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传销侦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传销迅速地蔓延,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传统的传销模式披上了网络外衣,犯罪模式也日趋多样化,这给案件侦查增加了许多难度.侦查机关应根据网络传销组织的特点,通过情报信息主导侦查,加强电子证据的收集与固定以及控制资金流向等措施,达到打击网络传销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传销犯罪有三种表现形式,对其查证主要围绕基本信息、IP地址和银行帐号展开.广辟线索来源,树立大侦查观念,运用网络取证手段和使用侦查计谋策略是侦查网络传销犯罪案件的对策.同时,网络传销犯罪案件侦查要结合防范进行.  相似文献   

3.
传销犯罪案件,对我国经济秩序及社会稳定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传销犯罪侦查工作,通过收集证据、证实犯罪、查获相关犯罪嫌疑人,有力地遏制了传销犯罪的迅速蔓延。然而,现今传销犯罪侦查工作仍有诸多不足之处,传销犯罪在部分地区仍很猖獗。因此,侦查人员必须掌握传销犯罪的特点,提高传销犯罪侦查的能力,同时还要做好协同作战、情报收集、内部侦查、调查取证、审讯、询问、追赃等具体工作。在有效打击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新型传销犯罪追偿制度,以及完善对传销成员教育遣返制度,来抑制和预防传销犯罪。  相似文献   

4.
传销犯罪案件,对我国经济秩序及社会稳定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传销犯罪侦查工作,通过收集证据、证实犯罪、查获相关犯罪嫌疑人,有力地遏制了传销犯罪的迅速蔓延。然而,现今传销犯罪侦查工作仍有诸多不足之处,传销犯罪在部分地区仍很猖獗。因此,侦查人员必须掌握传销犯罪的特点,提高传销犯罪侦查的能力,同时还要做好协同作战、情报收集、内部侦查、调查取证、审讯、询问、追赃等具体工作。在有效打击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新型传销犯罪追偿制度,以及完善对传销成员教育遣返制度,来抑制和预防传销犯罪。  相似文献   

5.
网络传销犯罪案件具有犯罪场所虚拟化、犯罪地域分散化、犯罪手段多样化以及犯罪行为高智商化等特点.在这类案件中,证据材料存在脆弱性、分散性以及孤立性等特点,由此导致取证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证据提取难、赃罪联系难以及取证规范难等问题制约着取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效解决这些难题,需要侦查机关努力在确立证据规格、提高取证技术、增强取证能力以及固定证据链等方面下功夫,从而不断提升打击网络传销犯罪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6.
新型网络传销犯罪可以依据是否存在产品分为“新零售”和金融传销两种模式,并呈现出宣传联网、经营联网和发展会员联网三种特质,对传统侦查范式提出挑战。遵循数据思维的前置型、关联型、主动型、服务型的应用逻辑,有助于在网络传销案件中从强化数据共享、破除信息壁垒、公司定性分析和资金流转数据分析等四个方面展开数据思维的具体应用过程。  相似文献   

7.
网络传销犯罪是一种以网络为媒介所实施的新型涉众经济犯罪,网络传销比传统传销的手段更具迷惑性,表现为传统传销的网络版形式、资本运作型网络传销和点击型网络传销.根据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参与形式,产生于网络环境中的传销活动会成立下列犯罪:非法经营罪、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集资诈骗罪.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社会传销犯罪行为特征剧变,"情报导侦"机制对于新形势下的网络传销案件侦办在获取优质线索、固定电子证据、研判活动轨迹、精准抓捕追赃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要充分利用大数据这一情报导侦应用的基础,增强情报敏感性,树立情报导侦理念,加强数据库建设,提高合成作战能力,推广战法,探索研判工具开发,加强情报成果转化,注重防控,建立主动侦查模式,优化情报预警功能,加强和完善情报导侦机制在网络传销案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网络传销犯罪模式及侦查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一种新型的传销方式——网络传销在我国迅速蔓延开来,对我国社会经济秩序以及网络秩序造成极大的危害。目前,国内对网络传销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加强对网络传销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网络传销因与网络相联系,具有隐蔽性、虚拟性等特点,公安机关应根据其特点,通过加强主动收集情报信息及收集、固定其犯罪的电子证据的能力,有效打击网络传销犯罪。  相似文献   

10.
网络传销犯罪比传统意义上的传销犯罪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破坏力更强,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不稳定因素。这种新型犯罪改变了以往传销犯罪"偷偷摸摸"的面目,而是建立公开网站,打着高科技、新政策等旗号诱骗公众加入,更具隐蔽性与迷惑性。当前,公安部门在打击网络传销犯罪上还面临着诸多困难,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突破与解决。  相似文献   

