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论普法中的公民意识培养——“秋菊的困惑”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柯卫 《政法学刊》2007,24(4):111-114
我国的法治建设已经进入"普法型法治"时期。我国普法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公民意识。要培养公民意识,普法教育就必须反对法治的精英主义,将普法从文字层面提升到权利意识层面。在普法的过程中,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不可被忽视。  相似文献   

2.
“四五”普法,犹如在前3个五年普法的基础上,构筑一座矗立于新世纪的大厦。这座“大厦”要建好,必须着眼于“高”,立足于“实”。着眼于“高”,首先是立意要高。“四五”普法和依法治理,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必须持久深入地抓下去。它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整体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定要从事关国家政权巩固、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看待“四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在现代社会,保证国家稳定和健康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法治。举例来说,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的各类邪教组织,就必须依靠法治。从我们新疆的实际情况看,普法依法治理,一…  相似文献   

3.
《法治与社会》2016,(8):38-40
从“一五”至“六五”,整整30年的普法工作,可谓成绩斐然、成效显著:宪法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得以广泛普及;制定“七五”普法规划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把全民普法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进一步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对于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普法宣传工作的重要执行主体,企业“五五”普法宣传和依法治理工作的目标与任务应是创建基于企业战略的企业法治文化。构建基于企业战略的企业法治文化是企业普法工作在总结以往普法工作经验及成果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是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普法和依法治企工作的新要求。一、构建基于企业战略的企业法治文化的必要性就企业而言,各级领导干部及员工法律意识的增强、法律素质的提高、依法经营等事关企业的长远发展,属于企业战略的范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企业作为重要的市场竞争主体,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依法经营,违法经营必将付出…  相似文献   

5.
现代国家发展经验证明,法治文化是法治的重要支柱,法治的建立必须要有法治文化作为支柱。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一个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时代性的课题。一、当前法治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六五"普法实施阶段,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尤为重要。"六五"普法期间,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近年来,湖南省检察院坚持普法工作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坚持系统内普法与社会普法并重,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形成部门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谁执法谁普法”工作格局,打造社会普法与公正司法有机结合的湖南模式,有力助推法治湖南建设和检察工作发展。  相似文献   

7.
周文 《中国司法》2009,(1):40-42
普法走过了23年的历程。从“一五”到“五五”,普法活动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调节为辅,再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过程;参与了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民主法制建设的实践。当普法从“拨乱反正”时期的普及法律常识到今天“定纷止争”时代的弘扬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8.
普法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法治目标下的“五五”普法必须以培养和生成公众的法律意识为目标。为此,必须优化和强化公众法律意识生成的利益诱致机制;在普法理念上,实现由重普及法律知识向重普及法律意识、由重普及权利意识向重普及义务意识两大转变;在具体方式上,可采用立法参与、诉讼参与和媒体参与等三种普法形式。  相似文献   

9.
一、新时期赋予普法新的含义
  从普及法律常识到开展法制宣传,从法制宣传到法治宣传教育,从全民普法到社会普法,普法已经走过30年历程。新时期赋予普法新的历史含义,并开始走向了社会机制和法治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0.
“横向铺开、纵向深入”———普治工作新格局天津市普法办天津市依法治市工作经过10年的探索和实施,随着“一五”、“二五”普法任务的完成,“三五”普法规划的实施,特别是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针的确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1.
九九修宪与依法治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九修宪前夕,围绕宪法的稳定性与适应性、经济发展优先还是法制改革优先等问题, 人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认清了修改宪法的必要性。九九宪法修正案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国家中的指导地位, 明确了在现阶段的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稳定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确认了非公有制经济应有的法律地位。依法治国, 建设法治国家, 不仅要求我们从理论上区分法治与法制的概念, 明确法治与人治的分野, 坚持宪法确立的法治原则, 尤其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已成为当前指导中国开展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指针和发展方向。而"一带一路"建设正是这一话语生成的重要实践场所。从其发展演变来看,"一带一路"涉外法治实践不仅体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规则意识、安全意识以及公平公正意识,而且亦形成了反制、竞争与合作的具体实践路径。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治理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都揭示出新的国际法命题。因此,未来"一带一路"涉外法治实践应紧密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快涉外法治战略布局,形成强有力的涉外法治保障体系,以期促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重塑国际法治新秩序。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法治的基本价值、理念进行了本土化诠释、时代化丰富和理论性创新。其立足我国国情民意和新时代历史方位,对人民民主、宪法法律至上、公平正义、人权保障、权力监督、法律平等等法治基本价值话语作了深层思考与理论凝练,传承发展了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法治价值理念,揭露了西方法治价值理论的缺陷和偏颇,体现了法治价值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提供了价值导向和遵循。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法治价值的重要论述意义重大,有利于全面深刻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真谛,有利于提升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感召力与实践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准确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针对全球治理这一重大课题,提出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以"走和平发展道路"和"中国走向世界,以负责任大国参与国际事务""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以"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的中国方案。这个闪烁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光辉思想的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特别重视国际法治在全球治理特别是建设全球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始终秉持"必须善于运用法治"的理念,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组成部分,构成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全球治理观。  相似文献   

