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苗族的古代社会情况,尚是大家在多方探讨的事。我们觉得,苗族的一个较普遍而意义较广泛的祀祖大典“鼓社节”所涉及的许多情况,反映了苗族“鼓社制”和苗族古代社会的有机系列。兹择要简介和略谈点看法于下。请大家参考。苗族“鼓社”的来历苗族“鼓社”的来历,也正是苗族“鼓社节”的来历。这在汉史志文献上,只看到点滴有关记述,很是简略,亦不确切,所以人们一直不知其真象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苗族鼓社祭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黔东南自治州的台江、剑河、雷山、丹寨、凯里、麻江、榕江等县的大部份苗族聚居区,曾盛行过一种规模巨大的祭祀活动。这一祭祀活动,俗称“吃鼓脏”、“吃牯脏”。有同志通过论证,命名为“鼓社节”(见《贵州民族研究》1980第三期),廷贵酒素二同志撰的《苗族“鼓社”调查报告一文》。也有的同志提议称  相似文献   

3.
地处月亮山地区的榕江县乌略村的苗族"吃鼓"有别于雷公山地区的苗族"吃鼓".本文通过对乌略村苗族"吃鼓"仪式的纪实性田野考察.揭示出民族传统节日在全球多元文化同时并存的今天具有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推进民族认同,识别民族身份,统一民族意识,构建新世纪新农村和谐社会发展积极而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贵州苗族舞蹈经由仪式这个节点,将其文化注入并被内化为舞蹈精神。舞蹈中的情境转换、舞(观)者的心理角色定位等舞蹈行为和因素,形成一个操作行为的、符号的体系,深刻地制约和影响着苗族舞蹈的生成与历史发展,并形式化为苗族舞蹈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5.
6.
鼓社是苗族古代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鼓社祭在苗族社会中存在了几千年,虽然它的核心是家祀祖先,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但它在苗族社会发展历程中却发挥着积极作用,为维系苗族的生存和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藏行谈吃     
<正> 在去西藏的途中,我还一直在想像着:神秘的布达拉宫还有传说中带着异域风情的骨环究竟会是什么模样。可是怎么也没想到,半个月的自助旅行,让我在爱上这块美丽土地的同时,更不可思议在爱上了当地的各式小吃。原来在旅行中,“吃”不仅是一种享受,同时还可以找到一份新鲜而时尚的生活感觉。愉快的西藏之行改变了我的思维,我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如果有下一站旅行,我不但会细细品味沿途的各色风光,更会用“心”尝遍所有美食,就好像让我曾大块朵颐的烤牦牛肉、毛血旺……这真是一种人间极致!刘大妈的酸奶第一天刚到拉萨,溜完八廓街,就去“拜见”仰慕已久的布达拉宫。  相似文献   

8.
<正>The"Guzang Festival"is the most sacred and grandest festival honoring ancestors and gods of the Miao People.Traditionally the ceremony is organized on the lineageclan basis every 12 years,with each festival lasting three years.The photos feature a roundtable dinner in Xijiang Town,Leishan County,Guizhou Province during the Guzang Festival.  相似文献   

9.
<正>苗族是很讲究尊辈之礼的,在婚姻家庭上,无论穷富都为一夫一妻制,不与同姓通婚,多数婚姻不受父母包办。古时的苗家人通常有三种婚恋形式,一是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二是自由恋爱,新娘不告知父母就到新郎家,到新郎家后点上香烛拜堂,次日再请媒人去新娘家提亲,内容包括嫁款、酒、肉、布料及婚期等;三是抢婚,通常是在女方家不同意  相似文献   

10.
《传承》2006,(4):39-39
如果说,三大战役彻底扭转了国共两党在军事力量上的对比,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统治的基础,那么,百万雄师,挥戈南进的渡江战役,则是对国民党统治的最后一击,它宣告了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寿终正寝,吹响了解放全中国的号角.  相似文献   

11.
“赶秋”是湖南吉首、沪溪及贵州松桃一带苗族人民的大型喜庆节日活动。每年的“立秋”这天,当地苗族人民都要停止农活,身着节日盛装,男女老幼结伴而行,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参加或观看各种文娱活动。传统的秋场有吉首县的矮寨场、沪溪县的潭溪和梁家潭、凤凰县的勾良山等地。 “赶秋”这天,秋场上人群摩肩接踵,四周山坡,人头晃动,苗族人民个个衣着节日盛装,放眼望去如花团锦簇,非常热闹。人们把秋板和绳索固定在一个状如大水车的优质木架上,苗  相似文献   

