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企业裁员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企业按照市场规律 ,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 ,有权自主用人 ,以增强企业活力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 ,作为劳动者又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劳动就业权 ,企业的用人自主权与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权 ,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 ,是矛盾的统一体。企业裁员制度应兼顾企业的用人自主权与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权 ,在劳动者与企业相比较 ,仍处于弱势的情形下 ,更应侧重劳动者利益的保护 ,而且必须从法律上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赵琳 《法制与社会》2014,(5):234-235
所谓就业权主要指的是劳动者享有的平等就业的权利,其本质在于劳动者就业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和就业机会,不应受到任何不合理的非公正待遇。当代青年的就业歧视问题是典型的对就业权的侵害行为,本文主要对青年就业的平等权进行了分析探讨,对产生就业不平等问题进行了原因探究,并针对法制保障的不充分进行了重点分析。本文认为保障青年的公平平等就业,应当做好社会保障与法制保障,努力实现就业权的有效保障,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法制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将工作限定为职业从属劳动的前提下,工作权意指劳动者所享有的,获得就业保障和职业安定的权利.工作权与劳动权并不是等同的概念,工作权是劳动权体系内的核心权利之一.工作权可以划分为未就业者的就业权以及已就业者的职业安定权.就业权是指未就业的劳动者在寻求建立职业从属劳动关系的过程中所享有的,获得国家就业辅助以及自主、平等就业...  相似文献   

4.
农民平等就业权在《就业促进法》中的缺陷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大晴 《北方法学》2010,4(3):81-90
平等就业权是指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机会及其排除各种就业歧视的权利,它既是生存权的延伸和具体化,也是劳动权体系的起点和基础。对农民平等就业权进行立法保护,既有可靠的宪法依据和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我国《就业促进法》首次规定了农民平等就业权,但它在具体保护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缺陷,促进就业的有关规定没有涵盖农村劳动者;反就业歧视的规定缺漏较多、可操作性差;法律责任的规定不完备、不匹配。为了有效保护农民平等就业权,必须全面贯彻城乡平等就业制度,进一步完善反就业歧视制度和法律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5.
劳动权的权利属性及其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劳动权是劳动法上的劳动者享有的与资;手平等自由地订立劳动契约,通过让渡自身的劳动力使用权以获取工资报酬的权利,它包括劳动者的就业择业权、劳动力市场交易权、劳动契约缔结权等。劳动者在履行劳动契约过程中,劳动对于劳动者而言,已不再是一种权利,而是按照劳动契约要求必须履行的约定义务。劳动者在向资方提供劳动给付的过程中,作为合同当事人享有获得工资报酬的契约权利,作为劳动者则享有人格尊严权、人身安全与健康权、休息权、财产权、社会保障权、结社权等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6.
阎天 《中外法学》2012,(3):560-577
《劳动法》建立了劳动者特质、用人单位行为和特质与行为关联性三要素的定义模式,初步确定了反就业歧视法的调控对象;建立了用人自主权与平等就业权两权对立的分析框架,初步奠定了反就业歧视法的调控依据;建立了旧的非法律调控手段与新的法律调控手段并存的制度结构,初步勾勒了反就业歧视法的调控手段。《劳动法》是中国反就业歧视法在当代的起源;它所揭示和规定的中国反就业歧视法的规范生成逻辑,为追溯和评价这一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规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就业歧视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而反就业歧视法制相当落后。就业歧视的本质特征是没有正当理由的差别对待,法律禁止就业歧视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平等就业权并实现社会正义。在市场化就业背景下,反就业歧视必须正确处理用工自主权与平等就业权这对“轴心”权利的相互关系。我国应当以正面赋予劳动者平等就业权作为反就业歧视的权利基础,以准确界定就业歧视作为反就业歧视的中心任务,从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层面逐步建立健全我国反就业歧视的法律规控体系。  相似文献   

8.
就业歧视利益平衡之法律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婕 《广东法学》2007,(3):35-41
用人自主权和平等就业权是就业歧视现象所隐含的利益结构中最核心的内容。在分析这两者的法学基础上,探讨了法律制度应该如何在例外性规定、举证责任和赔偿制度等方面对就业歧视利益结构进行平衡和协调。针对目前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的现状和缺陷,提出了相关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平等就业权初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就业歧视在我国现实生活中日益盛行,形式多样。就业歧视现象侵犯了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也由此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我国的就业立法和就业理论研究的滞后与不足,凸现平等就业权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如何在立法上明确就业歧视的内涵、判断标准以及法律救济,是确立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反对就业歧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就业健康歧视的存在,侵犯了公民的平等就业权.公务员招考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政治审查和体检,而所适用的体检标准包含健康歧视,为此产生了大量的司法案例,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公务员招录中产生的健康歧视的原因主要在于公众对一些疾病的偏见和误解,公务职位紧张,公务机关用人自主权膨胀和求职者维权意识淡薄.为了保障求职者的平等就业权,必须制定反歧视的专门法律,明确就业歧视的法律责任和救济程序,同时强化反歧视的政府责任.  相似文献   

