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犯罪心理测试所测的心理内容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犯罪心理测试所测心理的传统认识使犯罪心理测试变成了刑事测谎 ,导致犯罪心理测试业内的争议和业外的质疑。心理学家改变了对犯罪心理测试所测心理的传统认识 ,主流心理学思想对犯罪心理测试重新进行了审视 ,形成犯罪心理测试的定向反应理论 ,开创了对犯罪心理测试所测心理的科学认识。现代犯罪心理测试研究揭示 ,犯罪心理测试所测的特异生理反应所反映的是被测者对犯罪的记忆状况 ,与犯罪有关的记忆状况决定着犯罪心理测试所测反应的水平 ,反映被测者是属于作案人、涉案知情人、一般知情人 ,还是属于无辜者。  相似文献   

2.
<正>在中国,很多人都没有搞清楚美国的"测谎"和"测谎技术"。厘清黑白,经纬天地,心理测试技术结论绝非游戏。犯罪心理痕迹动态分析是办案人员不可或缺的能力。心理测试技术应用的成败七分在人、三分在仪器。  相似文献   

3.
中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理论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绝不是曾被人错误传播的和百姓日常俗称的“测谎”。“测谎”是被某些人错译、错传、错用的非科学概念。此项技术的基本原理———检测人有无经历过特殊事件的心理痕迹 ;技术评判原理是 :主试使用口头言语唤起被测人认知活动时的心理生物反应图谱的变化 ;实案测试时 ,人可以选择沉默不答或者随意简单回答方式。此项技术可划分六个阶段技术 ,其中第一阶段犯罪心理动态分析描绘最重要。此项技术有八个方面的作用和四个方面的局限性 ;测试技术人才最为重要 ;基础理论绝不能再传播错误和过时的“测谎理论” ,实践部门切莫再盲目购置未经各类实案检验的所谓自动化测试仪器  相似文献   

4.
论犯罪心理测试的可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心理测试的科学基础是犯罪心理痕迹具有的特定性、稳定性和反映性等三个基本属性。犯罪心理测试仪的研制和应用有其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科学性使犯罪心理测试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编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理论及其编题方法是取得可靠测试结论的基本保障。要实现科学地编题,必须遵循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案情予以全面深入地认识。犯罪心理痕迹动态分析技术是全面深入认识案情和实现科学编题的有效途径。某些商业测谎理论及其方法的编题,不仅存在明显的错误和缺陷,而且影响着我国该技术的整体应用水平及科学、健康地发展。中国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理论和方法符合科学编题的要求,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一、为什么可以把测谎仪比喻成侦察员手中的电子警犬?首先我们要对测试中形成心理刺激的本源作些剖析。测谎的时候,测谎员是用向被测人提问的方式,制造心理刺激的。其实测试中形成心理刺激的本源是被测人同犯罪事件有无联系或联系程度高低。犯罪事件是一个历史事件。事...  相似文献   

7.
“测谎”亟待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即俗称的“测谎”,是运用现代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技术成果以及神经生理学、生理电子学等学科研究成果,通过专用心理测试系统和智能计算机,同时同步记录人的多项心理生物反应指标,进而评判心理痕迹对应相关度的实验心理技术。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是伴随着现代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生物电子学,以及犯罪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而进行的。在西方,由于研究和实践时间比较长,心理测试结果的信度与效度在较大程度上得到认可与运用,而在我国的发展只有短短十几年,目前在实践中主要作为一种侦查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8.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侦查运用中的科学化和法制化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要提高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科学化的程度,关键在于犯罪心理痕迹描绘和测试编题技术的改进.为了提高犯罪情景测试法的准确率,编题人员在掌握测试方法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必须对形成心理痕迹的相关因素、重要环节的心理痕迹描绘、采集相关因素技巧编题等重要问题作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测谎",是日常概念,绝非科学术语。科学称谓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可简称心理测试技术或心测技术。鉴于目前的混乱状况,将心理测试技术作为我国诉讼证据的条件尚不成熟。  相似文献   

