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鉴定结论的质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质证是保障鉴定结论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但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却基本上没有对鉴定结论进行质证。本文从鉴定结论质证的法律意义、现状、质证原则以及质证内容等方面,对鉴定结论的质证进行分析阐述,以期更好地发挥鉴定结论在保障诉讼证明的正确性和当事人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总论和分论结合的方式探讨鉴定结论质证的策略和方法。以期对公诉人的质证活动有所裨益。总论.探究公诉人如何对鉴定结论进行质证。不同的证据有不同的质证方法,同一种证据由于提供者不同就有不同的质证方法。由于提供鉴定结论的主体不同,公诉人应采取不同的质证策略和方法。不同的鉴定结论也有不同的质证方法。分论,选择了四种典型的鉴定结论,分别就其质证要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鉴定结论质证问题研究(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美法系国家将鉴定结论称之为专家证言(ex-pertopinion),与证人证言共存于同一质证规则之中,而大陆法系国家却将鉴定结论作为独立的证据类型与其他证据并列,衍生出自己的质证规则。然而两大法系不同的鉴定结论(专家证言)质证程序各存利弊且均具有独到优势。审视我国现存的鉴定结论质证程序,从两大法系鉴定结论质证程序的融合的趋势中探寻合理的因素,为完善和重构我国鉴定结论的质证程序提供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4.
鉴定结论质证问题研究(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美法系国家将鉴定结论称之为专家证言(expert opinion),与证人证言共存于同一质证规则之中,而大陆法系国家却将鉴定结论作为独立的证据类型与其他证据并列,衍生出自己的质证规则。然而两大法系不同的鉴定结论(专家证言)质证程序各存利弊且均具有独到优势。审视我国现存的鉴定结论质证程序,从两大法系鉴定结论质证程序的融合的趋势中探寻舍理的因素.为完善和重构我国鉴定结论的质证程序提供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司法鉴定和鉴定结论质证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导致公诉人在鉴定结论质证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但是质证是保障鉴定结论可靠性的重要手段,要求完善质证机制,刑事诉讼法的发展趋势也必将对鉴定结论质证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在这种情况下,公诉人"轻松质证"的优势地位将面临挑战,如何应对全新的质证模式,已经是公诉人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司法鉴定结论作为法定证据之一,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关于鉴定结论的质证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实践中存在的鉴定结论质证问题的分析,提出完善鉴定结论质证的建议,以期对司法鉴定结论质证问题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鉴定结论的法庭质证与审查判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鉴定结论作为法定证据之一 ,在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中 ,发挥了其他证据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 ,许多审判人员有把鉴定结论的证据效力绝对化的倾向 ,不经法庭质证或草率质证而一律采信 ,造成了一些案件的错误裁判 ,有悖司法公正。本文针对在鉴定结论法庭质证、审查判断方面的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做法 ,依据证据学理论和现行法律规定 ,说明鉴定结论法庭质证的必要性、法庭质证的步骤、方法和审查判断要点。旨在正确认识鉴定结论的本质特征 ,充分发挥其证据作用。保证技术型案件的公正裁判。一、鉴定结论双重属性决定鉴定结论存在失真的可能性司法…  相似文献   

8.
鉴定结论作为法定证据之一,在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中,发挥了其他证据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许多审判人员有把鉴定结论的证据效力绝对化的倾向,不经法庭质证或草率质证而一律采信,造成了一些案件的错误裁判,有悖司法公正。本文针对在鉴定结论法庭质证、审查判断方面的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做法,依据证据学理论和现行法律规定,说明鉴定结论法庭质证的必要性、法庭质证的步骤、方法和审查判断要点。旨在正确认识鉴定结论的本质特征,充分发挥其证据作用。保证技术型案件的公正裁判。  相似文献   

9.
鉴定结论是鉴定人利用自己的专门知识或经验对案件事实或其他证据的解读,在保证鉴定结论准确性的三条进路中,提升质证质量不失为较佳的路径依赖。对鉴定结论的质证应当在当事人以及诉讼代理人参加的诉讼环境中引入专家辅助人和专家陪审员的参与机制,通过形成专家陪审员、专家辅助人和鉴定人三维构造的庭审质证模式使鉴定结论质量得到提升,从而保证借助鉴定结论认定事实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论鉴定结论质证的路径依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承海 《证据科学》2008,16(2):159-164
鉴定结论是鉴定人利用自己的专门知识或经验对案件事实或其他证据的解读.在保证鉴定结论准确性的三条进路中,提升质证质量不失为较佳的路径依赖。对鉴定结论的质证应当在当事人以及诉讼代理人参加的诉讼环境中引入专家辅助人和专家陪审员的参与机制,通过形成专家陪审员、专家辅助人和鉴定人三维构造的庭审质证模式使鉴定结论质量得到提升,从而保证借助鉴定结论认定事实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孔令勇 《政法学刊》2013,30(4):100-107
新刑事诉讼法及新近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中技术专家的出现将会对刑事诉讼中鉴定意见的质证产生很大影响.技术专家对刑事诉讼质证具有很强的必要性.我国刑事诉讼技术专家质证规则包括一般性规则、原理性规则、程序性规则.这些规则应当达到的效果包括司法与社会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李大平 《证据科学》2009,17(3):316-330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出庭接受质证是法院审查、认定鉴定结论以及克服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自身中立性不足和程序不完善等问题的必然要求。鉴定专家出庭接受质证程序要体现交叉询问原则,同时,要引入专家辅助人、专家陪审员制度以构建均衡合理的质证主体结构。质证的内容应该围绕鉴定专家资格.鉴定结论的相关性、科学性、事实材料充分性、证明过程符合逻辑性等来展开。  相似文献   