15.
公丕祥 《法学论坛》2021,36(1):5-12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进程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历史进程中,习近平法治思想应运而生。面对着新时代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型的东方大国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中的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6.
“法治”在当代中国逐渐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概念.从中国具体法治实践看,无论在学界还是法律实践部门,尽管都在使用“法治”概念,但实际上是对大陆法系“法治国”或“法治主义”的继受,这对中国的法治建设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如何实现走出继受,建构起拥有自己发展个性的法秩序模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义不容辞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This work discusses a worldview and a methodology concerning ideological approaches by which Marxists can understand and transform the world, based on well-defined value truth, theory and philosophy. The work builds on the Report to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which highlights the following priorities to which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must adhere: putting the people first, maintaining self-confidence and self-reliance,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breaking new ground, adopting a problem-oriented approach, applying system thinking, and maintaining a global vision. Furthermore, this work argues that these priorities should be applied to promote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s new journey. As the starting points of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the meta-theory and “six must-dos” follow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Marxism in interpreting and promoting socialist concepts, theory, law-based path and legal system in the New Era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metatheory and the “six must-dos” provide the logical foundations and fundamental compliance with XI Jinping Thought on the Rule of Law. Only by applying these “six must-dos” well can we understand and implement XI Jinping Thought on the Rule of Law, enhance the rationality, initiative, foresight and creativity of our work in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相似文献   

18.
良宪治国:依法治国的核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进元 《现代法学》2000,22(2):43-46
作者认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法制建设史上的伟大创举。而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依宪治国,良性宪法则是依宪治国的基础。行文中作者提出了衡定良性宪法的标准:价值中立、权力制约、结构合理、程序正当。最后作者根据良性宪法的上述标准,具体讨论了中国宪法良性化的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9.
制定行政法总则对于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制定行政法总则的时机已经成熟,我国的行政立法实践已经走出了中国特色创新之路,党和国家对法治政府建设的强力推动,为制定行政法总则夯实了基础和条件保障。行政法总则的制定,应当以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将行政法律体系中已有的或应该有、可能有的共有普遍性和引领性规范提取出来,作出统一规定,既构建我国行政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也为各分编的规定提供依据。从行政法总则到行政法典的制定,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步骤,是促进我国建成法治政府的极为重要的举措和通道,也是对世界行政法发展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法治工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本质特征。中国法治进程近代发端的特殊性在于其被动性和外在强制性,中国法治现代化面对的基本难题是其所遭遇的"矛盾的现代性":一方面必须彻底反帝反封建以实现民族独立,另一方面必须学习并移植西方先进的法律制度和生产方式以实现现代化,这就决定了中国走向现代法治之路的曲折性。新中国建政之初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仅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还是当代中国法治体系的"基础规范",它内在蕴含着"法治国家"的必然性。新中国法治建设在经历一定时期的挫折之后,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和正确领导,终于走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正途,开创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全新局面,形成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向着"法治中国"战略目标不断胜利推进。所有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归功于执政党之于中国法治建设所承担的领导者、设计者和推动者的伟大角色,亦归因于法治建设进程中执政党对建构理性和经验理性方法论的兼重与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