12.
月亮山"鼓藏节"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鼓藏节"是以牛牲祭祀祖先的传统民间宗教性节日.作者两次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调查的苗族"鼓藏节",这里介绍了此祭祀节日的基本程式、要点以及包含于其中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3.
要说吃,我们的变化真是太大了。过去,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市民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票证。那时,城市居民购买粮油,要凭证到专门定点的门市部排队购买。农民则凭票定量(每人每月2—4两)购买食油。那个年代,由于食品、物资匮乏,供应时间仅有几天,每逢年关岁末或节假日前夕,街道上到处都是排队购物的“长蛇阵”,买副食品往往要花半天时间,有时还买不到。  相似文献   

14.
《传承》2006,(Z1)
1949年3月下旬,淮海战役硝烟刚散,邓小平等人就来到肥东县瑶岗村。渡江战役总前委和渡江前线指挥部就设在瑶岗村,身为总前委书记的邓小平,将在这里指挥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前夕,为配合访贫问苦、立功创模、渡江宣誓等活动深入开展,三野战地文工团奉命在瑶岗村头打谷场上,为军民演一场文艺节目。夕阳西下,老乡们早早扶老携幼到打谷场上占位置。演出前,文工团负责人说他们仅带一套普通锣鼓,演出还需要一个大鼓,询问村中有无大鼓。几位村民立即从离村两公里的撮镇东岳庙将一个大鼓抬来了。当晚演出效果确实不错。歌舞“王大妈要和平”“、二姑…  相似文献   

15.
基于音乐人类学的学理方法,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拟从"仪式还原"的学理观对苗族仪式形态进行学术论证,从音乐本体出发,对仪式中的"形式"与"内容"进行研究,以阐释苗族社会功能性礼俗活动中所存在的音声,使之与"音乐"的概念加以区分、比较,阐释音乐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与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位于黔东南山地地区的苗族聚落因其特殊的地貌形态和文化渊源,形成了各类与平原聚落不同的、极具特色的公共空间。论文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走访调查,总结黔东南苗族聚落中的公共空间类型与特色,并探究其由内在的文化联系而形成的序列结构。黔东南苗族聚落的公共空间可分为生产空间、交通空间和仪式空间三类,其中仪式空间最具特色。黔东南苗族聚落的公共空间布局灵活自由,形态因地制宜;各类公共空间为鼓藏节、招龙节等重要仪式活动提供场所,作为历史的象征连通古今;模拟历史演变的仪式活动串联起各类公共空间,形成连通村落内外、村落之间的公共空间序列,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构建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黔东南苗族“议榔”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在黔东南的苗族人民,他们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为了维护生产,防治盗贼,各村寨推举德高望重的寨老,在本村寨中主持民主的群众议事会,规定乡规民约,处理寨中出现的各种案件,这就是“议榔”。“议榔”包含着制订规约和执行规约两重意思。在苗族的发展史上,“议榔”在维系苗族社会治安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议榔”形式一直保持到解放前。  相似文献   

18.
“喜欢道才来唱,喜欢理才来说”。 这是黔东南苗民《说古歌》的开场白,它准确的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理”或“道理”的态度和感情。“理”这一个古老的概念在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平时不论节日、婚丧、寿诞日子都要由理老、歌手用摆古、对歌等形式向苗民进行“理”的教育,遇有诉讼和纠纷也由理老或寨首根据理词的意思进行裁决。所以“理”是苗族先辈对后代进行传统教育的总括,是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重理、讲理、服理是苗族社会的优良风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所谈的苗族“灵魂”观念,有一部分是已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仅存有痕迹的原始思维观念;有一部分则是现存的并且还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宗教意识。 1.魂——影忆——躯体三位一体 英国学者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万物有灵”观念说,他认为宗教起源于原始人的这种万物有灵观念,后经弗雷泽等人的完善。形成了一个影响至深的宗教学理致体系。法国的列维·布留尔则批评这一理论,他说,“万物有灵”是原始思维发展到  相似文献   

20.
苗族的巫术文化以信鬼好巫、多神崇拜为内容,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永绥厅志》上说苗民有七十二堂神,其实,细究起来,还不上这个数。苗族受万物有灵论的影响,认为鬼神无处不有。比如我省榕江苗族认为,人不能生育就是“期者留”鬼在作祟:秧苗长得不好,是“期者牙” 鬼在暗中毁坏;人被溺死,罪责不在于水,而是“西翁”鬼在拖脚。因此为了使一切顺利,就必须借助那些可能与他为善的超自然力中得以保证,或者防范那些可能对他贻害的超自然力以避免灾星。要达到这两个目的,苗族认为非通过巫术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