11.
面对一个网络虚拟化、分散化、有组织化的网络传销犯罪,如何发现线索、锁定犯罪嫌疑人、掌握传销组织运作结构,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网络分析法从"关系"角度出发,研究网络传销犯罪组织的成员及其组织结构关系,进行量化和质化研究。侦查人员通过对网络传销案件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人员流的"关系"信息收集,运用具体社会网络分析法图表和矩阵的思想,构建出整个网络传销组织的"虚实"两层次的社会结构关系,并进行碰撞对比,以分析网络传销组织的成员体系、结构特征、运作框架和行为目标,进而为打击网络传销犯罪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网络传销犯罪以"西部大开发、连锁经营"为旗号,以网络"入股分红"、网络发放福利、"微商"营销为形式,具有隐蔽性更强、迷惑性更深、花样更多的特征。网络传销犯罪的本质表现为"拉人头""交门槛费",识别网络传销犯罪还需分清它与网络传销违法行为的不同,两者区分的关键是看是否有实质经营内容。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微信网络监管、加强对组织、领导者和其他积极参与者的刑法处罚是预防民族地区网络传销犯罪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传销呈现无接触、网络化、地域分散化的新型特征,网络传销组织会自建网站,进行人员管理和利益分配。对于传销组织各类管理平台和软件管理系统的分析和取证,是网络传销犯罪取证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典型案例,详细分析传销组织直销管理系统源代码体系结构,分析各类函数功能,挖掘传销组织人员信息数据和奖金的分类算法,为网络传销案件电子数据取证提供分析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传统线下传销找到了逃避公安机关打击的新途径,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虚增名目,扩大影响,使传销手段变得复杂多样,组织人员变得松散有序。传销手段的变化加上相关法律条文的变更给公安机关的查处提出了新的挑战。侦办人员需要准确把握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犯罪构成,克服利益驱动,防范社会风险防控。在严格依法查处的同时要规范案件的办理,提高对案件办理的风险意识,加强警种、部门间的协作,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传销违法犯罪的认识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传销具有明显的“拉人头”交“入门费”等欺诈性特征,具有违法性。传销是一种“经济邪教”,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传销组织内部结构严密,行动隐蔽,具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目前查处打击传销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要在进一步加大宣传和打击力度的基础上,尽快完善打击传销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6.
金融传销犯罪的迅猛蔓延已严重危害我国金融环境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在司法实践中,打击金融传销犯罪缺少明确的法律依据,造成各地公、检、法等部门对金融传销犯罪的案件定性、法律适用、证据规格等意见难以统一,常归于普通传销、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罪名下,造成定性不准确、责刑不一致、打击不力等司法困难。金融传销犯罪独立成罪应成为立法的重点之一,从罪名、情节、刑期等全方位进行法律规制,以使这类严重刑事犯罪不再游离于刑法体系之外。  相似文献   

17.
发现线索是打击犯罪的重要前提条件。打击传销犯罪要以"主动经营、先发制敌"为指导思想,通过各项日常工作,广辟线索来源,寻找发现传销案件线索。打击传销是执法手段,防止参与传销才是根本目的。要真正打击传销犯罪、杜绝传销行为,就必须加强对传销案件线索的发现工作,将传销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造成巨大的社会损失。  相似文献   

18.
朱军  李虹锐 《公安研究》2018,(12):43-48
近年来,伴随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网络信息化加速,侵犯商标权犯罪在网络助推下,愈加猖獗,其案件数量占以侵犯知识产权罪判决的90%以上。而且,犯罪手段也不断翻新,传统的侦查方法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阿里巴巴打假实践中的大数据侦查思维,为公安机关侦办该类犯罪案件提供了新思路。在大数据时代,在办理侵犯商标权犯罪案件过程中,运用侵犯商标权犯罪案件的大数据侦查模式与大数据思维,根据侵犯商标权犯罪案件的犯罪特征和演变规律,利用警务大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实现大数据侦查模式,突破传统侦查方法的思维局限,极大地提升办案效率,节约警务资源。  相似文献   

19.
网络传销犯罪是一种以网络为媒介所实施的新型涉众经济犯罪,网络传销比传统传销的手段更具迷惑性,表现为传统传销的网络版形式、资本运作型网络传销和点击型网络传销。根据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参与形式,产生于网络环境中的传销活动会成立下列犯罪:非法经营罪、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集资诈骗罪。  相似文献   

20.
传销号称经济邪教,为我国法律严令禁止。当前传销犯罪比较猖獗,并且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各地公安机关在打击传销犯罪过程中,总结出一些有效做法,但也存在很多不足。打击传销犯罪应领导重视,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打早打小,用足法律,加强宣传教育和各部门间的交流协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