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律与金融”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美国兴起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继20世纪60年代“法和经济学”运动之后的又一股交叉研究浪潮,它运用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分析工具来分析金融法问题,属法律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分支领域。法律和金融理论有两大研究方向:一是强调法律这一制度性因素对金融主体行为的影响;二是利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金融法问题。在不同法系背景下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各国法律渊源的不同,金融的发展具有路径差异。  相似文献   

2.
比较法与国际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般认为,国际法,作为主要规范国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则,本质上是一种超越国家之外的世界性法律体系。这决定了它具有不同于另一种法律体系即国内法律体系——后者本质上是一种局限于国家内部的民族性法律体系——的独特特征:它的主体是国家而非个人(自然人和法人,以下同);它的制订者、实施者和承受者均是国家自身、没有一个超国家的中央立法、执法和司法机关来制订和施行它。这种自成一类的特征,使得它与国内法、国  相似文献   

3.
“法律与金融”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美国兴起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继20世纪60年代“法和经济学”运动之后的又一股交叉研究浪潮,它运用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分析工具来分析金融法问题,属法律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分支领域。法律和金融理论有两大研究方向一是强调法律这一制度性因素对金融主体行为的影响;二是利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金融法问题。在不同法系背景下,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各国法律渊源的不同,金融的发展具有路径差异。  相似文献   

4.
就一种方法而言,比较法很早就存在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都是比较法的杰作;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较法学在19世纪才被提出来并加以研究,20世纪初进入其鼎盛时期。比较法学的诞生有两个根本性的问题需要解决,其一是比较法的基础,即对各种不同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在怎样的层次和范围内进行比较;其二是比较法的任务,即比较法在多大的程度上有助于消除不同法律体系之间的分歧,实现法律的统一。本文就这两个问题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集团诉讼问题研究——一个比较法社会学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集团诉讼是当代世界共同关注的重要的法律和政治问题。然而,各国对于集团诉讼的态度、政策、制度设计和实践却是千差万别,显示出多元化的趋势。本文以功能主义分析方法探讨了通过不同的法律制度解决这一相同的时代课题的可能;分析了当代世界各国解决群体性纠纷和集团诉讼问题上的差别及其原因,从政治和司法体制、诉讼文化、法律技术与传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以及法律职业等角度比较了集团诉讼运作的社会条件和移植的可能性;并指出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集团诉讼问题的重要性及各国应有的政策立场。本文将解决中国群体性纠纷的问题意识贯穿始终,主张充分考虑社会现实,避免简单移植某一种集团诉讼制度并依赖其解决各种群体性纠纷,而应以一种多元化的思路应对纠纷解决的社会需求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正>比较法的存在,根据它原本隐喻的理想,应该是象征着一种法律生活中勇于开放的学习态度,一种内国制度建设中善于通过比较来形成决定的豁达作风以及一种敢于与不同法律制度进行竞争的思想态度。在这种意义上,比较法是一种有关本体的方法论,而不是有关方法的方法论。然而,实际上,现实中付诸行动的比较法从来没有如此"本体地"纯粹过,历史上关于比较法的兴盛诸事,比如中世纪关于罗马法的传播和教育研究,近代以来东方国家对于西法东渐的积极作为,其所受驱于其中的学习历史或者学习异域法律文明的动力,往往都主要是一种对于现实的自存体系不满爆发出来的革新渴望。  相似文献   

7.
李刚  邢学旗 《法制与社会》2011,(17):293-293
法律信仰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发达与否的基础标准,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法治文明的重要体现。本文在详细阐释法律信仰内涵的基础上,力图从正面来说明法律信仰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 比较法是一种法学研究的方法。法学家采用比较方法研究法学,可以了解各国法律发展的共同规律以及每个国家的法律的特点。同时,比较法也是一门学科,它虽然不是任何一个国家的部门法,但有它自己的特殊的研究对象,即对不同国家的法律进行比较研究,也就是对两个以上的国家的法律同时进行研究。因此,比较法既是一种法学的研究方法,也是整个法学中的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代司法制度尚处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法律职业化的目标不仅需要依赖法律职业自身的努力,也取决于社会条件及公众认同。基于我国司法体制的特殊性和历史背景,西方社会法律职业及其共同体的历史作用及高度自治不可能在我国重现。针对多层次的法律需求与法律职业单一化、同质化目标的矛盾,需要重新审视我国法律职业化的目标,选择一种接近于大陆法系但具有中国特色的模式与路径。法律职业在接受国家及社会的监督与规制的同时,应积极回应社会与公众的诉求,注重司法独立与司法民主的共同推进,并不断提高自治与自律程度。  相似文献   

