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孙靖  王聚强 《传承》2010,(21):132-133
我国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实现了村民自主选举,但由于受经济利益、家族观念等因素的消极影响,当前在选举中还存在着贿选、家族势力操纵选举和家长制代理投票等问题。我们应通过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等途径来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从而使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得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黎莲芬 《前沿》2011,(12):123-125
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村民自治是民主选举的保障。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正式施行以来,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已进行了7次以上村委会换届选举,对保障村民实行自治、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发挥了重要作用。基层政府对村委会选举干预过多、贿选现象严重、村民实际参与率不高是当前村委会选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定位,依法支持和保障村民行使选举的民主权利;通过立法把两办《通知》的精神明确化、具体化、制度化;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加强组织工作,保障每一个选民的参选权利等对策是改进和完善我国村委会选举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正>一、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村民委员会选举徒有形式,常走过场。选举方式简单,一人代表多人投票。不少地方在选举中贿选现象时有发生,拉选票、乱承诺,甚至动员家族势力进行施压。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农村民主选举的实践,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和村民自治的进步,逐渐增强了村民和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民主法制意识,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村民主选举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全面落实村民自治制度,结合农村实际完善选举法规,加强培训、示范和引导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村委会无候选人选举又称"直选"和"海选",是指选民按照本村应选职位和职数,在不确定候选人的情况下,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直接选举产生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试行村委会无候选人直选,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模式的一种创新,本文就村委会无候选人直选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6.
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开始,在实践中,不少人认为村民自治就只是搞民主选举,从而过分夸大村委会选举的民主成就,因此,有必要对农村自治中的民主选举制度进行理性评价。事实上,农村民主选举对村民、候选人、村庄以及国家治理既能产生正效能,也会产生负效能。客观认识其在村民自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推动农村基层民主的真正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党内民主选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党内民主选举中存在着候选人的确定不能充分反映大多数选举人的意志,选举的竞争性不强,对选举结果不够尊重,以票取人面临着困惑等问题。完善党内民主选举,要正确认识民主选举的双重性质,大胆借鉴人类创造的反映民主选举规律的有益做法,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行公开竞争型选举,完善党内民主选举机制。  相似文献   

8.
认识农村基层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所存在的困境,能为持续推进我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系统性知识。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有:选举环境、程序、宗族和家族对选举活动造成干扰等多种因素阻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权力与责任的制约与矛盾;农村基层组织人才待遇偏低;治村人才稀缺等。农村基层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实现途径有: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宣传和引导;完善人才选拔体系,实现责任与权力对称;创新培训方式,完善人才建设的激励机制;加大投入,切实提高各项待遇;构建有效运转的人才发展激励机制等。  相似文献   

9.
李学才  孙银梅 《传承》2011,(8):40-41,48
拉票问题在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如果拉票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它将会成为我国基层民主选举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和谐农村建设的障碍和困境。因此,加强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中拉票问题研究,探析其成因,寻找更有效的解决对策,对完善基层民主选举,改善乡村治理,推进村民自治,构建和谐农村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广大农村实行的村民自治,是一种崭新的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村民自治的内涵,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项基本内容,而民主选举又是这一政治制度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开展村民自治活动中,依法搞好村委会的选举与依法维护村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两项非常重要的自治任务。搞好依法选举和依法护权,对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村民的自治能力和水平,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依法选举是依法护权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密不可分,同处一个统一体中,彼此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没有无法…  相似文献   

11.
一、选举的本质 选举问题说到底是公职人员的选拔问题。历来从事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公职人员不外乎世袭、任命、考取、选举等办法产生,选举只是其中之一的选拔手段。 民主选举制度有广义、狭义之分。在我国选举国家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和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等一切公职人员称为广义的选举;狭义的选举是指全国和地方各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  相似文献   

12.
随着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文化因素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深层次因素。主要表现为对民主的认知和态度、参与政治的动机和热情、现行的选举制度建设以及公民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障碍,影响了广大村民在民主选举中的投票心理,自己的真实意思往往没能通过选票的形式得到合理合法的体现。因此,要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必须对传统政治文化进行批判和整合,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完善农村政治社会化渠道,努力培养与现代民主相适应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3.
潘奇峰  夏行 《今日浙江》2008,(13):28-29
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的重要标志。“公推直选”是近10年来党的建设中最具有标志性的创新成果之一,是一种新的选举民主范式。“公推”是指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是一个初始提名的问题,目的是增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合法性基础;“直选”是指党员直接选举基层党组织书记、副书记,是一个自由选择的问题,目的是更好地体现选举人的意志。概括性地说,就是以扩大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范围为主要内容的民主选举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4.
2007年是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建设新农村不仅依靠农民本身,还要靠农村基层的干部的宣传和引导,带动农民一起建设新农村.就要求农村基层要有一个相当优秀的干部队伍,就从农村的基层选举抓起,农村基层选举不紧关系到农民的本身利益,还要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中国农村基层民主逐渐发展和完善,从这几年的农村基层选举分析看,还存有一些弊端.  相似文献   

15.
一、民主选举的几种形式 在民主选举制度中,选举形式有不同的分类:根据投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举手表决和秘密投票;根据候选人名额的不同,可分为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根据选举阶段的不同,可分为直接选举(亦称一级选举)和间接选举(亦称多级选举),等等。 本文的民主选举形式仅限于选举阶段的分类。 迄今为止,世界上选举产生代议机关,其选举阶段的形式有: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16.
完善党内民主选举的动力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系统。顺应世情国情和党情变化的需要构成了完善党内民主选举的原初动力;建构"多维一体"的选举制度体系,构成了完善党内民主选举的直接动力;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构成了完善党内选举的根本动力;党员主体意识的增强和主体素质的提升构成了完善党内民主选举的主体动力。在党内民主选举中,要充分激活各种动力,多措并举,才能使党内选举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17.
在近现代民主政治下,选举权被形容为选民"用手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和民主选举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不断发展完善。从党内民主到人民民主,从人大代表选举到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选举,从职工代表选举到其他各种社会组织选举,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断扩大,民主选举的魅力不断凸显。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民主选举的发展可以用"小步快走"  相似文献   

18.
鲜开林  史瑞 《人权》2013,(1):41-45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作为农村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三年一次的村民委员会选举,既是农村村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施行的十年来,宁波市扎实推进村委会民主选举实践,从1999年换届开始实行直接选举,到2002年、2005年换届的逐步精细规范,再到2008年换届走向理性成熟,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课标要求】评述具体事例,比较不同选举方式的特点;表达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权利的正确态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选举方式的多样性,学会评价直接选举、间接选举、差额选举、等额选举等方式,从我国国情出发,能够理性选择选举方式。2.方法与过程:通过分析政治现象,比较选举与世袭、差额与等额、直接与间接、提名候选人与海选等异同,明确选择选举方式的依据。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