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玲玉 《求索》2014,(4):86-89
“善”和“善”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结构性两级,在礼备乐和的表象之后,二者相互钳制、异化,频繁地在中心和边缘性存在的张力关系中交替更迭,构成了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伦理之维在“善”的实用关系中思考艺术之工具性存在,审善之维在“善”的形式独立中思考艺术之自在性存在,二者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巡礼旅程中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2.
卢立建 《前沿》2008,1(4):40-42
历史之真可分为“现象之真”与“逻辑之真”,寻求“逻辑之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目标和方向。“逻辑之真”的思想在西方源远流长,但以黑格尔为集大成者,之后马克思继承修正了黑格尔“逻辑之真”的思想。在历史本体论意义上逻辑之真高于现象之真,但在历史认识论意义上应辨证看待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关于党风廉政建设,不仅中央领导三令五申,而且社会各界的呼吁之声甚高,专家学者的探讨研究之势亦颇盛。然而,为何腐败现象始终没有根除,人民群众的期盼之情屡屡得不到满意的回应呢?归其咎,在以往的廉政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至多只是考察了其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①故不能治本。经典作家在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时,提出了一个P=C V M公式。这个公式,对于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亦有着可资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健康是民生之基、发展之源,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安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工作,在我省“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健康山西”作为建设“四个山西”的目标之一。“十一五”时期,全省卫生系统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  相似文献   

5.
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牵涉到方方面面:工会维权是促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牛鼻子”,“欠薪欠保”是阻碍劳动关系和谐的“绊脚石”,劳动保护是和谐劳动关系的“保护神”。因而,我们从工会组建、工会作用、克扣工资、偷逃保险、劳动保护五个角度切入,透析劳动者维权现状,分析其中原委,寻找解开维权之锁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6.
我国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对于一个农业国家而言, 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关键概念, 因为, 中国 “ 道理” 之大者从 “ 田” 而来; “ 田理” 不仅涉及社稷国家的政治, 与传统社会认知、 伦理价值相通缀, 更关乎民生大计。 以 “ 田” 为切入口, 可“以透析我国一些重要领域与之历史关系, 确定今日“传统创新” 之基理。  相似文献   

7.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新时代富有创见的表达,它内在地包含着对“谁的幸福”“何为幸福”和“如何幸福”三个问题的自洽回答。对于“谁的幸福”的问题,它不仅强调追求人民幸福的价值立场,而且强调了人民的个体性和整体性的统一,使“幸福”的主体在新时代得到更为明晰和现实的显现。对于“何为幸福”的问题,它呈现了幸福的理想之维、实践之维和关系之维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在新时代语境中创新性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全部内涵。相应地,对于“如何幸福”的问题,它的思路是从幸福的实践之维和关系之维着手,构建通达幸福理想之维的现实途径。具体来说,就是在社会层面通过深化改革破除阻滞人民幸福的社会关系,从而为人们在个人层面通过实践和奋斗去追求美好生活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8.
尤小明 《桂海论丛》2008,24(6):94-95
清代中期.乾隆为了继续达到“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统治目的,调整、巩固和加强了清朝政府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对广西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教育等领域实行了“以不治治之”和“济之以宽”的政策,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时清王朝同广西少数民族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南方”的浮现,国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也在蓬勃兴起,并且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全球南方”研究的兴起表现在人文社会科学多个领域,既专注于国家间关系的变化,又拓展了社会间关系研究的视角,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人文社会科学已有的思维定式,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和理论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全球南方”的浮现实际上正在改变大国兴衰的历史条件,对基于美西方历史经验的国际关系学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直接触及了“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问题。对正在兴起中的“全球南方”研究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和评价,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孙慧明 《前沿》2009,(4):33-36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各有局限性。只有消解“中心论”,走向海德格尔之思,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经权”观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伏清 《求索》2008,(3):117-119
柳宗元在特定的理论前提下,阐释了经权的辨证关系及其合理对待,并与“当…宜”相联系,提出了“经权”对待的最高目标“大中之道”,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知易行难”与只说不做楚云飞知与行的关系,在哲学史上争论了几千年。那些主张“知易行难”的,有所谓“非知之艰,行之维艰”,孙中山则提出“知难行易”说,毛泽东又.提出“知行统一”说,对这个问题作了辩证的分析,才算有了一个科学的结论。纵观现实世界,“知难行...  相似文献   

