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其中,改善和强化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是刑事诉讼法修改的重要内容,反映了我国刑事诉讼法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对检察机关诉讼监督职能的进一步重视。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增添了诉讼监督的内容,扩展了诉讼监督的范围。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强化了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职能,扩展了检察机关诉讼监督的范围,增添了诉讼监督的内容。例如,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条第二款规定:"在复核死刑案件过程中,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应当将死刑复核结果通报最高  相似文献   

2.
目前,《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已进入关键时期,很多学者关注的是修改刑事诉讼法应当遵循的指导思想、应当确立的诉讼原则、诉讼规范、应当完善的重大诉讼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但学者们往往对刑事诉讼法条文修改时用词、用语缺乏必要的关注.笔者不揣冒昧,对刑事诉讼法修改的用词修缮方面的提出以下建议,以求教于大方之家,希望对刑事诉讼法立法语言...  相似文献   

3.
吉庆峰 《中国检察官》2001,(3):27-27,62
加强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是修改刑事诉讼法的一条重要原则。为保护被害人权利,我国刑事诉讼法作出了比较详尽的保护被害人诉讼权利的规定。这些规定是在自然人被害人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和混合制经济成分占到相当比重,传统的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划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法治要求。其中,法人被害人的权利保护问题就值得研究。今后在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应当考虑赋予法人被害人诉讼地位和权利,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法律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4.
加强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是修改刑事诉讼法的一条重要原则。为保护被害人权利,我国刑事诉讼法作出了比较详尽的保护被害人诉讼权利的规定。这些规定是在自然人被害人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和混合制经济成分占到相当比重,传统的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划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法治要求。其中,法人被害人的权利保护问题就值得研究。今后在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应当考虑赋予法人被害人诉讼地位和权利,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法律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5.
2012年3月,随着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新增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也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基本确立。在当今的国情下,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对于保障未成年人的诉讼权利,保护其再度融入社会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刑事诉讼法新增加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出发,结合比较法的借鉴,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法律适用及制度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能对该制度的建设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功能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青  谭志鹏 《法学杂志》2012,33(2):105-112
诉讼功能认识的偏差影响人们对诉讼的运用及诉讼理论、诉讼制度的建构。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一方面不应削弱惩罚犯罪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应进一步强化人权保障的功能。本文试图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诉法修正案(草案)》作功能性分析的基础上,围绕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中的几个争议问题,提出以强化与完善相关制度与程序予以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之基本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必须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以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为基本方向,其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科学、民主和务实的诉讼理念为支撑;坚持以宪法为根据;坚持与联合国国际刑事司法准则相衔接;坚持从实际出发,着重解决司法实践中明显存在、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坚持统一步调,确保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典与其他法律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8.
从刑诉法的修改看对被害人的保护孙本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1996年3月17日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对我国刑事诉讼法作了一系列重要修改,其中提高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加强被害人的诉讼权利,是一项重要内容,体现了...  相似文献   

9.
沉默权规则作为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权利的一项重要诉讼规则,已为许多国家刑事诉讼法采用。因此,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再度修改过程中认识沉默权的价值蕴涵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正> 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现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我们认为,此次修改刑事诉讼法,在指导思想上应当有利于追究犯罪与保障人权;有利于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益。应当从中国国情出发,总结15年来刑事诉讼法实施的经验教训,切实解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还应当注意借鉴外国的有益经验,使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与世界各国适当地接轨。 一、管辖问题  相似文献   

