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本质属性"是同一层次的范畴,而与作为其外在表现和反映的"制度特征"相区别。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经历了从制度特征层面到最高价值目标层面两个阶段,实现了从制度特征到最高价值目标,再从最高价值目标由共同富裕到共同富裕加社会和谐的两次飞跃。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在于把社会和谐纳入"本质"之中。这是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共同富裕与社会和谐的相互关系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重大理论创新意义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2.
社会和谐、民生幸福、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彰显了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对个人生存与发展的价值承诺.狡义的社会建设重在改善民生、推进城乡社区自治,以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实现为目标.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八大总结实践经验、顺应社会期待,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24个字,凝练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中  相似文献   

4.
武汉城市圈和谐文化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武汉城市圈的和谐文化建设是实现武汉两型社会目标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必须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的和谐文化建设。面对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失序、道德失范等突出问题,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宝贵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的文化创新,才能更好实现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5.
党理轩 《当代广西》2014,(13):14-14
正党的十八大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社会层面提出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追求。"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规定和最高理想。自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也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把自由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既高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承接人类文明发展的这一共同成果和人类社会的这一共同价值追求,又高度体现了现实目标与理想目标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是关于人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交往中实现全面发展、彻底解放和自由飞跃的最高价值目标的构想。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因为,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构建社会和谐过程是理想与信念、历史与选择、现实与价值的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全面发展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7.
李彦 《传承》2010,(18):152-153
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大力提倡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构建和谐文化的提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新的目标。但"和谐"与"和谐文化"并不是一个新生的概念,它的诞生,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也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生事物,深刻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8.
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大力提倡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构建和谐文化的提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新的目标.但"和谐"与"和谐文化"并不是一个新生的概念,它的诞生,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也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生事物,深刻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9.
龙兴海 《湖湘论坛》2010,23(4):34-36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终极价值目标在现阶段的体现与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体现人民利益要求的现实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目标的提出与确立,有广泛的党内共识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经过进一步的科学阐释与宣传,易于变为全体国民的共识,内化为国民的精神信仰和实践理性;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目标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联结起来予以宣传实施,能够占领世界精神文化高地,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世界影响,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坚定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  相似文献   

10.
陈宏滨  ;赵锦辉 《求索》2007,(7):50-51
社会和谐与社会进步在理论上是统一的,在实践上也是双向互动的发展过程。从社会进步视角考究社会和谐,它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特征、推动力量、追求目标和保障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实的不和谐矛盾实质上是社会基本矛盾各要素之间未能良性互动的具体体现,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使人成为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极社会价值目标,构建和谐世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际诉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途径:寻求社会价值目标和社会实体形态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2.
在学术界对爱因斯坦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中,存在着表面化和片面性的缺陷。为爱因斯坦指引社会主义方向的"社会-伦理目的",是他的宇宙宗教上帝概念所内含的"有秩序的和谐"社会图景。爱因斯坦的有秩序的和谐社会主义,是一个由自由的个人构成、民主治理、人民生活安全和幸福的社会。爱因斯坦的社会主义思想,直接来源于对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继承、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对苏俄社会主义实践的冷静分析。尽管爱因斯坦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不尽相同,但却与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有着某种相通之处。爱因斯坦提出的社会主义的完全的计划经济,也许是人类奋斗和追求的一个远景目标,它只能随着人类智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吴毅君 《乡音》2015,(3):34-35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当今时代协调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中国梦是团结凝聚亿万人民努力奋斗的精神旗帜,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的宣言书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员令。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目标、实践途径和根本力量,即实现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思想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研究社会和谐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和谐的根源不能抛弃人的因素,也不能离开实践过程,在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正确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不断提高实践自觉性,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既是经济发展"黄金机遇期",也是社会发展"矛盾凸显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法院的保障和支撑。法院职能作用的发挥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法院自身建设和法官队伍素质。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下,"和谐兴院"是基础,"和谐司法"是保障。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统一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始终,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6.
《劳动合同法》立法的深层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因此,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劳动合同法》的最终价值目标。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内涵,它要求我们处理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政府作为第三方  相似文献   

17.
<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公安部党委提出新时期人民警察的核心价值观是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并在全国公安机关组织开展"为何从警、如何从警、为谁从警"大讨论,  相似文献   

18.
王诗堂 《前沿》2010,(6):67-69
作为一种以社会和谐为追求目标的学说,社会系统论本身就是"和谐哲学",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社会系统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原则与理论指导,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充分体现和实践了社会系统论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赵科天 《长白学刊》2008,(3):119-1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建立的党群关系基本原理,为当前推进党群关系和谐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基本准则;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实践和理论,为当前推进党群关系和谐确立了根本指针;中共十七大进一步肯定了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理论命题,确立了"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新范畴,揭示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规律。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就是从"党内和谐"到"社会和谐"的历史;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是以"党内和谐"为"社会和谐"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20.
干群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决条件、重要内容和根本保证,它可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步伐,衍生地区和谐、行业和谐、单位和谐、部门和谐、家庭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等社会和谐的诸多具体内容,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质量;社会和谐包含了干群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是干群和谐的试金石与粘合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