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西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歌文化,而湘西苗族民歌则是其中最为优秀的民歌作品之一。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导致湘西苗族民歌生存和发展环境遭到破坏,湘西苗族民歌的歌手已经越来越少,很多民歌的演唱方法变得世俗化,传统的演唱及表演风格正面临失传的风险。正因如此,希望对少数民族民歌演唱的特点,特别是湘西苗族地区的民歌演唱特点及风格进行研究,以求能够把这些传统的音乐文化很好地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2.
刘洋  杨兰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2):157-164
文化记忆与历史记忆具有显著差异,历史记忆强调过去发生的事以及对这件事的描写,而文化记忆则与族群回忆的处境和需求相关。沿着记忆生产与生产技艺的演进轨辙,可见苗族史诗《亚鲁王》的生存文化记忆、生活文化记忆、军事文化记忆和消费文化记忆呈交织并进的态势。廓清丧葬仪式的不断重复与增补删减,发现丧葬仪式成为一种筛选模式,这种筛选模式通过代际传承成为一种族群标识,人们凭借此种标识维系族群关系,弱化生死观念,将死亡看作是一种回归。  相似文献   

3.
在少数民族村落,由于传统民族文化记忆的延续,承担民族文化传承责任的传统民族精英对村落社会政治生活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而掌握村庄正式权力资源的制度精英也以其法定地位实施对村庄的制度化治理。以广西一个白裤瑶村落为例,考察传统民族精英与制度精英如何在民族文化的共同记忆和身份认同中发挥契合性村庄治理效应。  相似文献   

4.
雷山县是全国最集中的苗族聚居县之一,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较好地保留了原始苗族习惯法文化。保留得最好,能够形成完整系统的最典型习惯法制度就是当地的婚姻制度。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游方规则、结婚限制规则和结婚形式等制度与国家法多元并存,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清朝末年基督教传入黔西北民族地区,对该地区少数民族尤其是苗族和彝族社会文化影响深刻。在此,分析探讨了基督教在该地区传播的族群性基础。  相似文献   

6.
后苏哈托时期见证了印尼华人的族群意识与文化复兴,其中华人历史纪念馆的兴建成为华人族群文化意识复兴的一个重要象征。本文在对印尼华人纪念馆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考察了后苏哈托时期华人历史博物馆兴建的动因、机制与意义。印尼华人博物馆的兴建,不仅体现了华人对族群历史文化的追溯与传承,同时也反映了华人与当地的融合与政治认同的变迁。更值得指出的是,华人历史博物馆通过华人参与民族国家建构历史的展示重新塑造了华人的集体与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7.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众多游牧民族的文化在额济纳草原交融碰撞,最终形成了土尔扈特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文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土尔扈特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危机。2010年,额济纳旗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如何更大限度地保留土尔扈特蒙古族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促进土尔扈特蒙古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为推动土尔扈特蒙古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8.
陶斯明 《传承》2012,(6):72-73
民歌作为中华民族思想意识的传承载体,是口头诗歌的一种通俗表现形式。不仅体现了华夏子孙的日常生活情感,而且也记载了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民风情况。在科技的簇拥下,民歌的传承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凭借光影新媒体向着没有国界的更大范围传承出去,同时也在全球化的簇拥下呈现出更多的特色,不仅起着传承中华文明精神的重要作用,而且还成为宣传中华文化的全新窗口。从新民歌出发,分析当代民歌表现出的全新"民族风"红火背后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9.
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140多万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但由于哈尼族历史上没有文字,许多宝贵的哈尼族文化没有得到记载,在历史的长河中散佚。值得庆幸的是,哈尼族利用民歌这种形式,使哈尼族文化得以传承,丰富了中国文化宝库。  相似文献   

10.
远古时代,人类就有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并由此产生出对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巫鬼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我省一些苗族地区的丧葬习俗就是原始宗教中灵魂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的混合形式.由于苗族的丧葬习俗孕育于宗教背景之下,是在灵魂观念产生不久随之产生的,因此,它是苗族所有习俗中形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习俗.通过纳雍地区苗族丧葬习俗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窥见苗族宗教之一般,而且对于我们研究人类古代宗教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族群文化的移植:"旅游者凝视"视角下的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和地方性的互动进程中,穿梭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旅游者凝视"无处不在且影响深远.在旅游者凝视作用下,民俗村中的族群文化被彻底符号化与商品化."旅游者凝视"作为一种隐形力量,支配着特殊旅游场域的建构,改变了族群文化的存续原则,割裂了民族演员的族群认同,生产着有别于原生态文化的各种"奇风异俗",造成族群文化的移植.民族演员面临着对自身不断重新界定并形成新的族群认同.民俗村内文化的移植对族群原生地的民族文化传承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作者通过对贵州和云南两个苗族村落的田野考察,结合既往有关苗族村落之权威结构的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以历史纵向书写的方式描述了两个村落的权威模式的形成、延续与现状,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本文揭示两个文化相似的苗族村落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权威模式,而且这种模式会在村落中延续下去,这无疑也力图与那些赞同村落权威的模式发生的观点形成对话。  相似文献   

