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引领多样化社会价值观和各种思潮的一面旗帜。目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研究中,应突出明确这样几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浙江科技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编辑部拟定于2015年11月上旬在浙江杭州召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具体事宜如下:一、会议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理论与实践二、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  相似文献   

3.
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英 《学习与实践》2008,(10):95-99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大学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对象。文章研究发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体认同状况基本达到良好层次;具体而言,大学生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认同接近优秀层次,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荣誉观的认同达到良好水平,但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认同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内核,积极培育我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关国家希望与民族未来。文章以齐鲁工业大学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高校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从高校制度环境建设、高校课程体系设置、教师行动示范、高校实践活动四个方面阐述了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有机统一。情感认同作为认知认同和行为认同的中介,是认知认同的进一步深化,也为行为认同的产生提供感情因素。一般而言,感觉、认知、体验和反应四个阶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得以生成的必经阶段,它们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其中,感觉是情感认同生成的起点,认知是情感认同生成的基础,体验是情感认同生成的关键,行为反应是情感认同生成的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提供了较为清晰的逻辑理路:通过环境刺激来引发大学生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感受;通过理论感召来奠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通过情境创设来推进大学生切身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实践强化来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6.
王玥琪 《前沿》2014,(23):74-75
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他们的内隐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直观的科学性与价值性是促使大学生内隐认同的前提,同时大学生在这一认同过程中又扮演了主体地位。从现实情况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隐认同过程中存在认同弱化、认同单一性、认同教育方式落后等突出问题。构建良性的认同机制、创新认同模式,以及树立先进的典型,是提升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隐认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行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认同,才能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内化为稳固的价值追求,从而最终外化为自觉的行动。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是基本缺失的,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教育中利益维度的缺省。利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内容观念建构的出发点;利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对象动机激发的关键;利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功能现实建构的落脚点。为此,应以大学生利益诉求为切入点,构建从利益认同到价值观认同的工作新思路;应注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逐利观,引导大学生进行利益结构的优化;应注重促进认同教育利益机制与其他机制的协调,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构建"知、情、意、行"四维一体的教育模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现实要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四维"教育模式坚持以理念创新为先导,提升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理论内涵;坚持以情感融化为手段,推动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策略调节;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巩固大学生价值观践行的目标驱动;坚持以实践养成为目标,拓展大学生价值观践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关键在于要大力提升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设未能足够重视"人的需要"维度,难以应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需要格局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在加强思想教育和文化宣传的同时,要以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为指导,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根基,以引导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多层次需要为主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设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广泛接受和认可,并内化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与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充分发挥其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价值共识的强大功能。  相似文献   

10.
张全峰 《传承》2014,(7):68-6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表达体系。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确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用以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致力于其"自身建构"与"社会认同",着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关系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高校建设。本文通过对湖北武汉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青年大学生的认同感实践调查,利用多分类有序Logistic模型对青年大学生对其价值认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探索了适合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长效机制,以促进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认同。结果发现:1我国青年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总体良好,但存在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不均衡性、核心价值观宣传及教育方式比较落后、大学生的知行分离比较明显等问题;2专业、政治面貌、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学校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方式以及授课方式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强弱具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既要遵循价值哲学的基本原则,又应具有本土特殊路径。从价值哲学层面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理论根基是"主体间性"思想,相应产生"探讨式"社会情境,由此推演出"多元互构"的实践过程。进一步考察"多元互构"的具体展开,它是交互性、有机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就要通过视域融合达到内化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是一个关于核心价值观的功能方面的界定。它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层面切入,指向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亟需应对的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方面的认同之德,关联着国家治理的价值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由此涉及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必须面对的现代性价值认同问题,是通过价值观建设将"我"引向"我们",从而构建"我们"的价值认同。它内含描述性价值和规范性价值。其价值方式内蕴构建认同的"德"之展现,关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体之"善"的描述。  相似文献   

14.
周丰生 《传承》2013,(9):58-60
在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发生了不容忽视的错位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充分重视网络媒体的特点,顺势而为去把握网络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的教育中去,才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的思想状况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未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获得大学生的认同。要重视"两种渠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素的实效性;重视"两个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的实效性;重视"三观"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2014年11月14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社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年"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央编译局、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近20名专家学者分别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来看价值观的培育、青年价值观的认同机制。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认同以及认同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方向、社会发展的走向、优秀人才品格和信念形成的趋向。文章分析青年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和具体特点,并探索推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认同到情感认同再到行为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根基和灵魂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就是价值共识,这一过程将是长期的,而其被大众普遍接受、认可的过程就是价值认同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达到全社会的共识和认同,要通过共同体的力量、公共理性以及公民教育等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认同以及认同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方向、社会发展的走向、优秀人才品格和信念形成的趋向。文章分析青年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和具体特点,并探索推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认同到情感认同再到行为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前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其文化认同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长远和未来。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访谈法,对山东某高校大学生开展调研,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认同现状。研究发现: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呈现"高情感认同,低意志自觉"的特点,在初步实现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存在理性认知不足、低稳定性、知行不一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文化认同,需要顺应文明交流互鉴趋势,弘扬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尊重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