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虽然基本健全,但是一直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后,农村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集中表现在:在农村公共服务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基层政府因动力不足、自上而下的公共服务决策机制等原因不能有效提供农村公共服务,同时农民缺乏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导致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服务力不足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前沿》2008,(5):79-81
乡镇政府是农村公共服务提供的主体。随着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民众对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迫切需要提升乡镇政府服务能力。本文在分析我国当前乡镇政府服务力不足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导致乡镇政府服务力不足的原因,并就此提出了有效提高乡镇政府服务力的对策和措施,即加强乡镇公务员队伍建设、优化乡镇政府服务职能、完善乡镇政府服务制度和调整农村财政投入体制。  相似文献   

3.
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模式与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对于满足农村公共需求、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完善农村社会管理具有重要价值.为此,必须要创新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模式,着力构建政策参与、资源动员、项目合作、志愿服务、社区自助等多种模式.民间组织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约束和自身特点所限,民间组织应该主要为农村提供较低层次的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个性化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这是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边界和限度.  相似文献   

4.
基于收入差别的农村公共服务需求偏好与满意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收入差别为逻辑起点,对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需求偏好进行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子女教育和医疗保障服务的需求愿望较为强烈,且生活类公共服务需求愿望强于生产类公共服务需求;随着收入的增加,保障型公共服务需求递减,发展型公共服务需求递增;在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方面,高收入群体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总体上高于低收入群体。这一研究发现蕴涵三方面的公共政策取向:一是当前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点是公众需求强烈的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养老等基本民生领域;二是在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结构组合中,优先保证公众生活类公共服务需求,同时尽力满足公众发展型公共服务需求;三是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项目选择上,优先保证低收入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5.
政府偏好、农户需求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城乡均等化视角下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现状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以240个农户为研究对象,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总况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与2007年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动态地把握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需求的演变趋势。研究发现,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与城市相比依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伴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的固化和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而愈演愈烈。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将农村实际特别是农民偏好纳入政府决策之中,是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那种以征税为“中心任务”的乡镇职能不复存在。征收压力的解除,为服务型政府的定位创造了条件。然而,免征农业税后,乡镇政府没有根据农民群众的需要来界定职能,乡镇政府的现有职能并没有根本改观。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强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要保证乡镇政府职能得到有效履行,必须建立三种机制:乡镇政权的运行新机制;准确反映农民需求的表述机制;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7.
农村公共服务非均衡不仅是城乡之间的非均衡,而且还存在与农民需求相偏离的总量与结构的非均衡。研究发现以上三种非均衡供给产生的根源不仅仅是财力不均等,更重要的是背后存在一种微观政治经济逻辑:利益博弈。城乡利益群体间、央地政府间及其与农民间的利益博弈导致了三种类型的农村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的出现。因而必须重塑农村公共服务政策的利益博弈结构,构建公共服务提供主体间利益博弈的新规范,进而实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城乡流动人口特征形成的人口结构:农村非流动人口、返乡流动人口和城镇常住流动人口,对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的需求具有鲜明的群体性特征。现有公共服务资源供给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模式、效率与公平与城乡人口结构变动不相适应,存在明显结构性矛盾。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和优化投入结构,推进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加快体制机制的创新,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与城乡流动人口结构变动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格局。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主要面临着三大障碍:一是自身组织结构障碍,具体表现为现行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农村党员队伍、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能力与建设新农村的实际要求不相适应;二是运作方式障碍,具体表现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行政化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群众的实际需求,不能围绕党在农村的中心工作开展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三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村其他组织契合程度不高,具体表现为乡镇党委与乡镇政府、乡镇人大契舍程度不高以及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与村民自治组织契合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10.
韩小威 《求索》2013,(5):235-237
我国已经进入结构变革的新阶段,统筹城乡是十八大明确的战略目标.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宜现阶段发展要求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本文论证统筹城乡的战略目标对选择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影响,并提出切合实现这一阶段性目标的新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11.
国家整合转型视角下的乡镇改革——以安徽省为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国家整合转型的视角重新认识乡镇改革,认为当下乡镇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将乡镇政府的职能从汲取式整合转向供给式整合,为农民和农村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2.
乡镇政府作为国家在农村基层的一级政府机关,在新农村建设中担负着不可推卸的服务责任。着眼于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服务的现实需求,省察目前乡镇政府治理的困境,需要乡镇政府转变职能,规制行政资源配置,确保民主透明的决策参与,构建诚信有效的执行机制,以此为路径转换乡镇政府治理范式,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回应农民的利益需求。走出治理困境。  相似文献   

13.
乡镇配套改革的经验说明,农村综合改革的主要目标已经从“减人、减事”转变到“切实转变乡镇职能”上来。国家必须统筹乡镇财政,才能有利于乡镇政府作用的加强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形成。农村配套改革主要目的和任务,不是削弱乡镇政府地位与职能,而是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公共选择理论、治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合作国家理论、公民参与理论、社会协同理论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针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需结构失衡、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呈现非均衡化、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错位与渠道单一的现状,为了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应该从传统的国家单独供给向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与社会化的方向改造,形成由政府、市场及社会构成的多中心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能否得到切实满足以及农村社会发展的和谐与稳定。目前,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短板,供给侧与需求侧相脱节、供给主体与需求结构相背离、供给方式与需求广度相冲突、供给形式与需求方式相矛盾等问题凸显。破解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矛盾,应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改革的切入点,构建人民群众真实的文化需求矩阵,对症下药;协调多方供给主体,明确分工;利用大数据思维优化线下供给,创新线上供给;创新供给形式,实现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6.
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就要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绩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通过建立多元主体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以规范化的制度要求约束公共服务供给行为,从而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绩效。  相似文献   

17.
扩展和改进面向农村居民的公共服务,是推进农村全面进步、实现城乡和谐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公共服务作为以信息和劳务形式存在的公共品,尽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质,但由于现实条件下的公共服务供给是有限的供给,这有限的供给又大多是准公共品性质的服务,并且是在差异很大的社会中进行运作的,其中涉及到投入分配、服务取向、收费定价和惠顾定向等诸多现实问题,因而,公共服务供给实际上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公平问题。由于农村社会结构非常复杂,差异性极大,这里的公共服务供给更为有限,更具稀缺性,因而,农村的公…  相似文献   

18.
取消农业税确保为农民减负增收的同时,也必定会进一步带来乡镇基层政府供给能力下降与农民自我供给缺乏制度化规范等突出问题。本文结合湖北省部分地区的实际调研,分析了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品供给出现的“国难主”与“民难辅”的两难处境,提出必须从乡镇政府、村委会以及农民自身多方面入手,建立以政府为决策和供给主体、村委会为需求表达和执行机构、民间资本为辅助的供给体系。  相似文献   

19.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性是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而以项目为主体的供给方式是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实践模式之一,它能有效调动政府、市场与乡村社会的参与力量。以主体互动视角去探究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的有效性可以发现,通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互动、地方政府与农村的资源互动、承包商与农村村庄的行动者互动,项目制供给实现了国家与社会对农村公共服务有效性供给的助推作用。但即便如此,项目制在助推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同时,亦引致农村社会内生化结构性障碍。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深化,广大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社会阶层结构出现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农民分化成不同的阶层。政府必须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和农村出现的分化,考虑到农村公共服务的结构性阶层化。在分层视阈下,要实现农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一要建立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反馈机制,二要建立多元的供给体制,三要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公共服务均等的标准化机制,四要培育农村社区的基层自治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