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淑梅 《求索》2014,(9):120-124
互文性视阈下的翻译研究以文本的语言分析为入口,从狭义文本的微观互文逐步转向主体之间、文化之间以及文本与主体、文本与文化之间的广义文本的宏观互文,将共时因素与历时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而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主体,其主体性贯穿于翻译的始终.一方面,译者在原文的互文性阅读和阐释,特别是译文的互文性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体现的是译者主体性的介入;另-方面,译者的主体性既受到语言形式及内容等狭义文本的制约,更受到原文作者、译文读者、源语文化、译语文化等广义文本的制约.由此可见,以“联系、影响”为核心要素的互文性理论能够辩证地看待和阐释译者的翻译活动,有效地避免夸大或抑制译者主体性的极端行为,因而能更科学地指导译者主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意象的翻译过程,实际上是译者从源语意象塔的整合到目标语意象塔重建的过程,这个心理过程可细分为整体内化,传情解意和变通创象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心理特点,共同决定意象传递的准确程度。  相似文献   

3.
长城意象对于唐代诗人而言,意味着功名与意气,阻隔与和平,其间隐含着唐诗之文化品格、诗人之文化心态与时代之审美精神、审美风尚和审美趣味,唐诗之边塞、闺怨与咏物之作,使长城意象朝着最具文学活力的方向推进发展.唐诗长城意象最具诗学价值与意义之处,在于其大汉图腾的时空思维以及刚健悲壮之审美取向的奠定.  相似文献   

4.
试论热奈特对互文性理论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涛 《湖北社会科学》2007,(10):120-122
互文性是当代西方重要的文论概念,在互文性理论的建构过程中,法国结构主义文论家热奈特从修辞批评的角度,将互文性概念限定在精密的语言形式批评范围内,他对五种类型的跨文本关系的划分,对文本派生方式的分析,对读者与互文本关系的思考,特别是对文本之间关系图示的辨析,都可以看作是对互文性理论具有重大意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于诗词的审美心理,与普通审美心理一样,具有感知,理解,情感调动,发挥想象等要素.它们交错融合,自由活动,完成审美的心理过程.读者在进行诗词鉴赏时,必须要建立一个整体意义上的格式塔意象,以达到对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整体美的把握.格式塔心理学提出的"整体性","同构性"和"闭合性"原则,运用到诗词鉴赏中可以帮助建构格式塔意象,诠释中国古代诗词中丰富的艺术意境.  相似文献   

6.
宋巍  董慧芳 《求索》2005,(8):132-134
宝剑意象是中国侠义文学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对于宝剑的追求和赞美,反映了中国侠义文学的审美诉求。其内涵具有文学史研究范式的意义。由此烛照文本与现实的互动轨迹,思考侠义文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可以作为当下通俗小说研究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郑益兵 《求索》2012,(4):141-143
意象是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涵上看,美学意象分为单一意象和多元意象。两者形成的机制不同。前者是由诗歌创作者共同的审美体验造成的,后者则为诗歌创作者思维活动的个性差异所致。每一个意象都有其存在的理据。意象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并与客观物象的特性密切相关。把握住诗歌的美学意象,有利于更好地解读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思想内容,对于现代诗歌的创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侯艳 《求索》2010,(2):171-173
白日意象在唐诗中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体现了唐人对其浑厚蓬勃之特质的审美追求和唐诗“物象由我裁”的审美思维特征,证明了诗言志与主情的不可分割性,从而具有景中情、情中景和情景互生的多重审美价值。白日意象是唐诗中一个常见意象,它在唐诗中出现达650次之多,仅在李白诗中就多达50次,这充分说明唐人对白日意象的偏爱。而白日作为审美对象,在唐诗中,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意象",是"意"与"象"的并置与化合,是一种生成和动态的平衡.艺术创作过程中意象的孕育与生产的两个阶段是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两个过程;艺术欣赏时意象的生成是欣赏者对艺术品意象的再发现过程.意象具有一种张力,这种张力使艺术创作和欣赏时生成的意象饱满圆涨.艺术的魅力蕴含在审美意象之中,艺术的根本功能就是其审美的功能,而审美,正是艺术创作和欣赏时意象的建构和重构也即审美意象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刘卫平 《前沿》2008,(9):78-81
苏州古典园林精妙绝伦,将建筑、山水、花木高度融合,化自然与人和谐统一,借助诗文绘画进行审美点化,创造出融多种意象群的“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既是诗意栖居的地方,又是隐逸文化的中心。本文试从造园立意的文字隐逸审美意象、建筑陈设隐逸文化审美意象、山水隐逸文化审美意象、植物隐逸文化审美意象分析入手阐述苏州古典园林中蕴涵的深厚的中国传统隐逸文化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1.
卜庆安 《求索》2008,(3):188-190
诗以心灵为殿堂,诗歌意象比其它文学体裁中的形象更富于心灵体验性,更富有浓郁的审美色彩。作为明清之交的遗民诗人,屈大均的诗歌从复合的音乐性、繁富的色彩度、幻化的动态感与委婉的含蓄性等四个方面体现其鲜明的意象美。虽然其美感形态不同,表现方式多样,但都以诗歌的灵魂与生命——意象为核心,和着美感的节拍,流溢充盈的情感,抒发诗人对生活生命以及大千世界的感悟。  相似文献   