10.
<正> 一、法律社会学及其在我国的兴起法律社会学原来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兴起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法学研究新方法和新思潮.它强调用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来分析法律制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行状态,强调用实态调查、统计分析等实证方法来对法律现象进行建立在事实材料基础上的经验研究;它所注重的是法律现象的"事实",而非"价值"或"形式". 法律社会学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和法律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当时社会法制改革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在西方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史,并已成  相似文献   

11.
12.
Drawing on the work of Max Weber,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utility of an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labour law, which it calls the economic sociology of labour law (ESLL). It identifies the contract for work as the key legal institution in the field, and the primary focus of scholarly analysis. Characterizing the act of contracting for work as an example of what Weber called economic social action oriented to the legal order, it proposes that Weber's notion of the labour constitution be used to map the context within which contracting for work takes place. And it argues that, in comparison to traditional socio‐legal approaches, ESLL has the significant advantage of allowing for account to be taken of the individual and commercial, as well as the social and legal, elements of contracting for work.  相似文献   

13.
林端 《现代法学》2007,29(4):3-14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1864-1920)与奥地利法学家凯尔森(Hans Kelsen,1881-1973)对"法律社会学"(Rechtssoziologie,sociology of law)的定位存在异同。他们一个从社会学家的立场,一个从法学家的立场,探讨了"法律社会学"在19世纪末叶跟着社会学(Soziologie)一起诞生的时候,究竟应该如何对这新兴的学问加以定位的问题。他们两位都是法学家出身,同样受到当时哲学思潮新康德主义(Neukantianismus)的影响,主张划分"实然"(Sein)与"应然"(Sollen),也同样对促进德语世界法律社会学的诞生有积极贡献的"自由法学派"(Freirechtle-hre)与奥地利法律社会学家艾利希(Eugen Ehrlich,1862-1922)提出了批评意见,但是他们对于"法律社会学"这门新兴的学科,却还是有不完全相同的定位。  相似文献   

14.
15.
孙洪坤 《现代法学》2003,25(1):89-94
本文旨在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论证程序正义在我国的可适用性问题。通过分析程序正义在我国的价值,及对社会现状的剖析,揭示程序正义的形成障碍,进而对存在的问题探索较为稳妥的解决,建构了程序正义从观念到制度的立体体系。  相似文献   

16.
法律本土化:一种法社会学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现代化与法律本土化的争论 ,实质上是法律实证主义和法社会学在中国的理论争鸣 ,法律本土化观点为中国法学提供了一种法社会学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17.
崔永东 《北方法学》2014,(2):146-151
从法律社会学的视角审视儒家的法律传统可以发现,儒家所理解的"法律"是广义的,它既包括国家制定法("刑"),也包括礼制、礼义、道德、习俗、人情、天道等在内的所谓"活法"。"活法"在一般情况下并无国家强制力,但有社会强制力。当然,它在有些时候渗透于国家法典中,在另一些时候又被直接用作审判的依据———此种情况下的"活法"无疑是有国家强制力的。儒家的法观念实际上是致力于"情理"(活法)与国法之间的平衡,因而在司法实践中体现了一种明显的张力和弹性,因此与英美法系的传统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腐败现象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本文运用法社会学的观点与方法,在分析腐败的性质、类型特别是与犯罪的异同的基础上,主张依靠改革和法治遏制腐败的蔓延.  相似文献   

19.
20.
杜健荣 《政法论丛》2007,18(6):13-16
程序正义是现代社会中受到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一般而言,对于此问题的研究存在两种进路规范性的和描述性的.规范性程序正义理论是我国程序正义研究的主要理论资源,这种研究进路虽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同时也存在难以回答的问题.而法社会学对于程序正义的描述性研究有助于克服这些问题,并可以加深我们对程序正义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