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政治参与已逐渐趋于常态化,公民通过网络参政议政、发表政治见解、传递自己的声音。作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新方式,网络公民政治参与已经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网络公民政治参与的意义、实际问题出发,对实现网络环境下公民政治参与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服务型政府建构中的公民网络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的不断渗入和普及,公民网络参与已成为一种新型参与方式和趋势,公民网络参与彰显了服务型社会的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提升了服务型政府的责任与效能,推动了服务型政府的民主意识。但我们同时应该看到,信息轰炸、数字鸿沟、政府对公民网络参与的不重视态度、网络基础设施的差异、法制建设的落后、参与主体的不平等性及公民本身参政意识的淡薄,这些都不利于公艮网络参与的进程,也不利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所以应该加强网络信息的引导和监管,培育理性成熟的网络公民,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数字鸿沟,建立健全公民网络参与的法制环境,构建电子政府与民众的有效沟通机制,这样不仅可以削弱公民网络参与的不利影响的同时,也可以加快服务型政府构建的脚步。  相似文献   

3.
一、公民能力的内涵与服务型政府理念 公民能力指是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即公民对于一项政府决策的政治影响和参与的程度。德国学者胡贝图斯·布赫施泰因将公民能力分为三个层次。关于政治决策实质的认知能力,主要是指公民政治选择的能力;关于发现政治决策程序的程序能力,主要指公民对政治程序的接受和利用;集体共有的、  相似文献   

4.
在"社区"内涵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功能主义和地域主义两种认知分歧,并在城市社会转型过程中衍生出一系列治理困境,迫切需要社区作为一种生活和精神"共同体"的功能性复归。共同体化的价值内核,在于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程序的民主化、治理基础的契约化、服务对象的普惠化及居民交往的互助化五大表征。而推进社区"共同体化"的实践策略在于: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建构多元联动的社区治理格局;引入现代管理制度,推动社区服务管理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公共参与平台,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常规化联系;加强社会资本建设,提升社区居民之间的互信互助水平。  相似文献   

5.
《求实》2014,(10)
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作为公共领域在虚拟空间中的表现形式,强化了公众获知信息和彼此联系的能力,成为公民沟通对话的公共空间和社会行动的建设性场域。文化公民身份从外延、内涵和深度三个层面对传统公民身份进行了修正,以超越民族国家局限的多层框架容纳包括公民身份实质维度和积极公民身份观在内的多元理念,将文化、符号、参与、认同等要素融合到公民身份体系内,为公共沟通和对话提供一种共同话语体系。社会认同建构是个体社会身份确证、心理情感归属以及观念与行为互动的过程,它通过文化公民身份这一纽带在抗拒性、规划性和合法性三种认同方式中的转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政治权利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公民从形式参与向实质参与的转变。这一转变以公民政治权利结构的优化、功能的转型和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等三个方面为基础。结构优化表现为公民政治权利主体的广泛性、自主性、平等性得到发展以及公民政治权利内容的丰富,公民政治权利的功能逐渐趋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恢复与发展、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以及政党制度的完善等都为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对公民的政治参与产生了巨大影响,政治参与从传统形式逐渐向网络参与转变,这种参与方式具有方便、快捷、廉价等特点。网络政治参与增加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使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进一步提升。但随着网络政治参与的进一步发展,所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许多方面需要加强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8.
公民网络参与彰显了服务型政府的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提升了服务型政府的责任与效能,推动了服务型政府的民主意识。但我们同时应该看到,信息轰炸,数字鸿沟,政府对公民网络参与的不重视态度,网络基础设施的差异,法制建设的落后,参与主体的不平等性及公民本身参政意识的淡薄,这些都不利于公民网络参与的进程,也不利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所以应该加强网络信息的引导和监管,培育理性成熟的网络公民,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数字鸿沟,建立健全公民网络参与的法制环境,构建电子政府与民众的有效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基于利益表达的网络参与已成为政府实现自身决策科学化的同时有效回应公民社会的新途径。在网络参与被寄予了实现"非程序的民主"的角色期待时,网络参与公共决策的发展却也面临着决策者利益悖论、参与主体的有限性和参与系统的信息资源不对称等困境。这种困境可以通过网络公民组织的矫治、决策权力再配置的合作解、良性互动的调适机制三种途径进行有效调适。  相似文献   

10.
公民参与是主权在民的重要体现。究竞何谓公民参与,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不同的界定。从公民参与的发展历程来看,公民参与经历了古典民主的直接参与、代议制下的间接参与和参与民主的直接参与理论的演变。在此过程中,对公民参与的功能与价值包括工具和价值两个层面,一直存有自由主义取向和共和主义取向的纠结。公民参与发展趋向上,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相互交融,从政治选举参与扩展到政策过程和公共行政领域,社区等微观领域参与日益受到重视,并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虚拟参与开始兴起。就我国而言,公民参与要研究的重点问题是如何保障公民参与权,畅通参与渠道,引导公民有序参与。  相似文献   