12.
杨毓敏 《理论月刊》2005,(10):131-133
本文着重论述了惠特曼的《草叶集》与郭沫若的《女神》两部诗集的命名和部分诗歌中审美意象的相似性,并对其相似的原因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析。通过多方面的比较分析,我们认识到惠特曼、郭沫若这两位中外著名诗人在审美意象上的异曲同工之美。  相似文献   

13.
西方文化语境下的月亮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化语境下“月亮”意象的形成及其内涵的延异,都有着极其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在长期的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同时融入了多民族的文化思维模式,最终形成了神话原型的月亮意象、人类伴侣的精神依托意象和热恋中的护情使者意象等固定的意象内涵。对于西方文化语境下“月亮”意象的探究,可以揭示出西方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文化根基。西方文化语境下“月亮”意象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是西方文化史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4.
意象:东方美学的核心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颖  王洪波 《求索》2007,(2):186-188
“意象”是东方美学中的核心范畴,它发源于中国古典美学,同时在东方其他各民族的美学体系中也有具体、深刻的体现。“意象”的美学特征表现为象征性、含蓄性、暗示性、神秘性,这也恰恰是东方民族审美思维方式的鲜明特色。“意象”理论集中体现了东方各民族美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是东方美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吴雪伶 《前沿》2011,(8):166-169
唐代宫怨诗在意象选择上有其鲜明的特征,镜、萤、更漏、团扇等是最常用的意象,长门宫、长信宫等也是较常出现的。这些意象组成了特殊的意象群体,它们在诗中的相互组合起到了表达情感、渲染氛围和刻画人物的作用,体现了唐代宫怨诗的艺术魅力,也折射了唐人特定的情感模式与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神意象的演进历史可以分为发生、会通、完型等三个基本阶段。从文学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发生期的文学神意象是与各民族的原始神话一体诞生的。会通期产生了具有奠基性意义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通过神话、仙话、鬼话的发展,完成了神人、仙真、鬼魂等文学神意象基本类型的演变与互渗。完型期的文学神意象呈现为动态化合、立体发展的演化态势,其衡量标准是文学神意象的基本谱系和序列已经形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学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本民族文学神意象体系,还产生了大量标志性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7.
何清 《求索》2010,(8):192-194
关于意象的研究由来已久,一般学者都将它作为中国古典审美的一个核心论题来讨论。从它生发的文化土壤到其嬗变历史;从它涉及的美学命题到审美范畴;对意象的本体、意象的特征、主体的创造力乃至意象的分类等方面的探讨,都有浩繁的成果。本文从人类艺术活动的意象性出发,认为艺术活动本质上就是意象活动,是一种灌注人类艺术心灵体验的有生命的整体,是人类艺术心灵的直觉图像,是跨越文化局域限制的人类艺术追求之至境。对意象的解读不是逻辑分析和理论求证,而是个性心理能量之间的感应和交换。  相似文献   

18.
"互文性"意为在编织时加以混合,它着眼于特定文本与其它文本的联系,"任何语篇都是由引语拼凑而成,任何语篇都是对另一语篇的吸收和转化。"互文性强调语篇重新组合或转换的内部过程。"用典"是一种运用古代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写的修辞手法,它属于语源研究,即为解释某文本的意义而去寻找和确认与之相关的现存文献或文本的研究方法。所以,互文性的运作机制主要在于文本之间的拼凑?吸收和转化;用典的运作机制体现了对于"去边界"的追求,它借助于互文性的"吸收和转化"来实现的。本文就互文性与用典进行对比,以期促进古代诗学与现代文学的对话。  相似文献   

19.
朱晓慧 《前沿》2005,(12):231-234
中国古诗词以抒情为主要特征,以意象为诗词生命的主要元素,而意象以语符为外在载体。进入古诗词语境的语符往往超越了单个语符原有的所指义,而具有了深层的审美价值。解读古诗词,从语言层面看,是对语符的一种解码;从艺术层面看,则是对意象深层蕴含的感悟,是与作者心灵沟通的审美过程。  相似文献   

20.
文本是文明社会最常见的经验对象之一。有问题意识和责任担当的知识分子向来深知文本关乎解释、作者、读者(受众)在决断文化意义和功能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监狱知识精英们在文本建构上提供了《南粤监狱面面观》等一系列可圈可点的范本,在全国监狱和监狱学术界产生了较好的影响.表征了监狱文化的美学价值、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中国监狱与西方监狱的文本互文性和文化互文性终将引起中、西方监狱知识分子的共同关注。在达此境况之前,中国监狱知识分子还是需要广泛学习、借鉴西方先进学术理论.在互文性语境中潜心把自身的文本建构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