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校网络主体性德育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毅弘 《世纪桥》2009,(9):120-1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学校德育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德育与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基本理念具有内在契合性,网络在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建构中具有异乎寻常的意义。笔者认为构建高校网络主体性德育模式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加强网络德育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建设网络德育信息的管理和控制系统;强化对高校德育工作者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  相似文献   

2.
德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形成、发展和人的德育活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学校德育环境是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物质环境、制度、文化、课程、活动等方面都在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发展。通过对学校德育环境进行优化,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也生活在一定的社区里,我们都是“社区人”。作为德育主体之一的社区承担着培养少年儿童良好思想品德的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社区德育环境资源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可以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为此,我们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学校德育必须综合社会发展需求和人的个性发展要求,坚持德育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协调统一的方针,做到德育的统一性与个体的独特性相结合,并注重对人的主体性精神的培养,充分体现个体人格发展的内涵及层次性,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实现德育社会化与个性化统一时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充实学校德育内涵,避免用“标准的”、“划一的”母本去熏陶具有丰富多彩的人格的学生,创设个性化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德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姜堰市三水学校是一所地处城郊结合部、由多个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合并之初,教职工因育人价值追求、教育方式方法上存在差异.导致学校德育工作存在“少数人干、多数人看、个别人暗地里捣蛋”的状况。面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乱相”,我们将“全员德育”工作模式作为打造学校德育特色的主攻方向,形成了“人人参与德育、处处进行教育、事事渗透德育”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德育的研究与实践力度空前地加大了,德育内容与目标体系的研究、德育理念与方法的研究、德育机制的研究、德育系统论的研究等学术研究异常活跃和深入,但是,“道德滑坡”现象却十分严重。在这样一个令人困惑的德育态势面前,全面而深入地分析造成这种不能令人满意的德育收效之原因,积极寻找改善德育工作的不利局面之对策,对推进学校德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一校一品的德育现状带来对中国德育的根的思索针对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假、大、空,无力低效的现状,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的工作要求。一时间,学校德育工作者努力探索德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注入德育新理念。生活德育、生存德育、生本德育、网络德育、生态德育、希望德育等等如春笋般破土而出。德育工作者们无比惊喜于自己的发现,并执着地研究。然而,伴随惊喜,德育工作者又渐渐地走入了迷茫。在途径、方法的不断创新之时,德育的效果仍值得深思。德育到底是什么?德育的根是…  相似文献   

8.
如今,青少年学生各类问题不断出现,暴力犯罪案例也不时见诸新闻媒体,德育面临严重的挑战。学校德育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度以来,德育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迷失了方向,失去了重心。立德树人是中小学重要的教育任务,抓好学校德育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作为承担培育人才重任的学校要在德育大舞台上充当主角,找回迷惘的德育。  相似文献   

9.
德育的实效性,既是指德育的内在效果,即德育要求能够顺利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也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德育通过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学校德育的实效性还表现在德育效率上,即以一定的人、财、物、时间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德育的效果、效益和效率共同构成了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内涵。基于以上  相似文献   

10.
"个体道德体验"是个体道德的存在样态,灾难性"遭遇"能激发非正常状态下的个体道德体验,具有整体领悟性、时空贯通性、情感与理智融合性和意义生成性等特征。对汶川地震灾区青少年个体道德体验的调查与比较分析证实了体验对品德发展的影响与德育价值。进行"遭遇"事件的道德教育转换,开展德育课程、活动设计与道德叙事是提高灾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品德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如果去除德育,教育也就不成为教育了。可以说,保证学校德育实效性,推进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我们教育的成败,更是关系到我们国家事业的兴衰。多年来,学校德育不断推行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整体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学校德育实效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知行脱节”是种种现象中值得关注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规范德育由于其单一的教育内容、僵化的教育方式、片面的教育目标而在当今时代遭遇到无法回避的困境,社会形势的变化要求我们的教育超越规范德育的模式。文章通过对主体性德育理念及特征的分析,认为主体性德育能够为我们的学校德育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学校德育制度十年:问题与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德育制度是有关学校德育的规范体系。我国德育工作的一大特色是以制度改革推行新的德育理念,制度建设有其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本土化特色。当前,学校德育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性太强、稳定性不够、内容残缺不全。学校德育制度建设的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强调发展性、越来越重视灵活性、越来越重视参与性。  相似文献   

14.
德育时机是在外在诱因和个体的心理需要相互作用中生成的,它具有偶然性、即时性、共同性、复杂性等特征。德育时机的捕捉及利用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德育效果的有效途径。然而,许多教育者的德育经验不足,德育能力匮乏,不知道如何把握和利用德育时机,这些直接影响了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所以应当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教师捕捉和利用德育时机的能力,以更好地实现学校德育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5.
学校德育的对象——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考虑人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体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更新德育内容;调整德育目标;改善德育方式;建立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构建道德行为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6.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长期工作。对任何学校来说,要扎扎实实地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固步自封,一成不变地奉行一个僵化的德育模式是不现实的,必须走出校门,学习、借鉴国内外同行们的成功经验。但我们发现不少学校在移植非本地德育经验时,缺乏系统全面的思考,来者不拒,生搬硬套,盲目接受,造成了德育工作的实效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在德育认知上,对德育新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刻,缺乏时代性及地域性的认识;在德育实施中,对本地、本校德育资源认识和开发利用不到位,学校德育工作简单化、程式化。  相似文献   

17.
学校德育的对象--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考虑人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体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更新德育内容;调整德育目标;改善德育方式;建立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构建道德行为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8.
重智轻德的教育是一种与社会生活完全脱节的教育,真正的德育是在生活的实践中培育出来的,能够面向社会生活大环境的教育。学校德育要回归生活,那么学校德育生活化就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直接主张,本文从德育生活化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与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来论述小学德育生活化的有效性对策。  相似文献   

19.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渠道。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根据当前高中学生思想状况及其形成原因,用德育文化教学的师生融合理念,以推进学校德育教学和整个社会德育的健康发展,这是研究当前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德育质量与效果却仍然偏低。究其原因主要两点:一是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心理特点相脱离:二是把德育过程看成单纯的外铄过程。德育过程与品德内化过程分离,漠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导致学生对德育普遍的逆反心理。因此.把道德需要作为德育变革的主要突破口.充分了解和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和动机,唤醒与弘扬个体道德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因素.对于推动道德教育向现实世界的回归,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