13.
张剑 《求索》2013,(12):79-81
苗族传统歌谣文化蕴涵着该民族千百年来与恶劣自然环境作斗争历史记忆.折射出苗族先民承受的来自部族冲突与阶级斗争的社会压迫。亦是苗族饱受战争苦难与迁徙磨难的民族记忆,同时还承载着该民族的社会历史观与族群意识。  相似文献   

14.
台湾原住民的“族称”演变,是两千年来以“汉番(原汉)”关系为主轴的跨文化互动与认知的反映。由于台湾原住民缺乏本民族自身的文献历史,族群历史的被动记忆保留在异文化的文本中,从汉唐宋明时期“化外”接触中的“夷”、“番”,清代“理番教化”中的“生(野)番”与“熟(化)番”,日据时代“皇民化蕃政”下的“生蕃”与“高砂族”九族,光复以来“山地行政”下的“山胞”十族,从笼统、概括的“统称”到各族群的识别与相应“族称”,都是它文化视野下的认知符号。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原住民运动”过程中“正名”的“原住民”十四族,则潜伏着来自原住民族群以外的“台独”政治用力。  相似文献   

15.
魅力黑衣壮     
刘翰明 《当代广西》2007,(14):60-61
黑衣壮,一个神秘的族群,一个充满魅力的族群,一个多姿多彩的族群……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身着独特黑色服装的“黑天使”,声声嘹亮的“尼的呀”(“尼的呀”,是广西那坡壮语里“好的呀”的意思,在黑衣壮生活地区流传的民歌中是常用的衬词)山歌,“迷醉”了所有观众。  相似文献   

16.
翁锴 《传承》2014,(5):106-107
天琴是广西西南部邻近越南的龙州、宁明、防城港一带的民族民间乐器,其中以龙州县金龙镇作为典型代表。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特别是边境欠发达地区相对弱势民族、族群的文化艺术要能得到有效保护、赓延、传承,必须结合时代与地域特点,将本民族、本族群的文化艺术进行传承,才能使其健康成长,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17.
芦笙是苗族人民特别喜爱的古老乐器之一,在苗族地区广泛流传.芦笙承载着苗族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苗族文化的象征.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芦笙的需求越来越少,芦笙制作技艺濒临失传,亟待保护和传承.对国内享有盛誉的芦笙制作村--雷山县丹江镇排卡村展开实地考察,研究芦笙的文化内涵和制作技艺,提出芦笙制作技艺保护和传承的可行路径,为有效地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制作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哈萨克族的孩子是在摇床中长大的,哈萨克族的摇床沿用千年,并与他们传统的生计方式和生活方式相适应。本文对哈萨克族摇床以人类学的解读,不仅研究哈萨克族摇床的形制、功能、工艺、装饰等"外显"元素,更挖掘其丰富的文化意涵:哈萨克族的摇床科学而美观,既是生活用品又是饱含温暖的手工艺品,是哈萨克族教育下一代,向他们传播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还是关于哈萨克族家庭和亲属关系的历史记忆,更是族群记忆和自我延伸的象征。  相似文献   

19.
潭溪土家人藉由对文化习俗的传承、展演与采借彰显着族群身份,通过"民族文化"的创造强化了认同的根基,建构了族群的"姆庇之家"(the House of Muumbi);他们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特征以及现实情景选择了"土家族"的身份,又比照社会对于"少数民族"的期望和邻近苗族的形象塑造着自身的"土家族形象"。由之所映照出的族群性显示出某种程度上的客观文化特征论与主观认同论的调适,显示了族群内涵变动不居的特点,以及族群成员对于社会结构变迁的能动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湖北侗族是一个散杂居于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远离侗族中心分布区的一个族群.200多年前他们从湖南和贵州侗族聚居区来到这里,他们在与当地土家族、苗族、汉族交往过程中,相互学习、和睦相处,在保持自身民族认同的同时,主动适应当地的文化.这种适应性的选择,一方面使民族群体在异地得到了很好地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在文化发生变迁的同时,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民族认同仍然得以保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