13.
漫议“诗中有画”丁远直诗中有画,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之一。苏轼《书摩洁蓝田烟雨图》评赏王维的诗画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中国文艺批评史上首次明确地提出了诗画的审美关系。纵观中国诗史,“有画”之诗可谓源远流长,无论是质...  相似文献   

14.
王荣敏 《青年论坛》2008,(5):125-129
“理欲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伦理思想史上重要内容之一。2000多年来,思想家们在理欲关系上是非争鸣。以孔孟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者,在“理”与“欲”的问题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提出的“欲而逾矩”、“以礼节欲”等思想,不仅是后世“理欲之辩”的理论基础,对于解决困扰现代社会的人贪欲过重的问题,也是一个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杨起林 《前进》2001,(6):47-47
“为政者多,知政者少”,这恐怕是不争的历史经验之论。“为政”者未必真正“知政”。就是说,在其位者未必善谋其政。从历史看,也确实如此。然而,“为政”者却必须“知政”。只有“知政”才能“为政”,“有知”方可“有为”。否则,何以谈“为政”呢 ?“为政”乃万端中之首端,大事中之大事,关系国之命运,民之祸福。大到朝代更替、政权倾复,小到一地治乱、事业兴衰,无不与为政者没有干系。所以,“为政”之事不是谁都可以为所欲为的。   “为政”者如何才能善于“知政”呢 ?以愚之见,举烦择要而言,善“知政者”,必先善于“知…  相似文献   

16.
引入市场机制,激活教育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引入市场机制,发展教育产业的重要意义。并指出要激活教育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必须实现“三大创新”,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相似文献   

17.
饮食之味,大约不仅仅在于食物本身那点酸甜苦辣的味道。可口好吃的东西被文人以“美食”冠名,既谓之美,总得与美丽有些关系。望文生义,当是好看且食之有“美丽”之味。想来食物之“美”,定与美丽给人的感受相通,是为“美食”。能品出食物之“美”的吃客叫美食家。自然,好吃之徒算不上美食家,最多是个老携——传说中叫拉睿的怪鲁嘴大且极其能吃。美食家的“吃”,不但口中有味,心中也是有谱的。哪怕寻常的东西,他也能东西南北说出个道道来。遇上大文人,简简单单的食品,也会被写得笔下生花,似有鲜花那样好看、好品之味儿。说到此…  相似文献   

18.
任俊华 《湖湘论坛》2002,15(5):30-31
近读池田大作《我的人学》中的一篇散文《忠实于自己》,有感于这篇文章对忠实观的探究涉及到人生的诸多重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就此专门作一些议论。一中国古代哲人十分重视“忠”的问题,《忠经·天地神明章》就明确提出了“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的命题,认为在自然与社会当中,忠是人的行为和伦理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没有什么比它更大的了。“忠”确是与“善”的行为(伦理行为)紧密相连的,孟子就说“教人以善谓之忠”①。“忠”是儒家鼻祖孔夫子学说的精髓之一,所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②孔子认为,人只要…  相似文献   

19.
胡主席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和弘扬“八种良好风气”,其中把“生活正派、情趣健康”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还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能不能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绝不是个人生活小节和品行问题,而是关系党性原则、政治立场和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中国士人有着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高度使命感和担当精神,素以“传承文化”“教化民众”为己任,认为士人修己和教化之好坏,关系天下兴亡。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士人有着浓厚的“文化自觉”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