11.
共同生产是对新公共治理模式的回应,它强调多方参与到公共服务供给中来。共同生产本质上可以说是对参与理论的深化,是参与理论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的应用。它不仅强调个人参与,也涉及个人同社区和组织一起开发技能、知识和能力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因而有别于志愿服务、合作治理和共同管理。共同生产的形式可以分为个人、团体和集体三种。共同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设计有效的公民激励机制和扁平化、自主决策的组织制度。通过对国外儿童照顾和社区老年照顾的共同生产进行描述,可以看出共同生产是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更好地满足公民公共服务需求的有效路径。当然,公共服务共同生产也存在不足。共同生产在我国的理论引入和实践需要结合中国的场域进行全景式的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12.
张卫  董强 《唯实》2012,(3):85-89
"多中心治理"理论强调公民和社区组织的参与,凸显社区组织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但目前,社区组织参与社区事务仍存在制约因素。因此,须将社会组织的发展纳入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强化自身建设,提高社会组织的服务水平;深化制度改革,加强社会组织与其他社区管理主体的合作等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有效建设第三中心。  相似文献   

13.
社区参与是社区建设和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理论议题,文章认为社区参与有四个主要功能,即积累、挖掘社区资源,优化社区资源配置;养成公民精神,培育公民社会;促进社区内在发展,推动社区良性运行;满足社区成员精神需求,推动社区文化建设。文章还对如何实现这四个功能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4.
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阶段,公民利用政府网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形式不断拓展。政府官网上公民参与的类型、主要领域和政府回应层面都带有政府主导的特性,对公共政策的实质性影响不明显,公民参与处于有限参与阶段。推动公民官网参与的实质进展必须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全面分析公民参与中反映和关注的问题、深入推进以公民需求为导向的政府改革、依法明确政府部门之间职责权限划分、健全政府回应的制度设计,以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改善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程同顺  张文君 《探索》2015,(2):48-52
互联网时代公民政治参与的评价问题重新激活了对民主与民粹的研究。网络民主与网络民粹是互联网时代中国政治参与的两种崭新形态。二者的共同特征体现在权力来源、议题表达、参与主体三个方面;二者的显著区别体现在价值理念、参与方式与动员模式三个方面。要避免网络民主走向网络民粹,需要由国家、社会与公民共同塑造积极的网络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6.
公民治理理论代表了一种新的公共行政价值观,旨在将原本松散的公民个体引入公共事务的决策和过程,以达到扩大民主参与和提高行政效率的目标。公民在社区行政中应扮演充分的积极角色,公民参与权和决定权的提高是解决政府问题的关键,行政人员的角色应转换成帮助公民表达利益并满足其共享利益。基层民主政治是我国未来民主政治建设和公共管理改革的努力方向,作为社会主义核心政治文化的基点之一,营造合理社会氛围、加强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和完善公民参与机制,从而逐步完善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社区运作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给公民参与行为带了一次重大变革,公民通过网络能够快速获得所需政策信息,参与到政策制定过程中。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网民的参与遇到了公民网络参与存在公民参与权利与公共政策权力的互斥性、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制定中应然与实然要求的冲突、网络参与需求与政策环境的博弈等困境,这也成为当前公共政策制定中不得不面对,并加以解决的现实难题。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冲击着传统的政治参与模式,这给公民政治参与权的行使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为切实保障公民政治参与权的有序行使,我们需要分析网络发展带来的正反两方面影响,建立起符合网络时代特性的政治参与体系,并使之与现有政治参与机制有效对接。为此,国家有必要通过大力培育公民意识、打造法治化的网络平台、构建长效的公民网络参与机制,来保障网络背景下公民政治参与权的有序、有效行使。  相似文献   

19.
公民治理理论代表了一种新的公共行政价值观,旨在将原本松散的公民个体引入公共事务的决策和过程,以达到扩大民主参与和提高行政效率的目标。公民在社区行政中应扮演充分的积极角色,公民参与权和决定权的提高是解决政府问题的关键,行政人员的角色应转换成帮助公民表达利益并满足其共享利益。基层民主政治是我国未来民主政治建设和公共管理改革的努力方向,作为社会主义核心政治文化的基点之一,营造合理社会氛围、加强公民参与意识和完善公民参与机制,从而逐步完善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社区运作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社区制度变迁与社会结构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慧颖 《理论学刊》2005,(10):100-101
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状况,社区制度则是社会结构的一种制度化形式。任何国家社区制度的变迁都反映了相应的社会结构的变化状况。研究社区制度的变迁,有助于分析和把握一个社会的结构转型趋势。本文就是通过研究中国单位社区制度向公民社区制度的转变,来透视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一、社会结构转型的社区基础社区是具有地域性的微型社会,是人们生活与从事社会活动的区域,也是宏观社会的有机构成部分。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指出,社区是由生活在同一区域、关系密切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共同体。不同的社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