊断,将会给HCM猝死案件的死亡原因确认工作提供便利。更重要的是,通过猝死者的基因检测结果尽早进行家庭成员的危险评估才能降低猝死的发生率。本文主要综述了HCM的分子机制进展以及该疾病在法医病理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1案例资料案例1某男,66岁。某年7月16日因纠纷与人撕扯被劝阻拉开后,突然倒地死亡。尸表检验:前额部有1条状表皮剥脱,前胸可见皮下出血。解剖检验:心重323g。左心室壁厚1.5cm,右心室壁厚0.6cm,三尖瓣周径11.0cm,肺动脉瓣周径8.8cm,二尖瓣周径11.0cm,主动脉瓣周径8.2cm,左右冠状动脉管腔Ⅳ级狭窄。组织病理学检验:左、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伴钙化,管腔狭窄Ⅳ级;室间隔、左心室后  相似文献   

20.
<正> 最初,健康的青年男性睡眠中急死在日本被称作Pokkuri病。这些病被认为与在美国的亚洲难民中发现的SUNDS病是相似的。我们检验了睡眠中急死的青年男性的心脏。冠状动脉,心脏传导系统的形态学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