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促进就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化解就业矛盾、保障和改善民生、拉动内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宏观调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五个方面表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就业优先战略的内生动力、主要渠道、体制机制、目标导向五个方面来把握就业优先战略的内涵;选择以就业优先为导向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形成就业优先的综合性政策体系、加强公共就业管理和服务、实行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刘月 《中国工运》2020,(4):55-57
作为“六稳”之首,穗就业既是确保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的托底之举,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就业稳定工作,不仅每年的两会报告都将稳就业置于优先位置,确定具体的就业增长目标,而且持续发布一系列有关稳就业的政策文件。2018年12月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从支持企业稳定发展、鼓励支持就业创业、积极实施培训、及时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帮扶、落实各方责任等五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明确提出,“十一五”时期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实施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并举的战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下  相似文献   

4.
就业是民生之本。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民生问题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而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更是被置于优先考量的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而目前我国就业规模的扩大还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因此,应多管齐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扩大就业规模,努力实现现阶段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用餐习惯的改变,数字经济中的餐饮行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为劳动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本研究基于外卖平台骑手的数据探讨数字零工经济下个体的就业动机。研究发现:大多数外卖骑手表面上是为了追求工作灵活性、经济收益和扩大社交网络而主动选择零工就业,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在平台真正实现这三方面的诉求。劳动力市场结构转变让他们为了谋求生存而被动“挤入”,而非主动选择进入零工就业中。因此,针对劳动密集型平台就业群体,需要深入分析其选择零工就业的真正原因,才能在对其帮扶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实现“对症下药”和“精准帮扶”。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加速的情况下,就业形势却没有获得实质性改善.失业率居高不下主要源于金融危机对就业的持续影响,无就业的复苏和无就业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绿色就业短期效应的不确定性.破解就业难题需要实施高就业的经济增长战略,加强对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以及实施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并重的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7.
抗疫三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积累,2023 年将有 1158 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政府需要从以下 几方面着力强化就业措施:强化高校毕业生集成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就业互相推动;着力产业链供应链提升, 满足双循环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基于数字经济时代导向,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就业;满足更加优质教育期盼, 突出“职普融通”引领作用;重视人才战略布局定位,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由此,实现“专业—产业— 职业—就业”的四业贯通,是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突破性路径。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战略名词,就业优先惟有明晰其阶段性和针对性才能充分彰显中国智 慧和中国方案的魅力。结合低中高收入水平及其各自所处阶段的发展均衡陷阱,以反贫困、反对不平等、实现 充分就业与体面就业等阶段性主要任务为媒介,可探究就业优先的阶段性内涵与生发机制。总体上就业优先的 内涵变迁可拾级而上形成三个阶段,即努力实现市场化就业优先的低等水平就业,追求就业数量优先的中等水 平就业,致力于就业质量优先的高等水平就业。就业优先由低到高的三个阶段性内涵依次对应收入水平的低等、 中低等、中高等不同阶段,但并非绝对。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并把握好就 业质量优先这一新的阶段性内涵,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9.
就业结构性失衡对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我国就业领域重大结构性失衡表现为城乡间失衡、区域间失衡、产业间失衡、所有制之间失衡和技能结构失衡等。劳动力要素未能实现最优配置,究其原因,主要可归结为经济增长模式偏向性,政府经济政策干预不当,劳动力、人才的社会性流动面临制度性障碍等因素。研究建议,以渐进式改革推进经济增长驱动力平衡,转变经济政策的干预模式,消除阻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来解决就业领域结构性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充分认识“转方式、调结构”重大战略对推进产业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意义 “转方式、泪结构”的重大战略部署,既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更是长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选择。这有利于推动产业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  相似文献   

11.
“十三五”末期,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加,不可避免地冲击着农村地区就业创业市场的稳定发展。为应对就业压力,“十四五”规划应将“稳就业、促创业”作为促进农村就业创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以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重点目标,按照“充分发挥第一产业就业‘稳定器’作用,提升农村二、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增强农村创业环境吸引力,稳定农民工就业"的总体思路,全面推进农村地区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新局面。为支撑“十四五”农村就业创业高质量发展,应将提高农村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完善农村创业政策体系、促进农村产业多样化以及吸引优秀人才、社会资本下乡等作为政策着力点,让农村地区成为全国新增就业的“蓄水池”。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产业升级与就业的结构性失衡及其解决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重点.普遍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然而,在我国的经济现实中却出现了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现象,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产业升级与就业的结构性失衡,只有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保证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的平衡,才能较好地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沿海地区提出了产业升级转型和转移的要求,部分产业搬迁转移到内地,由此拉开了全球范围内的第四次产业大转移。通过计量研究发现,我国产业调整和转移对就业的影响总体上是正向的,有利于就业增长,应该继续深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其中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正向效应最大,产业转移对中部地区就业有较大帮助,而对其他区域就业规模未产生显著影响。今后,应实施就业优先的产业转型升级策略,将产业转型升级与开发就业岗位结合起来,加强产业转移承接地的配套产业发展,预防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造成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刊启事     
赵涛 《中国工运》2008,(3):56-56
分析了充分就业的标准与意义,并结合对日本和新加坡两国实现充分就业的考察和研究,对我国经济持续高增长时期实现较充分就业的途径进行了思考,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作者认为,近两年我国就业再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就业形势有所好转,但总体看,就业形势仍比较严峻。  相似文献   

15.
关于《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影响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可能会以《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为契机,提升管理水平、技术能力,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大劳动者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形成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升级。《劳动合同法》不会对企业内迁、外迁造成很大影响。如果有些企业是因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而内迁,将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国内形势急剧变化的影响,安徽省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下滑,尤其是我省产业层次和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发展方式仍较粗放、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农业基础薄弱,造成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和就业的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劳务派遣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务派遣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一种新的就业组织方式,它不仅为企业提供了灵活用工的新途径和有效服务,也对缓解我国严峻的就业压力作出了有益贡献。但是,由于目前劳务派遣中大量存在的不规范行为,特别是适用范围的无序扩大,导致了劳务派遣人员的合法权益受损,企业培训员工的积极性缺失,职工队伍建设受到严重影响,制约了我国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美贸易战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产生了不利影响,阻碍了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改革开 放以来,贸易摩擦已成为中国必须面对的一种常态现象。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和就业结构正处于 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包括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与贸易战直接相关的产业及其就业形势不 容乐观、经济结构调整导致摩擦性失业增多等。为此,应加快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实施主动进口的贸易政策, 合理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充分利用和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同时高度重视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增强劳动者的 就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总编辑):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一词就出现了34次。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年就业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就业将是未来一个时期内中国青年面临的实际问题。就业优先已经贯穿于今年的经济政策之中,成为一个社会热点。为此,本刊特邀两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青年就业研究和全球青年就业的状况做了详细的梳理和介绍。黄敬宝教授对近十年来的中国青年就业研究进行了文献样本分析,认为我国青年就业研究主要反映在就业状况、因素分析、促进对策、创业等方面;研究呈现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对青年概念界定标准、研究结论的可比性,数据支撑,调查样本量、代表性等方面。黎淑秀副教授则对国外近几年青年就业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有助于了解全球青年就业发展和未来趋势,了解发达国家的青年就业政策,汲取和借鉴他们的就业经验,从而挖掘和激发我国青年就业的潜力;为完善我国的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等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通过对青年就  相似文献   

20.
工会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议题。在中央确定了“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指导思想之后,通过何种途径扩大消费需求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工会作为劳动力市场化条件下企业劳动者工资增长机制的实现主体,将为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落实“十一五”规划战略目标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