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公众欠缺从理性和程序的方面考虑法律问题,往往在司法上,公众意志会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偏颇的公众舆论以及上级领导的指示影响着法的权威和公信力,甚至可能影响司法公正。对此,必要时我们可以采取建立管辖权转移制度、健全人民陪审员制度等措施来完善司法,以提高司法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2.
维护社会正义是舆论、媒体与司法实践的共同目标。从系统论看,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助于社会正义的实现。司法案件舆论引导是三者互动的一种常见状态。在司法案件舆论引导中,供给专业法律知识能够促进三者的良性互动。本文以极具代表性的昆山案为例展开案例研究,发现新闻媒体通过法学专家向公众供给专业法律知识、司法机关自媒体向公众供给专业法律知识,能够促进舆论与司法的良性互动,实现司法案件舆论引导效果。社会正义的维护并非仅靠法治实现,司法与舆论、媒体的互动能够更好地落实法治的正义精神。  相似文献   

3.
刘彬  杜海春 《政法学刊》2012,(2):101-105
网络舆论作为司法审判的一种重要监督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对司法审判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网络舆论也因其各方面的特点表现出对司法审判强大的攻击力和影响力,甚至形成"舆论审判",并有愈演愈烈之势。面对如此严峻的"司法困境",从网络舆论的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侧重分析其与司法审判的内在机理。力争通过对网络舆论的"聆听",把握二者本质规律,进一步思考能够促进司法审判的各方面因素,力求实现二者的良性协调。  相似文献   

4.
骆定进 《法制与社会》2012,(18):114-116
当前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存在重要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为化解两者之间的冲突,本文提出先应在司法理念上引入型商型司法正义,并从网络与法院两个方面,提出解决之策。本文意在协调网络舆论与司法审判之间良性互动,规范和促进网络舆论民意与司法审判法意关系的平衡,促进司法民主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死刑的司法控制不能完全迎合公众舆论或者等待公众舆论的自我变革,而是要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公众舆论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公众舆论.当前,死刑司法控制中的公众舆论引导方式产生了“不杀激发杀”的负面效果,这种情况源于以下三种原因:宽、严失调;轻实质标准,重酌定情节;常识与专业知识的冲突.因此要转变为“不杀止于杀”的理性策略,即摒弃过去的那种对抗性思维,转换为共识性思维,在理解公众舆论“杀”的诉求基础之上,通过“杀”所确立的死刑立即执行的刚性标准,来说服公众舆论接受和认可“不杀”的事实与理念,最终形成“不杀止于杀”的良性循环.为了实现这一策略,一要探索暴力犯罪的死刑司法限制适用标准;二要统一刑事政策对“杀”与“不杀”的裁判尺度;三要完善指导性案例的选择与说理.从而逐步实现死刑适用标准的公众认同,在司法上真正限制并减少死刑的适用.  相似文献   

6.
面对司法与传媒两者关系的紧张,法院与法官的现实路径应当是坚守适应、定力与引导三个关键词,即一是适应媒介化的时代,以及由此产生的司法面对传媒、面对舆论、面对民意等一系列更深刻、更广泛、更复杂的命题。二是秉持司法专业主义的定力,这源于审判独立的宪法规定,也是符合司法工作的自身逻辑的。三是要通过司法公开、以案释法等方式来做好与传媒的沟通,加强舆论的引导。这样的路径,有着较为现实的态度,体现了"相对合理主义"的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7.
现实生活中,审判机关的活动备受牵绊,除了受到行政权力的影响,还受到来自网络舆论等方面的压力,致使司法审判独立步履维艰。从近几年的司法实务中可以看到,网络舆论正逐步成为我国司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舆论影响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已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加透明化,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网络技术的发达,加入互联网络,它能使原本不认识的一群人,就社会上某一事件进行交流讨论,最终发展形成一种新型媒体及网络媒体。在网络媒体基础上迅速成长起来一股力量网络舆论,它已经深深影响到了我们的政治、经济、司法等各个方面。本文将从网络舆论的实质出发,论证其对国家司法审判监督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9.
社会控制弱化与证券违法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晓光 《河北法学》2005,23(6):77-80
社会控制与犯罪现象有密切联系。从社会控制的角度看,道德水平的滑坡、错误舆论的影响、不良习惯的存在、司法环节的乏力等社会控制功能淡化因素是我国证券违法犯罪行为得以发生的社会现实条件。要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考虑如何建构对证券犯罪的防范体系。  相似文献   

10.
对于由公众意见主导形成的强大舆论场,是否会对轰动案件中的司法自洽性产生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怎样实现的,其实很难仅凭感性认识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有助于明悉舆论、政治与司法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把握从民意导向到个案决策的动力机制。以尘埃落定的李昌奎案为研究范本,公众舆情与司法决策被分别设定成自变量和因变量,且后者又被细化为实体和程序两个维度。经过对案情事实的模拟还原,作为参与主体的法官重新做出了裁判。最终,民意舆论与程序裁决之间的变量关系得以确认,但需经由政治权力的媒介作用,才能产生影响既判力的效果。司法改革的切入点只有从此关系中挖掘,才能真正实现舆论、政治与司法三者之间的必要平衡。  相似文献   

