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治理理论强调治理主体由原来的一元政府向多元治理主体的转变,由原来政府自上而下的单一的控制性管理方式向更有弹性的治理方式的转变,通过政府与社会中各种组织和团体的联合来实现对社会事务的治理。为此,"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社会协同治理模式必然成为当代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社会治理问题,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运用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优势,在社会充满活力有又和谐有序中推进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2.
3.
"协同政府"是一个在英国学界经常讨论的前沿性治理模式,影响了1997-2010年英国政府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政策制定及执行过程.本文旨在分析"协同政府"治理理念的起源、性质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此理念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何冲 《法制与社会》2015,(2):210-211
目前,由公共事件引发的网络谣言传播现象愈演愈烈,网络谣言的捏造与传播不仅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诋毁了政府部门的公众形象,削弱了政府公信力。政府对网络谣言的治理一般采取技术手段、法律法规与政策构建三种方式。就目前情况来看,政府网络谣言治理主要存在两个问题:首先,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治理背景,政府针对网络谣言的治理模式必须有所创新;其次,微博这一网络媒体平台的迅速扩张给政府治理网络谣言提出了全新命题。  相似文献   

5.
环境管理的范式变迁:管理、参与式管理到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管理的范式经历了从管理到参与式管理,再到治理的变迁过程.该变迁以范式的渐进变迁和多模型的渐次发展为特征。传统环境管理主要聚焦于解决集体行动困境问题的政府和私有化模型;参与式管理开始重视地方知识的作用和公众参与环保的力量;环境治理则强调除政府和产权安排外的多元社会主体的作用,并进一步发展了自治、专家学者参与、民间组织(或非政府组织)参与、公民参与、企业参与等各种专门化治理模型和强调多个社会主体合作的多元协作或协同治理模型。在综合应用文献整合分析和历史分析法的基础上,论文梳理了国内外环境管理研究范式变迁的基本过程,分析了当前国际学术界环境治理研究的特点和我国的研究现状,进而探讨了当前治理研究范式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论文的工作有利于推进对环境管理研究的持续深入和研究范式的有意识转变和修正,同时为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陈慧荣  张煜 《公共行政评论》2015,(1):100-116,200-201
文章把协同模式看成合作性的制度,从制度主义角度解释协同模式的变迁。协同技术创新通过何种机制改变协同制度?文章以上海市A区城市综合管理和应急联动机制为案例,探讨信息技术应用和工作流程改造是如何重塑基层社会治理协同模式的。研究发现,有效协同制度产生的关键是协同条块部门的理念和利益,构建广泛的理念共同体和利益联盟。只有当具有压倒性优势的理念和利益共同体拥护制度创新时,一项推进整体利益的制度创新才能推出、持续和巩固。协同技术创新通过重塑相关主体的利益偏好、改变行动者力量对比、降低变革成本以及强化问责机制促进协同制度或模式的变迁。研究的理论启示是,开放的公共管理学可以更多地运用制度主义理论来解释协同模式的差异和变迁。  相似文献   

7.
郑恒峰 《行政与法》2009,(10):26-29
协同治理是一个新的政府治理理论,它要求在公共生活过程中,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个人等子系统构成开放的整体系统,从而实现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但由于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全能主义政府"、"无限责任政府"的管理模式,使得公共服务多元治理程度较低。因此,应运用协同治理理论实现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在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构建新型城乡基层治理体制,完成由"乡"到"城"的治理改革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的城乡基层治理改革中,协同(多元)治理已经成为各地尝试的模式。顺德"政经分离、政社分离"的"治权"改革也将协同治理(共治)作为了城乡基层治理改革的主要模式,通过调整政府、市场、社会的最优关系,构建多元协同的新型城乡基层治理体系。顺德的城乡基层治理改革是其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顺德综合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逐步推进的。然而,随着综合改革的深入,顺德城乡基层协同治理遇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基层党组织作用、监督制约机制、公共服务能力和村(居)民的公共参与意识等方面。顺德在解决这些问题上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可以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城乡基层治理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多元参与主体的关系与参与管理的运作形式是环境教育管理落实到实践层面的重要方面,通过梳理我国环境教育管理机制的发展历程,发现政府机构、学校与民间组织的协作关系由一元管理逐渐走向多方合作,但协同的过程还存在政府绝对主导、各方话语权较小的弊端。从机制环境、主体关系、协作过程、评估监督四个方面构建环境教育协同管理机制,有助于政府机构推进环境教育方面的改革与发展,使多元参与合作管理从简单的互动逐步走向深层次的联动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11.
徐楠轩 《行政与法》2020,(4):112-120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网络知识产权纠纷日益频发,且引发诸多复杂问题。传统"司法+行政"的单向管制模式已无法适应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形势,应运用协同治理理论,总结实践经验,构建全社会协同共治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以适应新形势需要。  相似文献   