11.
<左传>文辞古奥,义蕴深微.由于时代悬隔,虽经历代训释,疑义犹夥.本义湮没,通假不明,指代不清,诸般情形,在在多有.本文就襄公时期若干训诂问题予以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物权变动的公示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厚国 《现代法学》2005,27(3):18-30
物权变动涉及财产的涌流,关乎一国的交易秩序,因而公示极其重要。公示将物权的实际状态表彰于外,为社会认识。公示主义的中心理念在于交易便捷与安全的社会价值,通过对交易人信赖的维护,向社会交易界提供统一的、稳定的、普遍信服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13.
无罪推定原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哲  陈瑞英 《河北法学》2004,22(3):138-141
无罪推定原则作为刑事诉讼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对于确保被告人在审判中受到公平对待、参与法庭判决制作和保障人权具有重要意义。其思想在我国古代已有体现 ,但真正现代意义的无罪推定原则是近代资产阶级大革命胜利的成果。我国现行法律还没有确立完全意义的无罪推定 ,但吸收了其合理内核。在正确理解无罪推定原则时 ,我们应注意该原则与实事求是、沉默权、传统法律观念和配套法律制度等问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人权保障的价值选择--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应然之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刑事诉讼法所保障的人权应包括个人人权与社会人权两个方面,但是由于司法能力的局限性和价值目标多向性导致个人人权与社会人权难以均衡保护,依据刑事诉讼法的公法性质和人的社会性本质,应在社会人权优先保障的前提下兼顾个人人权.并提出协调社会人权与被告人人权的原则共同抑制原则、动态平衡原则、权衡原则、合法性优先原则.  相似文献   

15.
胡东海 《法律科学》2011,(4):121-127
民法教义学中,合同履行请求权至少应包括合同生效要件。其中,合同的特别生效要件由原告承担证明责任,学说及实践中已无异议;合同的"一般生效要件",并无"符合"与否的问题,而只有"违反"如何的问题。私法自治原则要求,证明责任分配在参与民法外部体系的构建时,将合同效力要件规定为"效力阻却要件",交由被告承担证明责任,所以,应对《证据规定》第5条规定之"生效要件"作目的性限缩。此种以证明责任为解释目标的进路,表明证明责任分配也是法规范之关联脉络的一种,解释论亦应以证明责任分配为解释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之再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民法把不当得利返还权定性为债权而归入债权编,然而这种定性定位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与我国物权变动的有因模式相冲突。通过对不当得利制度的历史考察和价值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它是一种概括的混合的救济权,既可以救济对人性的权利,也可以救济对物性的权利。不当得利、不当得利之债和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是不同范畴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董邦俊 《河北法学》2004,22(4):67-69
贪污罪的概念是关系到贪污罪的认定的重大问题。然而刑法界对贪污罪的概念的表述各不相同,对贪污罪概念的重构已成为当务之急。结合实践,通过比较研究,对贪污罪作出了新的界定。  相似文献   

18.
程燎原 《法学研究》2011,(5):143-163
法治政体理论在根本上把法治理解为,只有立宪政体才会要求并实现法律统治的一个政体问题。建立民主立宪的法治政体是辛亥政治革命的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民国初年的《临时约法》等法律初步构建了中华民国法治政体的雏形,但这一政体也陷入多重困厄之中。孙中山等人对这一政体及其困厄进行了富有价值的探索与反思。从法治政体理论及民初缔造法治政体的实践出发,可以对治法型法治的思想观念进行比较性的检视。  相似文献   

19.
1999年中国大陆新《合同法》第402条、403条的规定,大胆借鉴英美法系代理法的做法,突破《民法通则》将代理仅限于显名代理的陈腐规定,建立了隐名代理制度和不披露本人的代理制度。本文就此分析了我国代理理念从区别论到等同论的变化及其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民事活动即将发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程颐确认<论语>是儒家载道的要籍,其理学思想的建构也以<论语>作为基本资源.他的<论语解>采用涵畜经文、直寻义理的解经方式,是对传统传注之学的改造和超越.其以"理"解"仁"的德性之学,以"序"求"和"的礼学思想,以及由治心而治世的学术思路,构成北宋理学的基本框架.<论语解>虽然不是完整的<论语>注本,却以其独特的治学方法和深刻的义理阐发开创了北宋<论语>学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