13.
高洁 《北方法学》2013,(6):147-157
我国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首次设立专家辅助人制度,对鉴定意见的质证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对于刑事辩护来说意义重大。从证据法的角度看来,专家辅助人意见具有言词证据、意见证据、弹劾证据的多重属性,因此意见的内容应围绕鉴定意见中的专门性问题,并结合《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规则来提出;而法庭对于鉴定意见的审查也应从准入资格与可靠性两方面进行,以免专家辅助人意见替代鉴定意见来主导审判。  相似文献   

14.
王迪  贾晓光 《政法学刊》2010,27(1):84-86
鉴定人在诉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鉴定结论必须经过审查、质证后才能在庭审中加以运用,鉴定人出庭作证也是必要的,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当前我国司法实践中鉴定人出庭甚少,相关制度应当加以完善,以提高鉴定人的出庭率。  相似文献   

15.
刑事案件精神病鉴定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卫东  程雷  孙皓  潘侠  杨剑炜 《证据科学》2011,19(2):193-215
本文以法律职业群体和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专家为调研对象,就刑事程序中的精神病鉴定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运用访谈、问卷、阅卷、调取司法统计数据等实证研究方法对目前我国刑事程序中精神病鉴定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展开了研究.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司法精神病鉴定主体与鉴定管理体制,鉴定程序的启动,公安司法人员对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对...  相似文献   

16.
论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定证据规则在本质上是一套规范鉴定结论证据能力的规则,为此,我们需要构建完善的证据能力规则和排除规则来规范鉴定人出庭问题,辩护方鉴定结论的使用问题。并要完善相关的其它制度。  相似文献   

17.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于2013年起开始实施。当事人对鉴定结论有异议,要求鉴定专家出席法庭作证已是大势所趋。医学会开展医疗事故(医疗损害)鉴定,专家签名和出席法庭的问题已经没有讨论的必要,如何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是医学会要迫切考虑解决的问题。医学会、相关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过多次讨论,提出了多种建议、过度办法以及应对措施,但具体如何操作,还需要在实践中总结和探索。笔者以为,塑造和培养一支优秀的鉴定专家队伍,保证鉴定结论客观、科学、公正,写好鉴定书分析意见,使鉴定结论令当事人信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徐茂 《犯罪研究》2008,(6):24-28,34
预审作为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环节,意义重大,但1997年“侦审合一”,预审的专业化水平不够,导致预审质量不高。应从公安机关内单设预审机构,科学界定预审职能,加强预审专业化建设,加强预审理论研究等方面来健全和完善我国预审机构,提高办案质量。  相似文献   

19.
道路交通事故鉴定技术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目前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结合《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交通事故处理的要求以及交通事故案件审理的需要,提出道路交通事故鉴定需求。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交通事故鉴定的技术框架,总结概括了交通事故的技术鉴定内容,以及目前已开展的部分交通事故鉴定项目的服务目标。最后对我国的交通事故鉴定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陈如超 《证据科学》2014,(4):447-467
中国当今刑事鉴定争议频发。其中当事人与办案机关鉴定冲突最剧烈、不满手段最多样,且其社会影响最大者,目前主要聚集在部分死因鉴定领域。该类鉴定争议既滋生过度重复鉴定,更促使部分当事人上访、闹事,一度还以此衍生出暴力性群体事件。死因鉴定争议的发生,主要源于影响鉴定意见可信性的一系列因素,而非仅因为、甚或主要基于鉴定意见的客观可靠性。因此,为重塑中国刑事死因鉴定的公信力,必须走向从实践出发的法律研究与制度建构立场,以回应办案部门创建、并亟须理论提炼与立法改良的“过程导向信任”的鉴定争议解决机制。其关键措施,是通过死因鉴定程序的开放性与当事人双方(包括其聘请的法医专家)的充分参与性,从而实现鉴定意见的可信性或当事人可接受性;并以此领域的鉴定争议解决为突破口,进行鉴定制度改革,以提升中国整个刑事司法鉴定的公信力与可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