12.
以SARS、新冠肺炎疫情等为代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可以看到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治理当中存在着官方专业信息的来源不足、公布程序耗时以及单一依靠政府所造成的信息滞后等问题,亟需借助公众、特别是专业人士参与的“吹哨披露”来克服这一弊端。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吹哨人制度。通过分析吹哨人制度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域的建构的必要性,发现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吹哨人制度不仅是实践需求,更是落实公共卫生政策和填补立法漏洞的需求。通过借鉴美国和英国的吹哨人制度的立法实践,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吹哨人制度的建构应从明确吹哨人的法律关系、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制约机制等层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多民族国家,如何提升族际政治整合能力,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深入考察中国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可以发现,纵向上各层级政府的职责同构,横向上政府各部门的职责碎片化,影响了中国政府族际政治整合能力的提升。提升族际政治整合能力的路径选择是:合理划分各层级政府在民族事务治理中的职责,在横向上整合相关政府机构的力量,形成治理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4.
印子 《法商研究》2020,(2):18-30
执法合作困境源于"条""块"分割的执法管理体制和一线执法主体组织位置的特定性。执法协同模式在党政体制内统筹执法资源、促进执法合作,但具有明显的法治缺陷。执法体制改革推行的综合执法模式,尽管回应了基层法治的制度需求,却存在权责配置不合理、执法管理不到位、执法机制不完善等不足。在现有行政组织法架构下,从制度层面提升执法合作能力,以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支撑综合执法,为专业执法部门设置前置执法和执法衔接上的法律责任;整合次级执法单元,以执法奖惩机制提升执法激励,以执法规范化管理降低执法行为的法律风险,以执法信用制度和治安信息联通机制解除警力依赖;嵌入政治化的治理机制,推动地方党委领导综合执法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5.
王玉峰  尚敏 《法制与社会》2010,(34):382-382
“行政”含两方面,一是作为主体的政府,二是作为客体的公民;“行政改革”在一定意义上指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演变。此演变过程在改革前及改革初期表现为主客体的单向统制关系,市场经济建设时期则彰显为效率至上的管理主义,世纪交替后建构政府与公民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成为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16.
《政法学刊》2021,(4):13-20
犯罪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大数据已使犯罪侦查和控制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利用大数据实现犯罪治理现代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海量化的大数据为犯罪治理提供信息支撑、为精准锁定犯罪目标创造有利条件、为预防犯罪和科学决策提供极大可能。大数据时代,犯罪治理模式转型面临犯罪思维智能化、犯罪手段智能化、数据孤岛、电子数据提取保全要求高以及公民隐私保护等困境。为此,需要将公安大数据纳入国家大数据整体发展战略、破解"数据孤岛"困境、构建新型公安大数据犯罪战略防控平台、规范电子数据(证据)的提取与固定工作,切实维护数据安全。  相似文献   

17.
《政法学刊》2019,(4):19-26
由于京津冀区域经济展水平与功能地位存在差异,各行政区域政策呈现碎片化特征,环境成本和责任与经济效益长期处于不对等状态。不难发现,我国的环境法治理结构存在瑕疵,导致大气治理出现地区政府"各自为战"的局面。因此必须转换地区政府政绩优先的思考模式,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线,以人为本作为根本制度出发点,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与平衡。在党的领导下加强政府整体责信是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探索一条政府、企业、法律、公众等不同群体互联互动的横向区域协同治理路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潘志玉 《政法论丛》2023,(2):149-160
虚假诉讼在我国的典型存在,除了归根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以及诉讼诚信原则的失范因素以外,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以及调解制度的固有局限性也不无关系。检察监督对虚假诉讼进行规制和遏止具有天然制度优势。虚假诉讼检察监督权是兼有行政性质与司法性质的混合性权力。虚假诉讼打破了传统民事诉讼基本构架平衡,加强和完善对虚假诉讼的检察监督,应该参照权力制衡理念,以事后监督为主,兼顾事前和事中监督,坚持法律职业共同体理念,重在与各方协同,避免部门对立,并在司法谦抑与能动检察之间寻求平衡,推动虚假诉讼检察监督守正创新。要实现检察监督职能的理念更新和重新定位,检察机关应当在虚假诉讼治理中发挥先锋主导作用,通过立法进一步拓宽虚假诉讼案件来源机制,赋予检察建议刚性约束力,加强和完善检察机关调查核实权,构建“民事、行政与刑事”制裁三位一体的协同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检察机关发现刑事案件涉及人工繁育费氏牡丹鹦鹉,案件处理结果可能会影响群体的生产生活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更加审慎的态度予以办理,并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在开展广泛深入类案分析的基础上,依托实地走访、专家论证、座谈沟通等方式进行全面调查核实和分析论证,妥善办理刑事案件,并切实找准问题症结,提出有针对性、科学性、可落实性的检察建议;通过实地回访、协调多部门配合、精准普法等促进问题有效整改,增强社会认同,切实提升社会治理质效。  相似文献   

20.
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阐释了新公共服务视角下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并在分析当前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公共服务视角下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路径选择:确立政府公共服务的公共利益价值,进一步转变和理顺政府职能,健全政府公共服务监督与问责机制,确立以公众为中心的多元化绩效评估主体,坚持政府公共服务要以人为本,推进政府公共服务的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