11.
论平等就业权的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雄 《河北法学》2008,26(6):66-72
平等就业权在西方的实践路线主要是禁止就业歧视和推行平等就业政策,受各国不同文化和"意思场域"的影响,平等就业权很难在西方语境中探究其直接而完整的概念支撑体系。在我国,当平等就业权研究还未达成共识的时候,创设制度层面的反就业歧视法制,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保护平等就业权一般被简单地解读为禁止就业歧视。由于平等就业权具有保障生存权的积极功能和价值承载,回归其本来的面目,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平等就业权的界定是重构其理论体系的基本前提。平等就业权准确界定的关键,是依法规制平等就业权与用工自主权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12.
试论就业歧视及其公法规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竹文君 《河北法学》2004,22(10):77-80
就业歧视既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法律问题。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就业歧视问题之根源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效益至上价值原则与劳动者平等就业价值理念两者之间的难以趋同,是当今法律面对的一种尴尬。国家对单位用人自主权进行公法意义上的规制是社会本位理念下的现代劳动法发展趋势之所在,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应作为完善劳动立法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平等就业的权利保障机制和违法救济措施,以期消除就业歧视、引导和推动我国劳动就业市场健康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前农民工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平等就业权和职业选择权的保护问题。现行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和选择职业的权利。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实质上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1.雇佣上的歧视。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厦门市还存在着两个劳动力市场;一个是收入高,工作环境好、待遇好、福利优越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叫做首属劳动力市场,这是属于城市人的;  相似文献   

14.
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的认可或拘束都表证着人类的性早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社会性,即认可着个人作为独立主体享有对自己性的纯洁性的保持权、自己性利益受到侵害时的反抗权、自主自愿条件下的承诺权等自主权。夫妻之间就性而言,在共同履行彼此忠实义务的同时,依然各自享有独立的性自主权,使每个人即便在婚姻内也是性自主权的完全享有者,以彰现婚姻主体的人格独立和人格平等。  相似文献   

15.
身高为自然人不可更改的固有特征,身高代表人的形体美的心理活动属于个人精神自由与个人意志自主,在法律上属于与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无关且不受任何人干预的私人生活领域.本文指出用人单位享有选择劳动者的用工自主权,但如要求与劳动能力、专业技术和岗位职责无关的身高条件,在法律上构成"考虑不相关的因素"的行为,且限制、剥夺、侵犯了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  相似文献   

16.
劳动者享有哪些权利? 依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保护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李雄 《河北法学》2008,26(1):36-41
劳动者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劳动者利益保护的价值取向和制度目标.劳动者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关键是依法塑造劳动者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制度体系,并着力解决好三个主要问题:重构劳动者定义,依法赋予劳动者平等的主体地位;保护劳动者平等的就业权;改革并完善我国劳动报酬制度,保障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报酬权.  相似文献   

18.
刘婕  吴军辉 《行政与法》2007,(10):106-110
在劳动力市场就业环节中,雇员(包括求职者)和雇主有着不同的权利和利益,用人自主权和平等就业权是就业歧视现象所隐含的利益结构中最核心的内容。在分析这两者的法学基础上,本文剖析了美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是如何有效地在就业歧视的例外性规定、举证责任配置、赔偿制度等方面平衡协调雇主和雇员各自利益的。针对目前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的现状和缺陷,作者就价值取向、适用主体、保护范围、救济途径、赔偿制度及就业准入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基础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和创新的相关思路。  相似文献   

19.
公司社会责任的运动正在广泛开展,公司不应只是经济性的机构而已,也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尤其保障平等就业、维护劳动者权益的社会责任。本文通过对公司承担平等就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依据与实施途径的阐释,期望对平等就业权的实现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性骚扰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社会领域中的非法现象,性骚扰问题进入劳动法视野,并不是基于性骚扰本身,而是基于性骚扰与劳动领域发生了联系。就业领域的性骚扰需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性骚扰的存在,二是性骚扰的发生与就业相关。从某种程度上说,消除性骚扰是消除性别歧视、实现劳动者就业平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劳动者享有工作环境权,即劳动者享有在安全的工作环境中工作的权利。由于性骚扰的存在,工作环境不再安全。性骚扰的认定应当采取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标准。受害人的某些行为可能会影响到性骚扰的存在、变化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的承担。封于就业领域发生的性骚扰。用人单位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应当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已有的理论研究和立法经验,完善我国的性骚搔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