11.
法官如何正义地思考——因应网络舆论的司法行为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奕 《政法论丛》2010,(4):57-63
在当下中国司法改革的背景下,运用兼容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法官思维,是化解网络舆论与司法审判紧张关系的必要之举。从司法正义的思维流程上看,法官必须把握契约前设、环境认知、原则建构、程序操作诸方面的关键要求,尽力涵摄网络舆论正义吁请的个体主义、国家主义和传统主义特性。因应网络与舆论的司法行为理论要求以科学发展的思维,实践司法均衡的理想;以灵动的司法政策调控,应对多变的民意和舆论;以协商民主的方案,整合网络舆论的异议,增进司法民主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保证司法的公正和司法独立,排除公众舆论对审判的影响是必要的.然而,司法如何利用舆论延伸和强化其功能,并未受到国内学界应有的重视.耻辱刑的作用过程就是国家、犯罪人和社会公众之间关于刑罚意义上共通的符号传播互动过程,是国家对社会的法律和舆论的富有效率的双重控制,具有隔离、规范的确认和名誉恢复的功能.从身体刑到犯罪信息的公开披露是古代耻辱刑的现代流变形式.我国应明确规定向社会公布司法判决作为一种刑罚措施,并建立国家判决数据库和复权制度.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网络舆论介入司法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其影响司法的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涉诉舆论反映的是大众思维,司法遵循的是法官的职业思维,两者的思维性质差异迥然。面对具体的案件,涉诉舆论总是对于案情的细节发生兴趣,并因而始终偏离于司法的格式化要求。从近年来典型涉舆案件中可以发现,涉诉舆论的思维具有强烈的对立性质。这种对立性主要集中在关于当事人身份信息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新的舆论形式,其发展状况和影响已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网络舆论影响力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其积极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于负面的效应,则要采取相应的举措,使危害性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5.
话语是思维符号和交际工具,更是斗争的手段,话语权不仅是有无说话的权利,更指向话语背后体现的权力关系。中国的法律现代化,在一种自我放弃话语权的前提下进行,必然的处于尴尬境地。本文拟对以“西方中心主义”进行批判的同时,追溯古代中国司法传统对现实司法土壤的影响,认清当代中国司法的现代性,试图进行司法改革的构建,重新定义中国司法的现代性,以为今后的司法改革提供可资引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社会舆论的触角已经渗入到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司法裁判这种由法律直接规定的严肃行为也或多或少的受到波及。而死刑这种最严厉的刑罚,由于涉及人类最珍贵的生命权,更是牵动了广泛的关注,因此受其影响便不可避免。当然舆论和其他力量一样会带来正面的监督效果,也会产生部分干预司法独立性和公正性的负面效果。  相似文献   

17.
《政法学刊》2015,(4):54-59
刑事冤假错案不仅牵扯无辜者的解脱,更涉及到对司法制度、司法理念深度剖析和拷问,不可避免地受到媒体的密切关注和舆论的深度围观,汹涌的舆论对人民法院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新机遇,积极妥善的应对将成为提升司法公信力和树立司法权威的一次绝好机会。  相似文献   

18.
《法治纵横》2014,(5):45-48
回顾2013年,中国人就好像生活在影响性诉讼构成的世界里。这一年大案频现,种类众多,案情复杂,从党政官员的贪腐巨案到普通百姓的冤假错案;从公民表达的边界探索到公民维权的艰难奋斗,这些案件时时提示我们思考舆论与司法、法律与道德、司法与维稳等一系列关系,时时提示我们关注制度的缺失、改革的方向。我们希望,过去一年的每一个影响性诉讼,都能够成为我们发现问题并反省自身的重要契机,成为我们推进法治中国的铺路砖石。身处推进“法治中国”的历史进程,我们应当学会如何平静而有尊严地从负面的、极端的、令人沮丧甚或愤怒的个案中走出来。直面当今中国的公共问题与道德困境,让我们一起勇敢而理性地当好这个时代的“陪审员”。  相似文献   

19.
公共领域是一个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的空间.在网络信息时代,新媒体的出现使承载舆论的公共领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导致了"公共领域的第三次结构转型".2009年以来,多宗演变成影响性事件的司法案件表明,当下中国的司法恰逢公共领域转型和社会转型的双重变奏,其运作的过程和裁判的结果深受舆论的影响甚至左右.为了在舆论与司法之间培育起健康的关系,必须既保障开放的舆论空间,又保障依司法独立运行,并通过司法的透明化赢得社会公众对司法的信任.  相似文献   

20.
司法是社会公正的最后手段,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矛盾集中多发,舆论期望与司法结果将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为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舆论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司法.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如何看待和协调舆论与司法之间的冲突,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不可避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