10.
犯罪心理美学是辩证认识犯罪心理世界的一个重要视角。遗憾的是 ,在传统思维的美学模型中 ,人们对犯罪审美现象视而不见 ,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甚至有意无意地否定犯罪审美现象的存在。事实上 ,犯罪审美心理广泛存在于犯罪人及其犯罪过程之中 ,其审美认识的呈现与感染、激励、发生等美学心理密切相关。任何犯罪都离不开犯罪心理动力的激发控制 ,犯罪心理唯美的逻辑动力主要表现为三种心理状态 ,即惬悦烙印心理、感兴惯速心理和复现模景心理。  相似文献   

11.
刑事诉讼法是刑事诉讼活动的主要法律依据,刑事诉讼法的目的是立法者希望通过刑事诉讼程序的依法进行,最终实现的法律效果。法律和法律的目的只有通过程序的运行才能得以实现。关于刑事诉讼法目的的讨论,目前存在着“惩罚说”、“保障人权说”、“折衷说”等,刑事诉讼法的目的是惩罚犯罪抑或保障人权?若从程序的视角探析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必然得出保障人权才是刑事诉讼法目的的归宿。  相似文献   

12.
论刑事累犯制度的修改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刑法》中的累犯制度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累犯的适用范围、单位是否构成累犯、特别累犯的适用对象以及累犯者再犯的处罚等方面。为此,应对我国现行累犯制度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如在现行累犯制度中增设单位累犯、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不构成累犯以及累犯可以适用假释、扩大特别累犯的适用范围、对累犯再犯者加重处罚、相关法律条款中的文字应更加严谨等。使我国刑法中的累犯制度在司法实务中更具有可操作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必然会在犯罪现场留下一定的活动记忆和遗留物,所有这些都会在犯罪人的大脑中有一种深刻的记忆。侦查讯问中,侦查人员必须善于分析犯罪人的心理现场;必须善于把握犯罪人的心理现场;必须善于激活犯罪人的心理现场;必须善于勘验犯罪人的心理现场;必须善于提取犯罪人的心理现场痕迹。如果这样做了,那将收到事半功倍的审讯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刑法谦抑是刑法在调控权发动、调控范围划定、调控方法选择及刑法运行的各个环节所具有的谦卑、退让的品性。作为刑法的基本理念之一,其在刑事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导向、制约、整合和评价等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不作为犯罪是我国刑事犯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作为犯罪一样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研究不作为犯罪,首先要明确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不作为犯罪的核心问题,它包括四个方面: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以及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除此之外,道德义务不应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  相似文献   

16.
方慧  韩敏霞 《思想战线》2007,1(4):27-32
元明清时期国家刑法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适用以土官的犯罪行为为起点;随着国家权力的扩张,国家刑法逐步越过土官及其刑事管辖权直接进入少数民族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终极形态上与刑事习惯法一起构成云南少数民族刑事法律实践形态,表现出一种二元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次提出定量犯罪学理论的概念 ,分析了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初步建立了定量犯罪学的基本框架 ,给出了它的定量表达方法。研究表明 ,定量犯罪学较系统地描述了社会犯罪问题 ,通过犯罪数量指标的分析给出了犯罪趋势和控制手段 ,为对社会犯罪问题的研究开创了新的研究方法 ,提供了新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8.
西方警察三级预防犯罪的理论由远期发案控制、近期发案控制和发案后控制组成。也有的分为犯罪行为预防、情景预防、社区犯罪预防。本文采用犯罪行为前预防、犯罪行为中预防、犯罪行为后预防的分类模式 ,对国内外警察在预防犯罪中的作用进行比较研究。预防犯罪的关键在于社区 ,但不应忽视警察在预防犯罪工作中的协调和指导作用。警察在了解犯罪情况和犯罪的客观规律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条件 ,理应突出警察部门在犯罪预防主体体系中的首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犯罪的情境预防是指在具体的时空内有效控制犯罪目标以减少犯罪机会的犯罪预防方法。其内容包括犯罪对象预防和犯罪环境预防。犯罪对象预防通过对易遭受侵害的对象予以物质性加固增加犯罪的难度以减少犯罪 ;犯罪环境预防包括环境监视和环境设计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